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曹雪芹故里地名印存启示录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朱永奎 参加讨论
谁能想到,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刘潮兴先生,竟能在自备的玉石上,花了一年的时间,将《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世家在六朝古都南京为宦近一个甲子的遗址,篆刻了一百零一处名录。这其中的缘起,笔者是知晓的。
    南京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诞生地。曹雪芹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南京渡过的。从其曾祖曹玺算起,至其祖父曹寅、父辈曹 、曹 ,曹家祖孙三代四人在南京任江宁织造达五十八年之久,跨越了康熙、雍正两个朝代。如今的大行宫小学周围即是江宁织造府(署)、局曹家的遗址。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曹家在江宁织造府中接驾四次。后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亦驻跸于此,故将曹家这处办公加生活的遗址拆迁改造为皇帝行宫。称之为大行宫,此称呼一直沿用至今。近六十年的文化积淀,曹雪芹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直至雍正六年曹家被抄家遣返北京后,曹雪芹常忆起“秦淮风月”并经历了燕市悲怆。这些,在《红楼梦》中都有反映。多年来,海内外的红学家、红学爱好者、世界各地及国内众多的旅游者,慕名纷至沓来,追寻曹家往事,追寻曹氏家族在南京留下的厚重文化沉淀,寻求《红楼梦》的文化源头,品味中华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遗憾的是沧海桑田已难道明。曹雪芹家的西花园、楝亭、萱瑞堂、绍德堂,江宁织造府改建后的皇帝大行宫……,已荡然无存,只有大行宫小学大门外的校牌默默地迎送着熙来攘往访古的游人,只有学生们的琅琅读书声,打破当年江宁织造府遗址的寂寞。在大行宫之外,如地处中山东路291号的曹雪芹家庙万寿庵,太平门外的香林寺,明孝陵中的“治隆唐宋”石碑等遗址还依稀可寻,但有的也是残缺不全,支离破碎了。正如《红楼梦》第五回中一首散曲所唱:“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人们站在大行宫小学前面,在绍德堂遗址前面(原丹凤街小学内,现改为江苏电视台一部分),只好若有所失地到《红楼梦》书中去寻觅“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文化感应,历史感应……,有鉴于此,国内一些闻名世界的红学家、港、澳、台红学家、学者,欧、美、东南亚等国家专家、学者,多年来不断呼吁,有的联名书面建言:在大行宫附近的江宁织造府的遗址上建曹雪芹纪念馆,建全国红楼梦研究资料中心,树曹雪芹雕像,建红楼文化城,部分地恢复江宁织造府的原貌,建南京的“大观园”……。所有这些建议和呼吁,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得到实质性的、乃至全面的实施。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力度越来越大,人们惊喜地看到:南京长高了,变美了,道路变宽了,一处处市民广场“鲜花着锦,莺歌燕舞”,现代化建设与红楼文化遗址的保存、挖掘之间,形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几届政府都注意到这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因此,在江宁织造署所在地玄武区之外,小规模地建起了两处有关《红楼梦》的文化景点—乌龙潭公园的“红楼山庄”及曹雪芹纪念馆,并树起了曹雪芹的雕像,在紫金山南麓建起了“红楼艺文苑”,并已对游人开放。不是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两处红楼文化景点是难以形成的。人们对这一小小起步,感到欣慰,同时总感到还不过瘾,总希望南京这座蕴含着厚重红楼文化积淀的六朝古都,将会出现比北京大观园、上海淀山湖大观园、河北正定的宁荣街更加雄伟壮观的原汁原味的红楼文化景区。
    话题拉到二000年十一月吧!这个月的下旬,江苏省红楼梦学会在南京举办学术年会。会上,新当选的红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江苏省政协常委、著名的红学家何永康教授宣布了两件振奋人心的大事:二00二年适当的时候,由江苏省红学会具体承办国际红学研讨会。到那时,世界各地、港、澳、台的红学家、国内著名红学专家、学者将聚首南京,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参观江苏省的曹雪芹世家的遗址。紧接着又宣布:何先生将以江苏省政协常委名义,向江苏省政协会议发出开发江苏省“红楼金三角”旅游风光带的提案(即开发南京—扬州—苏州三城市的红楼文化景观)。据说,这个提案业经提出后,引起了江苏省、南京市党政领导的重视,得到了有关专家、学者的赞同,赢得了与会的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何先生宣布的两件大事相呼应的,是南京市玄武区政协代表,在江苏省红学会年会上宣读了:在大行宫小学周围开发红楼梦旅游风光带,建设“红城”的书面设想。这个设想是玄武区政协经过反复论证,广泛征求文化管理部门、文物部门、旅游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案凝聚了玄武区政协领导及政协机关同志们的大量心血,充分体现了玄武区政协全体同志深深的红楼文化情结,历史情结,民族情结,乡土情结,方案也反映了南京百姓的心声,表达了红学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开发红楼文化景区的强烈意念。人们说,按照玄武区政协的建议,在大行宫周围建起的“红城”,将吸引更多海内外的游客前来南京感受原汁原味的红楼文化,将提高南京的文化品位,让中华文明之光供全人类享受!
