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对姚玉光先生与我“商榷”的回答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陈祖美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一、“姚文”是“商榷”,还是用“滑稽”、“一意孤行,在牛角尖里钻不出来”、“穿凿附会,生拉硬扯”、“阉割”李清照等等无理言词,对我冷嘲热讽?二、“姚文”中不仅对“自裁”、“起复”等词的使用是似是而非的,而他把近人梁令娴《艺蘅馆词选》认为是“明人田艺蘅的”、用小说中的话冒充史书的记载来反驳我……这一切难道能叫学术和商榷吗?三、对姚玉光专著《中国女性文学史》的几点疑虑和几句结语。
    关键词 梁令娴《艺蘅馆词选》 《声声慢》(《凤求凰》)
    一
    鉴于李清照的名篇名句几乎是尽人皆知的,而关于她的身世人们所知甚少,因为信史中直接的记载微乎其微。她的绝大部分词作没有编年的明了而确切的依据,所以人们对此类作品的理解多系见仁见智或人云亦云,加之对“诗词无达诂”观点的认同,因而不同的论者对同一作品的阐释往往有很大不同,甚至是南辕北辙。具体到有关李清照研究的数种拙著,虽然在资料的发掘和发明等有关实证性的问题上,自己下过一番功夫,也有所发现,但在研究途径上,与前人和他人则迥然不同———拙著侧重于女性视角、在女性语境中注重运用“灵感思维”等等。这里的长处是有助于发现和解决一些他人意料之外的问题,短处是这种新发现却未必都是正确的,即使有某种可取之处,也很难一下子为人所理解和接受,因而就在不少问题上留下了补正和商榷的余地。更何况自己原先是侧重汉魏六朝文论的学习,对唐宋文学研究洵为半路出家,所以在有关拙著中极有可能存在着疏漏和舛误,更可能自己在运用女性话语时或有矫枉过正的另一种性别偏见,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和错误……在这种背景下,每逢在同行们的论著中,发现与自己相同与不同的见解,都感到很正常,甚至很高兴,特别是得知有的老师在组织同学们对拙著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商榷意见……这一切都使自己受益匪浅,至今铭佩于心。姚玉光先生在《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上发表了《也论李清照词愁情的内涵———与陈祖美等先生商榷》一文,对于“姚文”,开始我也是以极为平和的心态加以展读。在读到“我是很敬重陈祖美先生的。作为山东人,她对同乡名人李清照的研究用力颇勤,已经出版了多种相关的编著和专著,其中《李清照评传》可视为她的力作”一段话时,还曾为之所感。
     但是,仿佛在转瞬之间,“姚文”完全变成了嘲弄我的口气,时而说我“滑稽”,时而指责我“一意孤行”、“犯了不周延逻辑错误”……事情是这样的:在十多年前的一篇拙文中,数次用过“蓄妾”之类的词句,后来认为“蓄妾”、“纳妾”之类的字眼儿,似有某种性别歧视的意味。在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的数种拙著中,便对这类用语有所忌讳,而代之以“婕妤、庄姜、文君”之叹,因为这里似有文野和粗细之分。但“姚文”与我“商榷”时,不是向前看,还不仅只是针对拙著,甚至还从朱靖华、戴学忱二位先生多年前写的一篇对拙著有某种赞同的短文中加以罗织,以对我进行嘲讽,甚至带有骂骂咧咧的味道。
     读过“姚文”所留下的一种明显印象是:攻我一点,不计其余。比如除了在开头对拙著有类似于居高临下的抽象肯定外,其主要用意是把我说成是在“钻牛角尖”,甚至是在“阉割”李清照,在曲解其愁情词的内涵……事实是这样吗?就以他作为“靶子”的那本《李清照评传》为例,对传主诗文中的忧国情思,拙著除了谓其“嫠不恤纬,惟国是爱”,还引《瞿髯论词绝句》的“过眼西湖无一句,易安心事岳王知”,认为她对自己所定居的杭州西湖和整个江山社稷的情怀,与岳飞是相通的。对她的长短句总称之为“‘压倒须眉’的《漱玉词》”,然后分四种类型加以评述:一、豪迈倜傥的风景词;二、娇嗔优雅的闺情词;三、传写心曲的身世词;四、格调凄凉的晚境词。在“三、传写心曲的身世词”中,又分四小部分,对这其中的几首我认为或含有“婕妤之叹”,或寄寓“庄姜之悲”。当然,根据我对宋朝婚姻制度的理解和一些饱学之士对唐宋人物的看法(比如陈寅恪先生就说过:“唐士大夫之不可一日无妾媵之侍,乃关于时代之习俗”的名言),而认为生活在这种“习俗”尤甚的宋朝的李清照的婚姻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始无终或有名无实的一面,从而导致了其与历史上被弃女子相类似的叹息。我虽然很少再用“纳妾”一词,但我现在仍然认为赵明诚在宋朝的婚姻制度和“时代之习俗”下,恐难例外和免俗。他至少在李清照被迫归宁和他独自赴莱州前后,以及他在江宁因为“缒城宵遁”(即遇事弃城逃跑)而被罢官之前,或有过姬妾,或有过类似于欧阳修《蝶恋花》中所描绘的“章台游冶者”的形迹,否则李清照为何在其《临江仙》词序中, 一反过去对欧词的不满,而又“酷爱”欧句,从而借“醉翁”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姚先生说他自己“遍索(真的“遍索”了吗?)有关赵明诚、李清照的笔记、杂录、词话,没有一种历史文献记载明诚纳妾之事”。看了姚先生的这段“大话”,不由得不反问:在你“遍索”以后,有“赵明诚未曾纳妾”的记载吗?两种不同的见解,为什么姚先生之见不需要证实,而对我所找出的一些“内证”,他首先颠三倒四和随心所欲地加以篡改,然后再分别说成是“滑稽”、“苍白”云云,这难道是一种正常的商榷和应有的学风吗?
