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翦伯赞:常德走出的维吾尔人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2011年7月22日《中国民族报 刘大先 参加讨论
 

    翦伯赞(1898-1968年),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有《中国史纲》、《历史问题论丛》等。这位出生在湖南常德的维吾尔族人,在上颇有贡献。民族理论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老子》中的这句话后来成为湖南常德的地名。据说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便是指此处。前段时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到常德开会,笔者第一次来到这个久已向往的地方。
    在常德的维吾尔族被称为“南维”。他们的祖先据考证是高昌王国(今日的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哈勒将军。明朝洪武年间,哈勒将军后裔哈勒·八十和儿子拜著,受朱元璋之命平定南患和讨伐云贵,父子相继阵亡后,其孙常黎受命率兵戌守武陵。这是明朝中央政府“以夷制夷”的政策:一方面割断他们与西域的联系,一方面用以制衡南方少数民族。这些留守武陵的维吾尔族人,如今便定居在常德桃源县境内的枫树岗,繁衍至今已26代。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姓“翦”,是朱元璋亲赐的。维吾尔族历史学家翦伯赞就出生在这里,他在《我的姓氏,我的故乡》一文中说:“这原住新疆的一个姓哈的氏族,被历史上两阵狂风接力吹送,便变成了湖南的翦氏。”
    翦伯赞不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奠基人、教育家,同时也很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文教事业。1956年,他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赴湖南视察,重回维族乡。1961年,应乌兰夫的邀请,率领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代表团访问内蒙古自治区,在不少学校和文化单位举行了座谈会和报告会。1963年,他与郭沫若又访问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这些旅行中,他写了许多诗歌和文章,倾注了对祖国、兄弟民族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也表达了对于某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翦伯赞在民族理论上颇有贡献,主要讲述了民族平等和汉民族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往来、民族英雄等问题。他在1940年写作的《论中华民族与民族主义》中认为:“民族的混合,不是片面的,而是相互的,在混合过程中,外族固然有加入汉族的,同时汉族也有加入外族的。不是所有的外族,一与汉族接触他便消灭了,他便被同化于汉族了。”在《中国史纲》中,他提出:“中国人种的来源,不是一体,而是两个系统的人种,即蒙古高原系与南太平洋系。”并且细致描述了这些人种在史前时期的迁徙,及其不断分化与同化的过程。他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形成中国的“多民族”格局。
    应该说,翦伯赞对于民族的看法是历史的而非本质的,带着发展的观点。用他这样动态的眼光,考察他在常德的族胞也很贴切。经过600多年远离族群并与异族通婚,湖南维吾尔族人的相貌特征已发生很大变化。因长期与汉族杂居,相貌上很难辨别其民族成份,他们的服饰也基本汉化,只有宗教信仰和民族禁忌依然保留着。如今民族传统在年轻人身上已经没有多少痕迹,除了少数阿訇、老人尚能讲几句维吾尔语之外,绝大多数人已经通用汉语。这是社会语境发展所产生的变化,是唯物史观上所说的历史大势所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