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红学评点派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雨虹 参加讨论


     众所周知,对《红楼梦》进行评点是从脂砚斋开始的,在现存的十一种《红楼梦》早期抄本的过录本上,有九种抄本上带有脂评,已遗失的南京靖藏本也有大量早期批语。而由程伟元、高鹗整理刊刻的程甲本虽已删去全部早期批语,但仍有少量脂评“漏网”,不过这些批语都已混入正文。这表明,对《红楼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以评点的形式出现的。不过,人们通常所说的红学评点派却不包括脂评。而是指在程高本刊刻之后,大量出现的各种《红楼梦》评点,这些评点者,红学史上称其为评点派。
     评点是中国戏曲小说批评的主要形式,它的一般批评形式是:首有总评或读法,有回前批、回后批,有眉批、夹批、行间批、圈点等。《红楼梦》评点继承了李贽、金圣叹以来中国小说这一批评传统,在批评形式上与金圣叹完全相同。目前可以查得出来的除脂评本以外的最早带评点的本子,是嘉庆十六年(1811)东观阁重刊本《新增批评绣像红楼梦》,它“有圈点、重点、重圈及行间评”。但从总体上看,嘉庆年间的《红楼梦》评点还比较简单,处于初级阶段。《红楼梦》评点派主要形成于道光年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道光十二年(1832)王希廉评点的双清仙馆本《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而光绪年间一再刊印的王希廉、张新之、姚燮三家合评本,更是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因此而被人们称之为《红楼梦》三大评点家。除此之外,蒙古族哈斯宝的《新译红楼梦回批》、桐花凤阁主人陈其泰的《红楼梦》评点,以及黄小田、洪秋蕃等等,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红学评点派中,多数评点家都是把《红楼梦》当作文学作品、当作小说来读,这是他们与红学索隐派的根本区别所在。他们运用中国的古典文学理论,充分肯定小说的地位,对《红楼梦》的主旨、艺术、结构、笔法、语言、人物、细节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评价分析,他们尤其注重艺术和人物的分析,而他们读书之细,评点内容之宽泛,都能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
     护花主人王希廉是清代最有影响的评点家之一,在他的评点中,对《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结构等都有很多精彩的见解。比如《红楼梦》是一部什么书,写的什么事,这似乎是每一个《红楼梦》的读者、研究者都首先碰到的问题,王希廉也不例外。他认为:“《红楼梦》专叙宁、荣二府盛衰情事。”但他在总评中又说:“《红楼梦》虽是说贾府盛衰情事,其实专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而作。”这里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主题与主线的问题,尽管王希廉不可能有主题、主线这样的概念和说法。王希廉还提出《红楼梦》第五回“是一部书之大纲领”,他是从小说结构的角度,强调了第五回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有道理的。王希廉在评点中对《红楼梦》的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极为惊叹,他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制艺尺牍、爰书戏曲,以及对联扁额、酒令灯谜、说书笑话,无不精善;技艺则琴棋书画、医卜星相……人物则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事迹则繁华筵宴、奢纵宣淫……可谓包括万象,囊括无遗,岂别部小说所能望其项背。”王希廉不仅看到了《红楼梦》的博大,而且概括的十分精当。王希廉还是一位最早对《红楼梦》的艺术结构做出系统分析的评点家。他认为:“《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分作二十段看,方知结构层次。”而实际上,王希廉是将《红楼梦》分作二十一大段,他显然是以“盛衰”为分段的理论依据,如认为元妃省亲是荣府正盛之时,第五十三回至五十六回为十一段,叙宁荣二府祭祠家宴,是极盛之时,而第七十回至七十八回为十四段,叙大观园风波叠起,是宁荣二府将衰之兆等,有些分段是相当有道理的。但从总体看,他的结构分析比较简单肤浅,有的则比较勉强,有的则划分的毫无道理,他没有能够看到《红楼梦》织锦式的艺术结构特点。但王希廉毕竟是第一个对《红楼梦》结构进行认真探讨的评点家,他的贡献和成绩是不能抹煞的。
