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也谈《红楼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曹祖义 参加讨论

    每当我捧起《红楼梦》,一股热流便涌上心头。我仿佛看到了“情情”的容颜,好像窥见了曹雪芹的身影。《红楼梦》面世迄今已二百四十多年了,今天的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石头”所叙述的故事——曹雪芹的“红楼一梦”至今还处在没有被完全“解味”的梦中。每念及此,我常常感喟不已。
    《红楼梦》是华夏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的明珠,是当今世界文学大观园中的一株耀眼的奇葩。这部运用完整的三维结构形式完成的人类社会的第一部立体文学著作,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的天才创造,全面广泛地展现和证实了汉字的独特的魅力。当你真正领会了这部传世巨著的内蕴精髓、真正解读了“其中味”的时候,你就会愈加感佩曹雪芹的天才创造,愈加迷醉万花纷呈的“红楼世界”带给你的无边的精神享受。
    《红楼梦》面世二百多年以来,以其无穷无尽、常读常新的神奇魅力,赢得了无数文人、学者及读者的痴迷和钟情——无论文人、学者们的学术研究、艺术探索,还是普通读者的文学欣赏、审美阅读,人们都纷纷把审美关注的目光,投向《红楼梦》这部读不尽,说不完的千古奇书上——从研究和探索方面说:近百年来,从事《红楼梦》研究的队伍从专业到业余日逾增多,日益壮大;探索的课题和视角丰富多彩、流派繁多;从队伍到课题,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壮观景像。从欣赏和阅读上看:从最初的手抄本、石印本盛行坊间,到新中国建立后各种版式的铅印、影印本(特别是改革开放文学艺术进入“新时期”以来)纷纷摆上新华书店的书架;从最初的只能在文人、学者的案头上才能见到的经典著作,到成为寻常百姓家的书架上触目可见常读书刊;《红楼梦》已然成为华夏民族精神生活中的一道营养丰富的大餐——“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已成为人们文学欣赏和审美阅读上的共识。
    《红楼梦》面世以来,为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取用不尽的营养和享受;特别是近百年来,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伴随着人们对《红楼梦》的研究、探索及阅读、欣赏的深入和拓展,伴随着这门新兴的学科——“红学”的蓬勃发展,人们在阅读和欣赏上所得到的收获自不必说是丰富多样的,在研究和探索上所取得的成果更是丰硕巨大的。无疑,“红学”的兴起,在特定的角度、特定的层面上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然而,纵观“红学”研究现状,尽管研究文章汗牛充栋、取得的成果也蔚为壮观,但却还是未能对《红楼梦》文本作出全方位的契合作者主旨的和文本内蕴的解读。而解读作者主旨和文本内蕴的关键,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弄清文本的样式——即弄清《红楼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也就是说,首先要弄清楚这部书到底是写什么事?是采用何种艺术手法写成的?笔者不揣浅陋,多年来带着这个问题走进了《红楼梦》世界;十余年下来有了一些心得体会,以笔记的形式记下来,自题为“石头记解味”。希望对当前的红学研究能提供一些参考。下面简要讲四个问题,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红楼梦》成书以来说法颇多,如:“和珅家事说”,“明珠家事说”,“宫闱秘事说”,“曹雪芹自传说”等等,五花八门各种说法都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说法呢?原因在于书的构成。
    《红楼梦》成书于“文字狱”盛行的清朝中期,为了免遭“无妄之灾”,躲避清朝统治者的“文字狱”和政治上的迫害,曹雪芹以其非凡的学识和智慧,巧妙地采用了“一喉两歌,一手二牍”的创作方式,创作出了这部集文学和历史以及文体论述于一炉的巨著。这种写法打破了古今中外所有小说的写作范式,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这种写作方式是独一无二的。用这种方式创作的文本,人们自然很难理解作者隐秘的创作主旨和文本深奥的含义。
