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美,能否直面残酷的社会现实? 从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说起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雪堂 参加讨论

    蒋勋突然将他的美学同“竞争力”相提并论。
    在一场讨论发起“国际善意日”的讲座中,蒋勋讲到:“我这几年在很多企业讲课,讲美的时候,题目通常是‘美,看不见的竞争力’。”可能的解释是,讲座当然要照顾到听众的属性,在企业里必然要同商业不可避免发生联系;而又或许是,这么多年长期致力于捍卫美学社会地位的蒋先生,也不得不考虑他的美学同商业竞争社会需求存在越来越大裂痕的问题。
    你可以想象当时参与这些企业讲座的听众抱着什么样的心理坐在下面。在今天,美学能否转化成一种竞争力?这是多么功利甚至是对蒋氏美学略显侮辱性的提法。这说明,蒋勋这些年开始考虑美学的社会适应性问题,也即是他的美学接承者们面对很多现实问题要怎么办,他正在从美学的诠释者转向以美学心理解决个人问题。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蒋勋,心理调解师的色彩更重于一位从事美术教育的美学家身份。
    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每个行业都有它一定的竞争力,在那么强烈的社会竞争里,你究竟要怎样才能使美成为一种竞争力
    蒋先生回忆当年接手宝岛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时的情景:当时接到邀请,自己跟校长开玩笑说,是不是所有的系都设完了,想不到要设什么系了,所有就设一个美术系?因为当时的年轻人要选择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专业,通常不会考虑美术,其实所有艺术类专业都很冷门。“大家观念里总觉得美其实不是一个竞争力要素。”学医、学法律都很好,当时社会上这种对于所谓竞争力的理解,和今天并无不同。人总是要有一些较强的竞争力。蒋先生没想到开过这个玩笑后,当时校长就和他坦诚:你其实不知道,我没有要设美术系,我是要设大众传播系,因为竞争力比较好,媒体上出路很好,可是据说如果要报两个系上去,一定会被删一个系,所以他就报了一个美术系,报了一个大众传播系。没有想到那个时候台北以南的大学没有美术系,结果删掉的是大众传播系。于是那年四月蒋先生得到通知,要他抓紧筹划创办美术系的事务。他说这是很有趣的事,人们自然会觉得其中自嘲的成分更多一些。要知道这是一九八四年的事情,台湾的商业化、乡村城市化进程比内地要早,他们也最早遇到了所谓“完全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符合规则却使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但是,似乎蒋勋并不介意这件事偶然中的戏嗤成分,反而常常和朋友提及,他说我很长一段时间从事美的工作,其实心里面很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每个行业都有它一定的竞争力,在那么强烈的社会竞争里,你究竟要怎样才能使美成为一种竞争力?尤其你在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每年三十位专业的学生进到学校,你该怎么告诉他,美将来是在社会上有竞争力的?即便不是专业的学生,在遇到蒋勋的美学沉醉其中之后,总是直面残酷的社会现实,这二者之间的恍若隔世也不是一件很容易接受的事。
    这时,你忽然发现永远优雅如斯的蒋勋,他的困惑并不比别人要少。
    蒋勋美学的“原教旨”,正是这种基于手工经验的美的直接创造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是记录了蒋勋近年来一些讲座的集子,书名恰恰是他对美学与现实的这种激烈矛盾达成某种暂时性和解的结果。虽然书名不见雅,但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蒋勋还是我们熟知那个讲求经验主义的崇美主义者。蒋先生曾经说过,美往往是一种不忍。这本讲座集里最使笔者有不忍之情的,是他谈台湾乡镇产业的转型。我们知道台湾山地有一些本土原生态的产业经济模式,这些经济模式其实就是一种生活模式,人对过去的生活必然存在一种惯性。苑里镇的编织草制品,雕龙柱的石材制品,莺哥镇的制陶产业,水里乡蛇窑出产的大缸,往往也凝聚着蒋勋及其乡人对早期私人生活的回忆和感情。这时,将一种手工创造的美学与乡镇产业经济模式结合起来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蒋先生说,他的矛盾在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上述产业都在转型,那些本来平静的乡镇突然对他们古老的生活充满了不自信。