    虽然江苏省红学会年会落下了帷幕,但是红学专家们企盼建设南京“大观园”的焦虑神态萦绕在笔者脑际,玄武区政协代表在年会上铿锵的发言声仍在笔者耳边回响。现代化城市建设会把南京红楼文化积淀冲得烟消云散吗?为此,笔者担心得夜不能寐。无数次辗转反侧过后,笔者的脑海里又浮现出《红楼梦》第一回的一段话:“原来女娲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嵇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下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大荒山无嵇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块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引自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北京第二次印刷之《红楼梦》P2-3,P4)曹雪芹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现代人又何尝不可以将隐去的真事再现石上,供当今及后人品味,起到红楼文化艺术的导游作用。突发的奇想,又难为了笔者,笔者既不是红学专门家,又不是艺术家,才疏学浅,孤陋寡闻。但凭着自己郁积胸中多年的红楼情结、六朝古都情结,走访了著名的红学家,如何永康先生、吴新雷先生、号称“红楼梦补白大王”的严中先生、许琦老先生,踏遍了曹家在南京的遗址,走访了故老。经过反复思考和选择,找到了《红楼梦》爱好者,书画篆刻名家刘潮兴先生。刘先生字润石,系安徽省宿州市人,小时曾在南京中华门附近一座中学就读,现年已七十。他的篆刻作品《百寿图》曾于一九九三年获广东省书协硬笔书法篆刻一等奖。笔者向他介绍了安徽省著名篆刻家王少石先生的《红楼梦印谱》,并问他能否将江宁织造曹家遗址的名称及有关红楼梦文化在南京的积淀名录,篆刻在石头上,立此存照,为失去的曹家遗址作一艺术补偿,与王少石先生的《红楼梦印谱》成为红楼姐妹花,起相得益彰的作用。刘老当即欣然作答,并立即着手准备。他重读了《红楼梦》,参考了吴新雷先生与黄进德先生合著的《曹雪芹江南家世考》、《曹雪芹家世丛考》,吴新雷先生的《曹雪芹》、严中先生的《红楼丛话》、《红楼续话》、曹淳沐先生与许琦先生合著的《曹雪芹与南京》等著作,精读了何永康先生的《红楼美学》,对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的《红楼梦曹雪芹家世图录》等著作作了深入细致的研读,从中吸取文化营养,激活创作灵感。就这样,经过酷暑和严冬,一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百零一枚印谱,刘先生名之曰:“曹雪芹故里地名印存”,笔者先睹为快,激动得脱口而出:“这是一零一石头记。刘老先生功德无量,曹雪芹在天之灵有知,定会起而抹掉他那句‘谁解其中味’的酸楚诗句”。
    “一零一石头记”原石刻现藏在刘老身边。印谱一份在笔者手中,这是刘先生向二00二年国际红学研讨会献上的一份厚礼。笔者相信国际红学研讨会的组织者们定会被这位对红楼文化情有独钟的老人所感动,定会邀请刘先生与会,让红学家们一睹这位老人的风采,让这位老人在会上现身说法,增加这次国际红学研讨会的雅兴。
    

    原载:《红楼研究》2008年6月第2期
    
    原载:《红楼研究》2008年6月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