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兰巴托11月18日电(记者郝利锋)“上世纪的蒙古国文学家的文学思想已经回答了在当前形势下蒙古国如何利用全球化的机遇发展传统语言文化的问题,这一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刚刚获得蒙古国“达木丁苏伦”文学奖的北京大学蒙古语博士王浩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 王浩是北京大学蒙古语言文化专业副教授,同时任北大蒙古学研究中心秘书长,是我国研究蒙现代文学的第一位博士。不久前,为表彰王浩在研究蒙文学家曾德·达木丁苏伦及蒙文学方面做出的贡献,蒙政府向她颁发了“达木丁苏伦”文学奖。目前仅有7人获此殊荣,王浩成为获此奖项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蒙古国总统那木巴尔·恩赫巴亚尔2005底访华期间在北大演讲时表示,蒙古国将积极参与并融入全球化,但如何保护蒙传统的语言文化将成为难题。 在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后,王浩认为,“对于蒙总统这一问题,蒙上世纪的文学巨匠曾德·达木丁苏伦的文学思想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对外国文化进行‘本土化’处理,渗入本民族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等,使其发展成为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部分。” “这一点在蒙古国的翻译文学中有很好的体现。在《水浒传》蒙文译本中,武松打虎被描写成扭缠厮斗,武松用棍棒而不是用拳头将虎打死。这种译法体现了蒙民族摔跤的特点,更容易被接受,”王浩举例说。 王浩认为,以蒙文学巨匠达木丁苏伦为代表的蒙翻译文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以及文学史的撰写都体现了东方国家的特点,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如文学史撰写方面的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等。 “蒙文学的‘本土化’特点也应成为蒙传统语言文化在全球化形势下发展的生命力所在,这一点值得中国学习”,王浩说。 关于蒙翻译文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和文学史撰写方面,王浩已经发表了十几篇论文,目前王浩还独立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蒙古国文学翻译本土化课题理论阐释研究��达木丁苏伦比较文学思想研究”。明年是中蒙建交60周年,王浩所在的北大蒙古学研究中心也准备举办一系列学术活动。“近年来,中蒙两国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中蒙学术交流活动也日趋活跃,中国学者对蒙研究逐渐在加强。北大蒙古学研究中心经常邀请蒙学者赴华讲学。这种交流活动已成为两国学术交流的一大特色”,她说。“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努力,加深中国人民对蒙古国的了解,学习其文化精粹,为中蒙关系发展和民间互信和加深贡献自己的力量”王浩说。 曾德·达木丁苏伦是蒙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学者、社会活动家,在国际蒙古学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于1941在西里尔文的基础上创立了新蒙文,并作为蒙官方文字延用至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