在转型之后,他已经不能够再怀念苑里这样的小镇了。如果继续跟别人说当初的苑里是多么的美,他大概会被很多朋友说你太怀旧了,……人们会说,对那些东西的乡愁可能会使台湾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而不能实现现代化。“现代化”,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这是现代人并不陌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像蒋勋这样的人,他有一种恐惧,恰恰缘于像苑里这样的手工业的日益消失——他感慨的也许并不是实物的不复存在,而是一种创造力的消失。
    蒋勋美学的“原教旨”,正是这种基于手工经验的美的直接创造。他特别重视的是手工,人的手在很长的时间里习惯一种材质,在这种材质里慢慢发展出一种创造力。“艺术创造就是人类的手碰到了一种材料,然后利用这种材料完成观念里的某一种造型。所以凡是在这里所说的艺术活动,一定是跟手的进步有关,跟观念和思维有关,跟对材料的认知有关,是这三种东西的结合。”那么随着这种工艺的消失,手不再接触这种材质,创造力也会一直萎缩下去。人和环境的协调一致,比如那些传统乡镇产业,缘于这是一个缓慢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要发展本身没有问题,但是缺少这种“缓慢的熟悉”,加速实现自己的某些观念,这样造就的东西在美学的范畴,就显得非常不堪。在现实中,人和环境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对于蒋勋的多数表达来说,要仔细才能看出他的某些温和批评。
    蒋先生的美学思想,基本是解构那些纯然的美的诞生,追求礼法自然;而“善意”则关乎道德标准,是一个相对概念,道德对人的自由往往是束缚的
    蒋勋说自己谈美很多,很少谈到善,他自己对此也不解。后来因为讲座的缘故,于是有了《生命里的善与美》里的思考。
    因为蒋先生的美学思想,基本是解构那些纯然的美的诞生,追求礼法自然;而“善意”则关乎道德标准,是一个相对概念,道德对人的自由往往是束缚的。因此即便“善”的社会功能要强烈得多,在这种意义上说两者有相忤之处。
    蒋勋对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有着极其深刻的观察,他讲阮籍时说,长久以来中国人家中遇有丧礼时,很多人会跑来“录影”,看看亲人去世时你究竟哭到什么程度,悲哀到什么程度,然后去判定孝顺的分数。在当时的社会,善被标榜成这样一个行为举止,人们因为这种善在社区扬名,他就能立刻做官。蒋勋看到中国传统文化里因为追求美德追求到变态程度的地方,五四新文化运动其实要颠覆革除的正是这种对人精神最压抑的所谓“道统”的东西。我们知道,阮籍在整个丧礼过程当中一滴泪都没掉。可《世说新语》记载此事的结尾,说“宾客散尽,阮籍吐血数升”。其实历来此处人们赞叹的是阮籍的“真”,而“善”这时作为了反面。
    就在这次讲座中,笔者觉得蒋勋的一句话特别使人心念涌动。他说:我很心虚,在谈善与美时,能否在现实社会中,在拥挤、快速的富有中,真正把善意稳定下来。我真的没有这样笃定的把握,所以我觉得我们必须相信善与美,因为如果不相信,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相关链接
    蒋勋,美学家、作家和美术评论家,1947年生,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其知识渊博,闻见极广,文笔清丽流畅,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著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如《天地有大美》、《美的觉醒》、《美的沉思》、《身体美学》、《破解米开朗基罗》、《汉字书法之美》、《美的曙光》、《孤独六讲》、《生活十讲》、《眼前即是如画的江山》等。近年专事海峡两岸美学教育的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孔子讲的“仁”的本义非常有趣。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庶民文化当中,有种小吃叫杏仁豆腐,里面有“仁”字;嗑瓜子有瓜子仁,里面有“仁”字。那么“仁”字有没有可能是指种子坚硬的部分里面保有的最柔软的芽呢?那个让生命发芽的芽?有一天嗑瓜子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这个仁可能是孔子讲的那个仁的时候,吓了一大跳。然后我就觉得哲学里“仁”字的含义,其实是生命应该得到生长。那是善最好的本义。
    ——摘自《美,看不见的竞争力》
    原载:《文汇报》2012-03-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