    《红楼梦》不单纯属于一般的小说范畴,小说只是其文字叙述的故事,而其真实的内容和意义则深蕴在文字的背后。它是水下的高山,云中的水滴,人们按常规读它,只能是雾里看花、隔靴挠痒。这也就是“《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至今还有争论的主要原因。
    那么《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笔者认为:《红楼梦》是一部以小说为载体的历史和文体论述著作,是这三部分的有机合成。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影伙从”——“一手二牍”,也常常采取“一手三牍”的特定写作手法。主旨是谈“亲”(情),是谈曹家百年历史及其社会背景,这个“亲”的历史则全部用密码写成。一个用密码写成的书,如果没有“解码器”是很难读懂、弄通它的真正含义的。下面针对文本的三部分构成予以简要解读:
    (一)小说体裁
    小说体裁是《红楼梦》借助的实实在在的表现形式。
    就文学艺术层面讲,《红楼梦》无疑可称之为汉语言文学宝库中的瑰丽的明珠。就思想层面看,《红楼梦》不但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真实面貌、揭露了封建王朝统治者及其官僚们奢侈、丑恶的生活现实,同时也充分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表现了青年男女争取爱情自由的理想和愿望。在通过贾家两府和大观园把封建社会种种矛盾暴露无遗的同时,成功地刻画和塑造了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王熙凤等一系列典型人物。
    无疑,《红楼梦》作为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一首绝唱,是把汉语言文学独有的魅力发挥到极至的经典。她的问世,不但提高了汉语言文学在世界语言文学中的地位,也在特定的角度上提升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声誉和形像。
    (二)、隐寓史实
    隐寓史实是《红楼梦》借助小说故事为载体用密码表现史实的天才创造。
    《红楼梦》借助小说体裁形式,在调动汉语言文字的特有功能的前提下,既通过丰富精致的语言文字,表述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巧妙地通过语言文字中暗设的密码——“影伙从”下的文字,完整地隐寓了曹家自明末到清·乾隆初期一百年来的悲欢离合、兴亡盛衰的历史和家族存在的渊源。书中,隐笔暗寓的曹家历史上的各种人物形像、身份、言谈、举止,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从开篇到八十回,隐寓的人、事、物等的特定的密码符号一丝不乱,字面上很难看出任何痕迹。尽管从脂砚斋点点指指的批语中可以窥见些微信息,但更多的还是使人百思不解其云,这就是曹雪芹留给我们的难题。“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曹雪芹之所以耗费十年光阴,这样来结撰《红楼梦》,当然是基于前述的原因。就此可见《红楼梦》写作工程之浩瀚、艰巨,而我们的解读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文体论述
    《红楼梦》不但借助小说这个载体隐寓历史史实,而且还把小说文本的文体构成、艺术表现手法、解谜方法也隐写在其中。应该说,这种方式更是曹雪芹的天才创造,也是《红楼梦》区别于其它小说的一个重要标志。
    曹雪芹之所以在《红楼梦》中融入了文体论述的形式,目的在于使“解味”者能看懂文本。通过文体论述,详细地介绍了成书原因,着重讲解了文本的写作宗旨、写作方法、解谜方法和条件等。并明确指出,《红楼梦》的文本构成采用的是“影伙从”即戚蓼生说的“一手也而二牍”的方法。其解读的方法也一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洞明”这部书文字背后隐寓的历史史实,才能“解味”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同时也“解味”了《红楼梦》文本的文章构成源于人情练达的社会世态。
    为了使读者真正读懂文本,曹雪芹还系统地讲解了解读“其中味”的几个关键程序,直接告诉读者只要抓住书中所说的一个纲领,三个主要环节,此书可解,否则此书哭矣!
