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易善锋 参加讨论

    《全唐诗》中王之涣的七绝《凉州词》,千多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但是对诗中第一句是“黄沙直上”还是“黄河远上”却一直争论不已,我以为应是“黄沙直上”。原诗是:
    黄沙直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981年出版的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中,作者从文学角度对“黄沙直上”和“黄河远上”的韵味意境进行了比较,结论是“‘黄河远上’较富于美感”。是啊,黄河远上白云间,多么浪漫,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这可能就是许多诗坛名家钟爱“黄河远上”,摈弃“黄沙直上”的原因吧。只是这富于美感的“黄河远上”是否是王之涣的原词呢?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同他的《登鹳雀楼》一样,采用的是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寓意于物,寓情于景。玉门关位于甘肃西部沙漠中的疏勒河谷,距黄河最近处(青海共和曲沟)的直线距离有770公里,距凉州的黄河(兰州)达1000公里。把“黄河远上白云间”搬到玉门关来,是与该词的特色和作者的风格大相径庭的。这首《凉州词》又称《出塞》,被《全唐诗》收在第17卷“乐府杂曲”(即“鼓吹曲词”)中,是供乐工制曲演唱的歌词。《出塞》曲由包括羌笛在内的鼓乐伴奏,是在当地唱给出塞入塞的政吏、商贾和游客听的,有劝人思归之意。采用“黄河远上白云间”这种虚幻的曲词亦与当时演唱的氛围不符。王之涣出生晋阳(今太原),又是当时熟知和善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正因为他有耳闻目睹家乡沙尘天气和西北边关地区沙尘暴天气的经历,才能写出“黄沙直上白云间”这样生动形象的新颖绝句,使整首曲词沁人肺腑,确能使听者感到出塞之悲凉而动容怀乡。
    我国地质学家王嘉荫在1963年编著出版的《中国地质史料》中,已经注意到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大型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史书记载里称这种天气为雨土,王嘉荫从《晋书》、《隋书》和《魏书》里摘得我国在公元6世纪的7次雨土,其中有北魏“景明四年(504年)八月辛己,凉州雨土复地,亦如雾”。在王之涣所处年代及其前后50年间,《旧唐书》上记载的雨土天气有:“唐太宗七年(633年)三月丁卯雨土”,“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十二月丁卯京师雨土”,“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十二月丙寅雨土”,“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二月京师雨土”,“德宗贞元十年(794年)三月己亥,黄雾四塞,日无光”。这是一些发生在京师(也可能包括当时比较繁华的北方地区)的雨土记载,由此可以毫不怀疑地推论,当时在沙漠环绕的玉门关地区确有可能发生与“雨土复地,亦如雾”和“黄雾四塞,日无光”相同的“黄沙直上白云间”的天气现象。
    40年来,一些文学家和科学家曾多次指出“黄河远上”之误。1963年,我国气象学创业人竺可桢指出:“现行唐诗集第一句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但古本唐诗原为‘黄沙直上白云间’。依照玉门关的气候和地理看,后者是合理的。”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刘永济在1981年出版的遗著《唐人绝句精华》中指出:“此诗各本皆作‘黄河远上’,惟有计有功《唐诗纪事》作‘黄沙直上’。按玉门关在敦煌,离黄河流域甚远,作河非也。”1983年10月26日,我国地质学家尹赞勋在《科学报》上撰文,不无遗憾地指出:“前四字现行诗集大都舛误为‘黄河远上’,背离原意,不合当地实际情况。佳句流传失真,很可惋惜。”他还以亲身经历告诫人们:“1947年和1957年以及60年代初,我曾三次进入河西走廊,往返穿行6次,证实竺(可桢)老的论断。有一次自东向西,出嘉峪关不久,一阵狂风,卷起黄沙,接天滚地,迎面冲来,锋面壁立,汹涌前进,顿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历久不息。联想北方夏秋间的青纱帐,当时我们把这一大规模惊天动地的自然现象戏名为之风沙帐。‘黄沙直上白云间’是描写河西走廊风沙帐的绝妙佳句,幸勿改动。”
    在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横排简体字《全唐诗》中,这首以《出塞》主题的七言绝句的第一句是“黄砂直集作河远上白云间”。这里的“集”指的是清宫廷内所藏《全唐诗集》,为清初季振宜所编,这是目前所知的出现“黄河远上”的最早版本。中华书局的这本《全唐诗》是清康熙年间钦定《全唐诗》的注校本,后者则是以明末胡震亨的《唐音统签》为稿本,参考《全唐诗集》等编成的。《全唐诗》同时刊出“黄沙(在表述微小石粒时砂沙二字相通)直上”和“黄河远上”两种版本,而且主次分明,具有正本清源的作用。它让人们看到了王之涣身后流传一千二百多年的“黄沙直上”,也看到了近三百年来从出现到取代“黄沙直上”的“黄河远上”。孰实孰误,不言自明。
    研究古代诗文,有时从美感角度提出取舍,似无不可。但是,刘逸山在1961年出版、1994年重印的《唐诗小札》中,于赞赏“黄河远上”的意境的同时,坚持认为“光从地理上找印证,有时是未必恰当的”,则值得商榷。事实上,文学作品是当时当地的政治形势、历史氛围、地理景观、乡土风物、民俗风情等在作者心中的感性和理性的展现。那种把诗词内容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截然割裂开来的做法,才未必是恰当的,也可以说是不可取的。只有当我们用历史的记录去明辨原本变异,用今天的事实去探寻历史真相的时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有人偏爱“黄河远上”,不承认“黄沙直上”为王之涣的原作,也许不必勉为其难,只是希望他们不要隐去“黄沙直上”存在的历史事实。但是,在学校的教科书中,只讲“黄河远上”,不提“黄沙直上”,则是完全错误的,是对广大青少年的误导。为了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诗词中的文化精髓,也为了深刻认识我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和脆弱性,纠正教科书中对王之涣《凉州词》的片面处置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8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