     另一位同样很有名气的清代评点家太平闲人张新之,他的《红楼梦》评点则与多数评点家有很大的不同,在张新之看来,《红楼梦》不是一般的小说,而是一部宣扬四书五经的性理之书,满篇无非是《易》道,如他说:“《石头记》乃演性理之书,祖《大学》而宗《中庸》”,“是书大意阐发《学》《庸》,以《周易》演消长,以《国风》正贞淫,以《春秋》示予夺。《礼记》《乐记》融会其中。”又说:“《周易》《学》《庸》是正传,《石头记》窃众书而敷衍之,是奇传,故云‘倩谁记去作奇传’。”这几段话说的再清楚不过了,这个基本观点贯穿张新之全部评点之中。鲁迅先生所批评的“经学家看见《易》”,大约指的就是太平闲人张新之这类人了。当然,张新之的评点也并非一无可取,如果撇开他那些有关性理之书的枯燥说教和玄奥的占卦术,他对《红楼梦》艺术、人物的评点也有较精彩的见解。如他说:“今日小说,闲人止取其二:一《聊斋志异》,一《石头记》。《聊斋》以简见长,《石头》以烦见长;《聊斋》是散段,百学之或可肖其一;《石头》是整段,则无从学步,……此书自足千古。”这表明,张新之虽然基本观点不正确,但他于艺术分析并不外行。如他十分赞赏《红楼梦》的艺术结构,他曾形象地赞叹第四回,说:“此回文字,步步收缩,步步生发,平整中有突兀峰峦,乃大结构处,作者通身力量在此。如善打拳及人身即回,断不致命,而致命即在此拳。”类似这样的分析在张新之评点中并不很多。严格地说来,张新之的评点除批评形式与多数评点者相同以外,就其研究方法和基本观点来说,把他列入红学索隐派似乎更合适。
     与王希廉、张新之并称红学三大评点家的姚燮,他的评点水平不很高,艺术上分析也比较少,他最有影响的成果是《读红楼梦纲领》,原名《红楼梦类索》,分为《人索》、《事索》、《余索》三部分。《人索》主要是统计《红楼梦》中男女共有多少人。《事索》则是编记年代,以及器物、艺术等,其中《方言谐谚》一项,从两个字到五十个字的都有,赵景深先生认为“可供语文学者、新文字研究者及民俗学者的参考,极为重要。”《余索》则包括了《丛说》、《纠疑》、《诸家撰述捷要》等,赵景深先生认为这最后一节是最重要的,可补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之不足。
     比起王希廉、张新之、姚燮,其他评点家如哈斯宝、黄小田、陈其泰等人的名气和影响则要小得多,但水平却不在所谓三大评点家之下,尤其比张新之、姚燮要高得多。比如耽墨子哈斯宝是蒙古族杰出的翻译家和早期文艺理论家,他不仅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将《红楼梦》翻译介绍给蒙古族人民,而且还写下了四万余字的批语。哈斯宝的译著和批语无论在《红楼梦》研究史上,还是在蒙古族文学发展史上,都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哈斯宝既有浓厚的忠君思想,又对当时社会上的种种丑恶愤愤不满,认为是由于奸臣挡道,才把国家搞得不成样子,因而他过多地从政治方面去理解小说内容和小说人物,把复杂的人物形象简单化为忠与奸的斗争,这样他就不可能正确地把握《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对人物的评价分析也不免简单化和偏激。哈斯宝评点的主要价值在于他的艺术见解。他称赞《红楼梦》“文思之深有如大海之水,文章的微妙有如牛毛之细,络脉贯通,针线交织。”又说:“读此书,若探文章的神灵微妙,便愈读愈有味,愈是入神;若追求热闹骚噪,便愈读愈乏味,愈是生厌。”哈斯宝艺术鉴赏品味还是很高的。更为值得称道的是,哈斯宝并没有停留在一般的鉴赏和评论上,而是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创作理论,这在清代《红楼梦》评点中是出类拔萃的。比如他总结薛宝钗形象刻划的经验时,指出:“全书那许多人写起来都容易,唯独宝钗写起来最难,因而读此书,看那许多人的故事都容易,唯独看宝钗的故事最难。