    上述是对《红楼梦》三种结构成分的概述,对我们领会《红楼梦》实质内容和艺术蕴涵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怎样读《红楼梦》
    这里所说的“读”,实际上应该是“解”。因为,《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说鬼没有鬼,言淫不是淫,道佛也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也就是说,你要想解谜《红楼梦》——见到“水下的高山,云中的水滴”,你就不要“雾中看花”,不要被文字直接描述的人、事、物的样子所迷惑,需要“拨开云雾见青天”——透过文字直接描述的样子找到“人、事、物”的另一种样子。
    那么,怎样才能看出“人、事、物”的另一种样子呢?
    曹雪芹告诉我们:要想看出“人、事、物”的另一种样子,就要抓住一个纲领,三个主要环节。即:
    一个纲领——第五回中的宝玉之梦;三个环节——其一,贾瑞之死;其二,秦可卿之死;其三,秦钟之死。他们的密码代号是:宝玉——石头,贾瑞(瑞:读sui)——假说(说:读sui),秦可卿——亲可清,秦钟——亲宗。正看宝玉是公子,反看是石头。正看贾瑞是家尿(下流人,尿:读sui),反看是假说。正看秦可卿是情可倾,反看是亲可清。正看秦钟是情种,反看是亲宗。反看宝玉是石头,石头记事即碑文,《红楼梦》原名为《石头记》即缘此。石头记事用假说,隐寓《红楼梦》的内容是“贾雨村”(假语存)、“ 甄士隐”(真事隐)。宝玉天下第一淫人(隐人)也,第一淫人是意淫(意隐),所以石头记事用的是隐文。隐得什么事呢?隐得是亲可清假家史。怎样才能明白这些隐文呢?需亲宗和智能结合,因为“智能”手里有密(蜜)。怎样解密呢?需要宝玉和亲宗伴读。伴读即“一手二牍”,以上就是曹雪芹告诉我们的解读方法,落脚点是伴读。
    下面把笔者写的笔记“石头记解味”摘录一段:
    “……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固好,其故事是《燃藜图》,也不看系何人所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及看了这两句,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
    按书中所述,这段引文正看应这样理解:宝玉到宁国府赏梅花,一时欲睡中觉,被秦氏引到屋里睡觉。宝玉一到上房间就看见《燃藜图》,这图的寓意是勤学苦读,宝玉最打怵读书作学问,所以看到此画心中便有些不快。当看到画的两边对联写得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更是反感。因为这幅对联的意思是:只要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就能掌握学问、写出文章。宝玉嫌恶“世事人情”和作“学问文章”,所以断不肯在这样的房间睡觉。
    其实上述的这段文字的真正的含义与其字面的内容完全不同。我们先看对《燃藜图》原初的解释:
    《燃藜图》讲的是汉成帝时刘向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有黄衣老人拄藜杖叩阁而进,刘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吹杖端烟燃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
    此图原意已明,下面我们首先用直译的方式来破译上述文字其中的一段(其方式:或采取本字的谐音、或采取本字的音转意、或采取将本字拆开的形式译出隐寓的“影伙从”原字。如:上房——正宗祖先。内间——秘室,原义秘史。的——白、勺——白叟:
    “……当下亲氏引了一族人,来致正宗祖先,石头上龛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中白叟人是无故女子,过去的史实《言里图》,不堪惜合隐,索画新宗便有,写补会。”
    在直译的基础上再意译,就可以“解味”这段文字的寓意了。