     “姚文”不止一次地教训我说:李清照的词“直言不讳”、“斩钉截铁”,还说我对李清照词的解读是“九曲盘旋,胜似训诂”。这里涉及到词史上的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即“词之为体,要眇宜修”早已成为共识,而像李清照这样的婉约词人的长短句,更被认为“能曲折尽人意”、“短幅中藏无数曲折”……总之,《漱玉词》的字面和表层语义与其深层涵意,不是一般的不同,而是大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或云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姚文”对我的那许多指责和嘲讽,都不是按行业规则办事,大多是他强作解人,不知所云。比如,我如果按照他的说法,把“公路”注释为“居住的公廨”、把“终风”理解为“风刮得终日不息”,岂不是对读者的莫大误导?如果按照他的“指点”把《蝶恋花·泪湿罗衣》解释为“让友谊万古长存”、把《声声慢》拔高为“抒发了国土沦丧之悲”云云,但凡有点词学常识的人又会怎样看待我呢?“姚文”还指责我说:“不唯《声声慢》之类词的深沉思想内涵被阉割,李清照也将降格为一个纯粹吟唱闺阁怨愤的家庭主妇了。”这段话的似是而非,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我这样“阉割”李清照了吗?那么,“嫠不恤纬,惟国是爱”的评价是怎么来的?难道姚先生不知道我是根据《丛书》的要求,把李清照作为一个思想家来写的吗?其二,“姚文”在这里不仅又一次违背了词学常识,对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主张也仿佛一无所知。李清照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对江山社稷的一腔忠荩之志,主要寄托于其诗文,而她词之大部分是抒发儿女情长,即使后期词中的家国之虑,也往往是通过儿女情、家常事来体现的;更或者是从字面看,仿佛是故国之念,而其深层语义则是对友情、亲情、爱情的重温和渴望,从而多角度和入木三分地道出其晚境的凄凉和孤独。这绝不是说李清照不忧国不思乡,而是说她与男性作者很不一样。他们往往把政治抱负托之于“美人香草”, 把怀才不遇寓之于儿女情怨。如果说秦少游把他日思夜想的苏门师友,有意说成是他与“玉楼”佳丽和“东邻”靓女的藕丝之连,那么李清照则往往将其内心怀恋的伉俪亲情,托之以故国旧家之思。姚先生可能不想知道,《声声慢》又名《凤求凰》,这一词调恐怕既含贺铸词的“殷勤彩凤求凰”之意,也对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之事有所取意。我之所以认为她是作为“长门赋”,唱给她丈夫听的,既不是没有根据的瞎说,更不是有意“阉割”我心目中的这位圣洁的女词人!还因为早在几十年前,傅庚生等诸位先生就由表及里地指出过: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中所“寻觅”和“守着窗儿”等待的是“良人”(丈夫)!其三,关于“姚文”说我把李清照贬低为“家庭主妇”的问题:我不是不知道李清照出身于官宦书香门第、被娶于高官贵族之家,她所“承担”的写作、校雠等等堪称“社会任务”,即使素质不错的男子也未必胜任,她所关注的家国大事,更不是那种“雌男儿”所想象得到的!然而,制度就是那么不公道,李清照始终没有走出家庭,没有获得走上“社会”的任何机会!岂止如此,就是在“家庭”,上有翁姑和长、次两房兄嫂时,也轮不到她当“主妇”,而在她孤身一人时,自然也就谈不上“主”不“主”的问题了。所以“姚文”指责我“阉割”李清照完全是“莫须有”的欲加之“错”!
     ………………
    原载:原载《文学遗产》2003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