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略论陶渊明之“志” ──兼与魏正申教授商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夏元明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了陶渊明之“志”的具体内涵,探讨了陶渊明之“志”产生的时代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并对魏正申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关键词 陶渊明;“志”;魏正申
     陶渊明诗文多言志,陶集中不少带有“志”字的句子。例如:
     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归去来兮辞》)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八首》)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有会而作》)
     陶渊明之“志”,含义可谓丰富,理解常生歧义。有的论者以偏概全,如吴云:“陶渊明的一生的主导思想是建立功业。……即使他从41岁就与政界诀别,但仍时刻关心政治,也未忘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猛志固常在’乃是他一生做人的写照。”“志”被单纯解释为“建立功业”的志向,有失偏颇。有的论者则主观臆断,如魏正申:“陶渊明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朱子语类》),转而从文,反映他在事业上的积极进取,并非消极隐逸。他用‘独起众类’、‘莫之与京’的诗文写下自己的斗争历程,并采用各种方式有意传世。”“志”在以诗文传世,与事实相去甚远。看来如何理解陶渊明之“志”不可等闲视之,因为它关涉陶渊明思想人格的准确把握。把握准确了,有利于陶渊明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把握错了,不仅歪曲了诗人的形象,更会造成对作品的误读,其危害是巨大的。
     陶渊明一生思想几经转折,“志”的内涵也相应有所变化。青年时期陶渊明虽然“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但其主导精神恐怕还是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归田后,陶渊明虽然未能忘怀国家大事,深为自己“有志不获骋”而痛苦,但“守拙归园田”,“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由立功转而修己立德。晚年陶渊明贫病交加,“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意志有些衰飒,“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连身后之名也看得很淡。陶渊明思想的这些变化,使我们在分析他的“志”的时候,既不能以偏概全,将一时的思想看作全部;也不能主观臆断,想当然地从主观需要出发,阉割歪曲他的精神。正确的方法只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不同时期的思想实际挖掘“志”的内涵,庶几可以得出与事实相近的结论。
     青少年时期“大济苍生”之“志”。人们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个闲适纯净的田园诗人,“静穆”是陶渊明最突出的审美特色。殊不知青少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是满怀宏图大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霭。’川建功立业”一度也曾是他的人生目标,这个人生目标一度将陶渊明推向了政治前台。陶渊明的政治抱负是有其具体内容的,这一内容首先体现为报仇复国之志。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代,东晋是偏安一隅的王朝,强大的北方之敌始终构成对朝廷的威胁。为了收复北方失地,统一国家,不少仁人志士不惜牺牲生命,效命疆场。陶渊明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不可能投笔从戎,但其报国之志也是昭然可见的。“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这些都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有着与时代相关的具体内容,这内容就是要像荆柯一样报效国家,与强敌决一死战。应该说陶渊明的这一志向是崇高的。与之相联系的,陶渊明又有辅佐君王、“进德修业”的愿望。“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樱契,孰不愿之。”以樱、契、屈、贾为榜样,希望成就一番伟业,这也是作为一个书生的陶渊明很自然的理想。效命疆场也好,进德修业也好,目标都是为黎民百姓。“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百姓的安居乐业才是陶渊明最大的心愿,这是陶渊明区别于一般利禄之徒的本质所在。
     ……………………
    

阅读全文请下载附件!!
    原载:《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