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贵州黎平侗寨向民间歌师采集口头神话传说 神话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被公认是人类早期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但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特质并不会淡化神话独特的文化功能和学科界域,相反,它会使神话更具有学科特色和研究价值。 与我国现存汉族神话相比,少数民族神话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和研究视野,甚至在某些方面填补了缺欠。虽然目前少数民族神话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学科,但显露出强烈的社会需求。当然,目前学术分野中将少数民族神话归属于民族文学学科,其趋势则是二者相得益彰。 民族文学是中国当代学术研究背景下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以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发展优势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少数民族神话作为人类早期文化艺术的结晶,不仅数量浩瀚,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为当今多学科拓展与渗透提供了广阔视域,成为民族文学学科建设中的有力支撑。 少数民族神话的学科特色与跨学科性质 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学术概念,也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教学科研活动中对人才培养、教师教学和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界定。我国传统学术分类将“神话”归属为民间文学,但事实上,其悠远的历史积淀和繁杂的文化内蕴使之呈现出文史哲兼顾、宗教道德律法等多学科贯通的多边整合特色。神话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被公认是人类早期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但这种跨文化、跨学科的综合性特质并不会淡化神话独特的文化功能和学科界域,相反,它会使神话更具有学科特色和研究价值。如撰写文学史,一般要从神话开始;学习和研究历史,首先面对的是神话的历史;解释哲学要熟悉神话哲学和神话思维;探讨宗教也要关注神话中的“神灵”,其他诸如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甚至某些自然科学等,无不可以从神话中寻找踪迹,汲取营养。因此,广泛开展专业性的神话教学和研究,有利于打破某些学术壁垒,对培养复合型人才,推进民族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和国际影响作用重大。 少数民族神话在中国神话中具有突出地位 毫无疑问,中国神话由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我国以往的神话研究往往以汉族神话为主体,由于汉族典籍文化影响和儒家思想的浸染,导致汉族神话的严重缺失。难怪我国神话研究领域颇有见地的茅盾先生曾不无感慨地提出,中国神话“不幸均以各种原因而毁灭,至今三者都存了断片,并且三者合起来而成的中国神话也还是不成系统,只是片段而已”。今天看来,这与当时因为条件限制而没有把少数民族神话纳入研究范围有直接关系。 从目前少数民族神话资料的初步统计看,已整理出版的书面文本足能数以千计。这些神话在表现形式方面,有散体,有韵体,也有散韵结合体。在存在形态方面,三类情况共存,一是至今仍活在民间的口头神话,这类神话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完整,无论是单一型的短篇还是复合型的长篇,都未被文人加工藻饰,较好保持了本原形态,并且一些当今民俗中的人生礼仪、婚丧嫁娶、村社规章、建筑服饰、年节祭拜、节日庆典以及宗教程式等,都可以从这些口传神话中找到注脚。二是用少数民族文字记录在文献中的神话,这类神话内容上基本保留着原有的背景,使神话得到历史性的固定,是进一步深入探讨民族神话的稳定版本。三是融汇到少数民族史诗及其他载体中的神话,这类神话与文字记录或口头传承的神话互存互见,可以作为神话比较研究的有力佐证。在神话内容方面,有的反映历史,有的推究族源,有的记载创造,有的歌颂英雄,有的演述婚制,有的承载典仪……这些神话以其诡谲瑰丽的格调和奇丽变幻的场域展示出民族文化的强大张力。与我国现存汉族神话相比,少数民族神话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审美空间和研究视野,甚至在某些方面填补了缺欠。 少数民族神话可以形成内在的结构体系 少数民族神话是中国神话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话体系的特征主要反映出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各个民族基于自身发展的历史状态、生存环境、文化信仰等创作了相对独立的神话,尤其是渗透其中的某些特定信仰会随着族体的延续而逐渐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成为该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识与经典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另一方面,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与宗教交互影响形成完整的神系系谱,印记了神话流传与演变的某些普遍性规律。 我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神话类型,建构出不同的体系。如依据民族属性分析,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神话,每个民族的神话都可以探究其流变过程,其中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以及支系的分布等,都会反映在神话体系之中。依据文化板块理论分析,可分为北方森林草原文化圈神话、西南高原文化圈神话、江南稻作文化圈神话等,每一个文化圈又可以细分成若干文化区,不同文化圈或文化区会因为历史发展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特征的神话。如北方地区的神话常以漫天风雪、茫茫草原或崇山峻岭为背景,善飞的鹰、大力的熊、炽烈的火是神话的主调,反映出各族先民勇猛强悍的性格;西北民族神话的底色一般是沙漠和雪山,万能的真主、洁白的天鹅、善跑的狼神、温暖的日月经常出现在神话中;西南地区由于高山林立、群山横断,各族神话往往就地取材,千姿百态,表现出多民族杂居背景下的文化条块分割与神话交错渗透;而华南地区稻作文化中的洪水雷神颇具特色,许多神话保留了与中原神话千丝万缕的联系。依据语言语系分析,可以梳理出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汉藏语系诸民族神话,以及壮侗语族神话、通古斯语族神话等系统,通过相应的对比分析可以探求语言传统规律下的神话体系特征。依据神话母题类型分析,少数民族神话可以形成规模宏大的母题类型体系,包括开天辟地、创造万物、民族起源、人类再生、英雄射日、人神之争、婚姻嬗变、道德推源等系列,通过母题的抽取和归纳,洞察各民族神话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探求各民族神话的文化共性或差异。因此,神话体系的建构不仅有益于推进神话的宏观研究与平行研究,而且对推动我国神话学的整体发展同样功莫大焉。 少数民族神话具有学科建设的人力支持 虽然目前少数民族神话还没有形成规范的学科,但显露出强烈的社会需求。在目前学科建设中,少数民族神话已引起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或作为新学科建设的契机,或作为传统学科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许多研究者也逐渐改变以往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将少数民族神话作为研究对象,把神话纳入文化比较研究、边缘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每年关于少数民族神话研究的著作和学术论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把少数民族神话作为选题的人数逐年递增,甚至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学人员和科研工作者也往往把神话作为自己的研究兴趣之一。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当然,目前学术分野中将少数民族神话归属于民族文学学科,其趋势则是二者相得益彰。民族文学学科建设的日益繁荣将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神话研究,激励我国神话的整体研究。而通过进一步强化少数民族神话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则可以丰富和完善民族文学学科建设,促进民族文学研究,启发民族文学创作和鉴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少数民族神话都可谓是中国文学包括少数民族文学这座宏伟大厦的一块重要基石,少数民族神话学科的启动和发展,必将给民族文学、中国文学乃至相关学科的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