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多舛 离别的日子终于来到了。七月十五日两舰驶离纽卡斯尔,启程回国,沿着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太平洋航线航行,途经各国均鸣炮祝贺,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次独立远航,也是首次走向世界的壮举。 但回国之途并不顺利,“扬威”舰接连出现故障,不是轮机损坏,就是水缸舱失火,或者船上煤水都已用尽,不能开到港口,需要“超勇”前往救援——幸而都是有惊无险。 闰七月初七日,航行到塞得港外港时,因从英国出发时“未领保安执照”,两舰被勒令悬挂黄旗,禁止船上、岸上人往来。连来到舰上的当地引水员也被扣留舰上歇宿。直到次日本地医生上船检疫,查明没有疫症,方才放行。 八月二十三日,驶近香港外海时,遇到狂风巨浪,两舰不畏风险,搭救遇难的香港船民,令香港同胞第一次感受到祖国海军的温暖。作者还特别提醒说:“按历年八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二等日皆暴风之期,出行人当慎之。余前在福州艺新兵船,遇有风后必开舟出巡,多所拯救,此处竟无是例。有心民膜者,不可不察也。”这既是他的经验之谈,何尝又不是他的为官境界! 日记的“殿幅”——也就是压轴之作是《七省海军议》,提出了海军建设的十大建议,长达三千余字,表明他不仅具有清醒的世界意识,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堪称大手笔。尤其是末尾“国无海军,几不成国”最有见地,是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精辟分析,值得国人永远牢记! 池仲祐(1861——?),字滋铿,福建闽县(今福州)人。接舰回国后供职于旅顺、威海,曾参加甲午战争。入民国后在海军部任职,曾任总务厅副官兼编纂科科长。除本书外,还辑有《海军实纪》,分为购舰篇、造舰篇、述战篇,民国十五年海军部印刷所出版。池仲祐可谓近代中国海军创建的亲身经历者和海军研究的先驱。 至于“超勇”、“扬威”舰,则在十几年后葬身于黄海中。《海军实纪》记载:在甲午战争中,“超勇、扬威两舰中弹火发,全舰焚毁。超勇管带黄建勋、扬威管带林履中,浮沉海中,或抛长绳援之,推不就以死,各员兵弁均随船焚溺”。不知道池仲祐写下这段泣血的文字时,是否想起了曲折、坎坷又浪漫的接舰经历。 (本文写作过程中,承蒙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专家、中国军事博物馆许华大校的专业指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