    实际上:亲可清是在用本家一族人做引,来说正宗祖先的秘史。石碑(宝玉)上,一幅画贴在上面,这幅画就是小说《石头记》。小说《红楼梦》中描写的女子,实际上是史实中的白叟老人。过去的史实从《言里图》可以找到,因为《言里图》即《红楼梦》隐文。“天禄阁”代表宗谱,“五行洪范之文”代表曹家已故去的按范字排行的五辈先人(锡雨龙山宗,曹锡章、曹霖、曹文龙、曹玺、曹寅)。不堪后代(惜春)与我们同消隐,在《红楼梦》中索找新宗谱就有了。写此书补历史,曹家人在书中相会。
    这样从直译到意译,我们就明白了:上述文字的实际作用是为宝玉之梦作引,宝玉之梦是整部《红楼梦》的纲领。这段引子,实际上是曹雪芹为读者(解味人)看懂此书纲领(宝玉之梦)和全书内容的点睛之笔。它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是小说文字所叙述的故事。第二是本书的解读方法,告诉读者要“夜读”即不能“ 明看”,所谓《言里图》,即要看懂文字里的真正意图。第三是本书主要写的什么事,即主旨是写历史(曹家的百年历史)。
    从上述“解味”中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写作之精巧,含义之深奥,可以看出《红楼梦》的确是用密码写成的著作,需要我们用密码来破译。但破译不是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地解释,而是从头至尾前后照应、结构严谨、字义字音选配还原得体、符合历史史实地成章成回地翻译,就像用外语翻译中文一样,这样才能真正解读“其中味”,读懂《红楼梦》。  
    三、曹雪芹的祖籍与宗族
    关于曹雪芹的祖籍争论颇多,主要有“丰润说”“辽阳说”两种观点(最近有“铁岭说”)。其实,只要能解读了“其中味”,曹雪芹的祖籍并不难确定。因为,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主要想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恢复曹家的本来面目,回到自己的亲宗本族那里去,使祖宗的“香魂”回到故乡。这个故乡是什么地方呢?这个故乡就是曹玺的故乡:山东宁海州(明末)。
    有人会说这简直是胡诌。是的,按《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和《五庆堂重修辽东曹氏宗谱》上的说法,曹雪芹的祖籍和辽阳有关,有足够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曹振彦在辽阳居住过。但问题恰恰就出在曹振彦身上:曹振彦并不是曹玺的生身父亲,而是养父。在成为曹玺养父之前,曹振彦早已是在旗的满州后金军队的小头领,而曹玺只是明末年的一个山东小孩。在明末后金对明朝的连年战争中,难免要造成众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而曹玺这个山东小孩却成了曹振彦的儿子,他们之间是如何建立父子关系的,其中定有不同寻常的历史原因(本节是简述,原因详见《曹雪芹的祖籍与宗族》一文)。而曹家的兴旺衰败的全过程,正是缘于二者父子关系的建立这个基础。这个兴衰过程达一百年,这一百年对曹雪芹家来说就像一场梦——所以,作者在书中自云: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红楼梦》一书也,故曰“真事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泯灭也。”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其祖宗、父辈作传,写曹家百年风云。如果没有曹振彦成为曹玺养父这一段历史,《红楼梦》根本就不会出现。曹雪芹写下这千古名著,就是要恢复曹家的汉人身份,要把曹家真正的宗族关系连接起来。所以在《红楼梦》中,废弃了曹振彦为曹玺家二世祖的身份。这样曹雪芹的祖籍就不能按曹振彦的祖籍算,而应按曹玺和他的生身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居住地来算,这个居住地就是:明末行政区登州府宁海州。