大体上,写那许多人都用直笔,好的真好,坏的真坏,只有宝钗,不是那样写的。乍看全好,再看就好坏参半,又再看好处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压根儿没有什么好。一再反复,看出她至坏,一无好处,这不容易。但我说,看出全好的宝钗全坏还算容易,把全坏的宝钗写得全好便最难。”说宝钗全坏这太偏激,但他正确地指出了宝钗这个形象的复杂性,认为人物刻划不能脸谱化,不能一眼就看出好坏,不能用直笔,这还是很有理论见解的。哈斯宝很喜欢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些理论问题,比如他说写小说不能直来直去,应该像《红楼梦》那样“曲径通幽”,他说:“选中题目之后,并不全盘写出,必从远处绕来,曲曲折折,最后正好点在本题上,这就是文章的奇妙处。”哈斯宝类似这样见解很多,的确不同凡俗,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或许算不了什么了,但在哈斯宝那个时代,对小说创作来说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理论建树了。
    在清代红学评点派中,黄小田、陈其泰的评点是很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他们不仅都有很高的鉴赏能力,而且很有理论水平。黄小田称赞《红楼梦》作者是“小说圣手”,说“文章之妙,为自来小说所未有,故不得不批。”黄小田十分欣赏《红楼梦》中有关言情和两性关系的描写,认为这样的事不必细写,不可明写,不能太实太露,而要浑雅,认为“实写情事是笨伯也。”桐花凤阁主人陈其泰对《红楼梦》的评价更是高出同时代人,尤其他对《红楼梦》中写“情”以及宝黛之情、宝玉对众女儿之情的论述,都极为精彩。他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怒。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继《离骚》者,其惟《红楼梦》乎!”他指出:“吾不知作者有何感愤抑郁之苦心,乃有此悲痛淋漓之一书也。夫岂可以寻常儿女之情视之也哉。”他说:“宝玉于黛玉,两人心心相印,纯是天性,绝无人欲。”又说:“宝黛二人,志趣相合”“宝玉深于情者,而从不着意于警幻所训之事……若其于黛玉,则冰清玉洁,惟求心心相印而已。所以欲得为偶者,即紫鹃所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既得其人,必不忍相离耳。非慕色也,非好淫也。”他认为:“读《红楼梦》而存一男女之见以论宝玉,则触处皆错,不止不识得黛玉而已。”陈其泰将情与欲,真情与俗情做了明确的区别,宝黛之间,不是欲的吸引,而是志趣相合,心心相印,是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知心基础之生的神圣爱情,这个被当代红学家称之为一个新的原则,一个现代的恋爱原则,早在一百几十年前,就被清人陈其泰做了详尽的分析和大胆的肯定,这是多么了不起。陈其泰甚至还明确提出了“泛爱”的论点,认为:“宝玉之爱姐妹,是其天性……其意全不在夫妇床第之间,故不嫌于泛爱,与俗情自是不同。”可以说,陈其泰这些论点都是相当深刻的,在清代红学评点派中是无人可比的。
    过去,许多学者对小说评点评价不高,比如胡适就批评金圣叹的《水浒》评点有许多八股习气。不可否认,在《红楼梦》评点中这类八股习气也是不少见的,陈腐的封建说教,牵强的笔法、章法,甚至还有俗不可耐的调侃等等,这些都可能破坏读者的阅读和审美情趣,但这决不是评点派的全貌。清代的《红楼梦》评点有那么大的影响,他们不仅扩大了《红楼梦》的流传和普及,也确实实有许多精彩的见解,可以帮助读者更深更细地领会作品的意蕴,这些方面的贡献是不能否认的。坦率地说,我们今天对红学评点派研究的很不够,如果我们能深入地研究一下清代红学评点派长处与短处,正确与错误,这对于总结二百年来的红学史,尤其是总结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必须重新评价红学评点派,我们应该全面地科学地评价评点派。
    原载:《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3期
    
    原载:《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