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画不尽心中的爱--——谈席慕蓉《画展》、《非别离》、《生别离》的艺术感觉

http://www.newdu.com 2017-10-27 关纪新:《中国少数民族 王堡[彝族] 参加讨论

    我如金匠日夜捶击敲打
    只为把痛苦延展成
    薄如蝉翼的金饰
    ——席慕蓉《诗的价值》
    海峡那边,在芭蕉摇摇、椰林青青的台湾岛上,像盛夏一股清新凉爽的风,从80年代初期的诗坛吹起,吹透台湾广大青年的心田,吹进了海岛千家万户。这股清风的源头,来自一个蒙古族女士席慕蓉的诗篇。
    席慕蓉的蒙古名字叫穆伦·席连勃,意即江河滔滔:“慕蓉”是“穆伦”的谐译。席慕容于1943年初冬出生,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童年时在重庆、南京度过,后随家人迁至台湾,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先后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是当代台湾画坛的一位女佼佼,尽管她“无心作诗人”,却又诗才横溢,成为今日台湾一位风靡全岛的女诗人。
    席慕蓉的画,飘逸空灵,兴寄深远,具诗的意境;席慕蓉的诗,简洁恬淡,气韵醇厚,多画的构图。席慕蓉心中有流淌不尽的爱情,她的诗则往往是在短小的体积里,确切入微地表现了她那最丰富、最强烈却最内在的感情,同时又具有哲学意味地高度概括了爱的真谛。且看一首颖悟轻灵而又透剔隽永的《画展》:
    我知道
    凡是美丽的
    总不肯也
    不会
    为谁停留
    所以我把
    我的爱情和忧伤
    挂在墙上
    展览并且
    出售
    诗的形式短小简练,尤其是上半片的话语,颇像蒙古族民间箴言,全诗似乎只是一些常见的词语搭配及排列,然而竟是立意新奇、诗情盎然地抒写了人的生命意识。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值得珍惜的是爱情……诗人把“爱情和忧伤”一起堆放在调色板上,调出浓重的感情色彩,绘成画幅“挂在墙上展览”,使之得到渲染、凝聚和停留,这正是忧伤的爱情得到了心理的具象化的表现。画幅不仅展出,还要当作商品出售,这“出售”的构想则是点睛之笔,它恰是“忧伤”的潜在抒发,也是诗人眼中对扭曲了的世象的一种化了装的曝光,更是诗人对于“金钱世界”的一种俏皮的嘲弄。看似无意,其实蕴含良深。
    《非别离》,抒发一种极端痛苦的相思之情:
    不再相见并不一定等于分离
    不再通音讯也
    并不一定等于忘记
    只为你的悲哀已揉进我的
    如月色揉进山中而每逢
    夜凉如水就会触我旧日疼痛
    全诗六行,全没有艰涩拗口的语言,没有诘屈聱牙的句子,也没有刻意的藻饰,漫不经意,信手撷来,清新灵动,酷似天籁。诚如安格尔所说:“世界上不存在第二种艺术,只有一种算艺术,其基础是:永恒的美和自然。”读过《非别离》,确实会把你引入空山冷月、夜凉如水的幽深境界中。这种来自大自然的永恒之美,通过诗境呈现出来,无疑已渗透诗人长年累月自然积淀的心理态势,因而此情此景,也就很容易引爆有着相似或相近经历的人们的同感与同情,这种主观抒情与客观真实的高度统一,使自然景观孕育了更高的审美意识。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似乎是怀人之作,其实,它的艺术感光点,则是聚焦于诗人的怀乡之情,它的深层内涵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唯其如此,则增加了诗篇的深度与力度。南唐李后主当宋兵破金陵出降被俘后,在流亡中曾有“梦里不知身是客”,“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令》)的凄楚伤感;席慕蓉固然不是由于出降、被俘离开家园故土,但飘落台湾几十年,对故园的山山水水、同胞手足“不再相见”,也“不再通音讯”,难免不勾起“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同样心理,正如她自己所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自然也是哀婉伤感的。“你的悲哀已揉进我的/如月色揉进山中而每逢/夜凉如水就会触我旧日疼痛”。席慕蓉离开家园时,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结束前夜,满目疮痍、百孔千伤的景象,在她的幼小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悲哀”,这“悲哀”长久“揉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如月色“揉进”山中。按连两个“揉进”,炼字不凡,比喻绝妙,既起到深化感情的作用,又具有情韵悠长的效能;凉月照人的画面之美与“触我旧日疼痛”的沉郁之情,得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诗篇之所以具有牵动人们心灵的魅力,奥秘就在于它是十分真切地从诗人的人生旅途中冒出来的真情,一个“真”字熔铸了她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诗人对意象的经营和抒发自我的愁肠离绪契合如行云流水,找不出丝毫接连的痕迹。
    《生别离》,情深沉,意悠悠:
    请再看
    再看我一眼
    在风中在雨中
    再回头凝视一次
    我今宵的容颜
    请你将此刻
    牢牢地记住只为
    此刻之后一转身
    你我便成陌路
    悲莫悲兮生别离
    而在他年在
    无法预知的重逢里
    我将再也不能
    再也不能再
    如今夜这般的美丽
    席慕蓉自己说过:写诗,“一直是写给我自己看的,也由于它们,才使我看到我自己。知道自己正处在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所有繁复的花瓣正一层一层地舒开,所有甘如醇蜜、涩如黄连的感觉正交织地在我心中存在。”尽管我们无法知道《生别离》的写作时间,但从上面的这段自白里,可以猜得出它是写于她的“生命中最美丽的时刻”,写于她“如今夜这般的美丽”的日子,是出于告别“在风中在雨中”即将飘逝的“我今宵的容颜”而写下的诗篇,完全属于自诉“甘如醇蜜、涩如黄连”的复杂而又隐秘的心曲。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席慕蓉既是个艺术家,又是个多情善感的女诗人,十多岁就在报刊发表诗作,对于罗丹的言论,和自己阅历中的体验,自然是深谙其中韵味的。“悲莫悲兮生别离”,这个“生别离”,正是诗人自己和“如今夜这般的美丽”的青春年华的生别离。这“无法预知的重逢”,实际是绝不可能出现的重逢。因为时光绝不会倒流,更不会循环返复,“如今夜这般的美丽”的年华当然也就绝不会再次回归。席慕蓉却臆想着“在他年”还有可能“重逢”的奇迹,这是诗人自己在冥想中的一种冷静而幽默的自嘲与自慰,也是一种慑人心魄又怕说穿的缠绵思绪的恰到好处的抒发。它把读者引入一种“天方夜谭”式而又不必追究明白的意境之中,值得再三体味。
    岁月匆匆,年华易逝,青春可贵,“今宵的容颜”眨眼间“便成陌路”。须知“生别离”并不在于让人们从中寻觅到生活的指南,而是要人们透晤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给人以启迪,教人应警醒,促人当奋进。应该说,这是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深刻内涵,也是哲理意识和美学意趣的纽结点。
    读罢席慕蓉的诗,有如清风明月夜,在朦胧悠远的大江之滨,看江流闪出银色光波,听江涛泛出合拍旋律,极目处见流动的灵气幻化为永恒……我的眼前总是若即若离地闪现出这样特异的感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