    曹雪芹家衰败的原因,有其政治因素也有其家族因素。据史料记载,曹雪芹家被抄衰败以后,曹宜父子却被雍正重用。根据《红楼梦》书中透露出的史实,曹頫和曹宜矛盾很大,曹家衰败和曹宜使坏有关。曹寅、曹颙、曹頫,原本不是雍正一党,雍正一上台厚此薄彼,重用曹宜、不喜欢曹頫,处处找别扭,家族和朝廷的双重因素导致曹家迅速破败。当时曹頫、曹宜都知道自己家的历史,他们都知道他们两家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红楼梦》中隐寓了曹家自曹雪芹到曹锡章(曹锡远)共七代人,而《八旗满州氏族通谱》和《五庆堂辽东曹氏宗谱》都记为六代人,两下比较不但在辈份上有差别,而且在名字上差别更大。就此也证明了曹雪芹的祖籍不是在辽阳,而是另有出处。曹雪芹为了使曹家永不泯灭,在《红楼梦》中设下两条“亲”线;一条正线,一条副线。只要找到其中一条,曹雪芹家的历史就全部清楚了。但是由于他家那条正线,在当时已经一百年未敢见天日,如今又过了二百多年,历史上已经荡然无存了,只剩下这条副线。这条线一旦和《红楼梦》合上,曹家的历史就会大白于天下。笔者期望这一天的到来,实现曹雪芹和脂砚斋的遗愿。
    四、脂砚斋其人
    《红楼梦》最初版本的名字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从书名上我们可以看出脂砚斋和《红楼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要弄懂《红楼梦》,不了解脂砚斋是无法对该书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做出中肯的结论的。
    脂砚斋是谁呢?历来说法不一。其实,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得非常清楚,脂砚斋就是曹頫。他既是曹雪芹的叔父,又是他的嗣父。曹雪芹的父亲曹颙去世后,曹頫便过继到曹寅名下,当时曹雪芹还未出生。曹雪芹的名霑、字梦阮、号雪芹都有很深的含义,其中寄托着曹家几代人的愿望。根据《红楼梦》和有关资料证明,曹頫一心想恢复曹家的本来面貌,因曹家当时和康熙帝及太子还有几个王子关系非同寻常,所以,曹頫就萌发了这个念头,希望能在曹雪芹这一代实现这个愿望。这一代是曹家非常关键的一代,正像书中所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再不恢复曹家本来面貌,随着历史的推移曹家的真实面貌就真的要泯灭了。因此,我们应这样理解曹頫给曹雪芹起的名、字、号的真正含义:名霑,是沾祖先(霖)之光,连接宗亲的标志(黛玉即曹霖的范字——雨,重新用这个范字暗表曹雪芹范“延”字,延用之意);字梦阮,是圆曹家三代人回归本宗之梦想;号雪芹,是雪耻“合亲”之辱。就上述可以看出,曹頫想恢复其真正的宗族身份的想法由来已久。
    曹雪芹长大成人后,曹頫把曹家不寻常的历史告诉了曹雪芹,并主张把曹家百年历史写成一部书。曹雪芹原准备把这段历史写成传奇,曹頫考虑到清朝政权的政治压迫及“文字狱”,主张写一部言情小说,隐进曹家的百年历史。在他的授意下,曹雪芹改变了原先的想法,写成了这部隐寓着曹家历史的千古文章《红楼梦》。文章虽然是曹雪芹所作,但脂砚斋在《红楼梦》诞生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的批语,对我们破译《红楼梦》,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历史证据。要想弄通《红楼梦》,就要弄通脂批,脂批是《红楼梦》的伴生品,只要我们掌握了前述的解读密码,我们就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信息。
    脂批有三个特点:1、小说创意形式的评语。2、隐寓的历史及人、事、物的评语。3、单纯文学艺术评语。但脂砚斋不管怎样评书,在大关键处却不轻易作批,即使作批也是含而不露。对书中隐寓得很深的内容,脂批也随之用隐语作批,这往往会使人产生误解。
    为了说明这三个特点,下面举几个例子浅析批语意思: 
    (一)、小说构思批语
    0
    这种批语书中相对较少。例:书中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三自然段说宝玉次日天明到黛玉房间看到黛玉和湘雲的睡态,
    “那林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合目而睡。那湘雲却把青丝拖于枕畔,……”对该句脂砚斋批曰:“又一个睡态。写黛玉之睡态,俨然就是娇弱女子,可怜。湘雲之态,则俨然是个娇态女儿,可爱。真是人人俱尽,个个活跳,吾不知作者胸中埋伏多少裙钗”。
    这段批语是脂砚斋按小说构思成分来批的,是赞誉曹雪芹人物刻画的绝妙,写什么像什么,不管黛玉、湘雲隐寓谁(黛玉——曹霖,湘雲——曹雲,他们是兄弟,所以睡在同屋,脂砚斋未评这隐寓之事),作者都能在小说情节上使他们达到完美统一。
    (二)、隐寓史实、人物和事件的批语
    此类批语是脂批的主流成分,是破译《红楼梦》最有利的工具。我们再看二十一回中一段,说宝玉看了一回《南华经》。当看到《外篇·胠箧》一则后,意趣洋洋趁着酒兴,不禁提笔续曰: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对宝玉的这段续《庄子》脂砚眉批曰:
    “趁着酒兴不禁而续,是非者自站地步处,谓余何人耶,敢续《庄子》?然奇怪之笔,从何设想,怎不令人叫绝?己卯冬夜”。
    脂砚斋作批语说明他是深知文中的隐寓的,是边看边批,借题发挥。该批语是以宝玉的口吻开头,意思是:
    我(宝玉)趁着酒兴,不禁而续,是者、非者各自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去了,说我是何人也,竟敢续《庄子》。接着是脂砚斋以自己的口吻有感而发:是的(然)!宝玉是什么人,怎敢续《庄子》。作者的笔法太奇妙怪绝了,他是从什么地方想来的呢?怎不叫人拍案叫绝呢?此批语也是隐语,关键的一句是:“是非者自站地步处”。是者、非者为谁呢?正看为非,反看为是。正看宝钗、黛玉是大家闺秀,反看则是曹家的先人。脂砚斋明白曹雪芹在书中通过宝玉续《庄子》来启发读者,只有“胠箧”,去掉原来的规矩,人们就可明道理,懂是非。《红楼梦》的读法和《外篇·胠箧》一样,只有去掉表面文字的框框,才能明白《红楼梦》每个字、每句话的真正意思,才能看懂此书。所以他和曹雪芹书里书外、一唱一和。这样的批语书中(八十回)比比皆是。
    上述这段批语是露微意,真正大关键处,脂砚斋这样的微意也不肯露出半分。
    (三)、单纯文学批语
    脂砚斋的批语中,单纯文学批语占了一定的数量。例如,甲戌本第一回有这样一段眉批: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这是比较典型的对文章艺术手法的评语。这里有两方面评论;一是对写作艺术手法的评论。二是对作者用隐寓的艺术手法的评论。第二种要比第一种占主导地位,其例子很多,不再例举。下面看第一种的一个例子:
    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湘云补诗一段,
    “史湘云一心兴头,等不得推敲册改,一面只管和人说着话,心内早已和成,即用随便的纸笔录出”。旁批曰:“可见越是好文字,不管怎样就有了。越用工夫,越讲究笔墨,终成涂鸦”。
    从这段批语里,我们可以看出脂砚斋只是就作文法进行了议论,这是脂批另一个特点。
    上述,主要是提醒大家在阅读《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时,要有区别地看待、分析脂批的内容,这样才能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才能伴读成功。
    总之,本人浅显地讲了四个问题,有人会说讲得不透。是的,这里只是简单谈了一点个人体会,不一定全对,而解开的谜底也没有亮出来,望大家原谅。曹雪芹是名贯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文学家,我们应该选择一个适当的地点、合适的场合,郑重地公布《红楼梦》中最深奥之谜的谜底。这样就可以在表示我们对曹雪芹无比崇敬的心情的同时,让广大读者在同一时刻分享本人的解味成果。想来,这应当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通过这个途径,让更多的红学爱好者掌握阅读《红楼梦》的基本方法,以促进红学研究的全面发展,争取早日全面地解开《红楼梦》之谜。最后,让我们迎接红学研究新历程的到来,得以领略另一部《红楼梦》——解味“影伙从”还原返真《红楼梦》的神采!
    原载:《红楼》杂志2000年第一期
    
    原载:《红楼》杂志2000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