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的细微体察 生命体察是作者对乡村书写的深入,在对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进行整体描述后,作者用更加深入透彻的眼光来看乡村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通过个体生存的现状来反映整体的生存面貌。尤其通过关注小人物和女性的命运,体现对底层生命的细微体察与深情体恤,并从中获取生命自在与升华的力量。 笔下这些个性鲜明的小人物的生活片段,是“我”用目睹和听闻的方式来获得的,从而可以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立体。在《屋檐下蠕动的小倮虫》中,凯凯从小双腿无力无法行走,只能缓慢爬行,如一只在屋檐下蠕动的小倮虫,“我”也目睹了他被母亲抛弃时的近乎绝望,不知未来要爬行到何处;在《在路上行走的鱼》中,兄弟们开始时满怀希望走出乡村走向城市,无奈巨大的压力消退了他们的热情,以至于后来飘忽无方,犹如一条在茫茫大海中游行的鱼。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随波漂流。作者对他们追寻生命意义的方式寄予深切同情,但也有一种深深的迷惘,但这并不是绝望,因为他们正如一粒微小的沙,“沙子总有一种渴望,沙子也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从荒凉中升腾起的希望和力量。 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发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作者还通过对乡村女性命运的体察来感知乡村生命的坚韧与疼痛。《乡村书》中的女性为家默默坚守,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一片天,她们大都以代表性格的花为名:朴实豪放的菜花,自始至终都没有放弃对希望的追逐;忙碌充实、风风火火的艳梅,和后归哥一起带领村民栽种烟叶,永远风风火火,精力旺盛;娇艳灿烂、带刺扎人的蔷薇……这些女性不仅是乡村纯净无瑕美好品质的象征,更是中国有着大地母亲情怀的伟大女性,哺育乡村大地上的生命。她们也有过无数的心酸曲折,但珍贵的是她们拥有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她们用独特的方式盛放自己最美的花期,这些女性是乡村最斑斓的风景。作者虽然从这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着笔,体现乡村的风土人情,实则是站在一种宏观的视角,从乡民的日常活动提炼出对生命之思,那些看似渺小的生命,实则蕴藏着巨大能量,有着无尽开拓生活世界的可能。这是作者对人们当下生存追问的回应,更是对生命的远行提出的方法与态度。 城乡现实的理性思考 《乡村书》后半部分,作者从更加成熟的“我”的视角,将人物置身于乡村文化衰落的整体社会背景下来审视周围环境的变化。在城乡文化的冲突中,昔日乡村所奉行的以孝为先的价值观轰然倒塌,金钱至上的观念蔓延开来。“国峰回家见了爹,不问爹的身体咋样,没有一句知冷知热知心的话,只知道甩着白花花的钱。”这前后人物强烈的心理落差,让作者心寒,并期盼远离这样的环境。《碎一地》更是直击农村在与城市的文化冲突中有日渐衰退之势。乡土间纯粹的自然环境被拔地而起的高楼破坏而一去不返,好友各奔东西再见时如“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般陌生。 作者感受着在城市影响下乡土本色日渐衰退的疼痛,也承受着理想在现实的冲击下碎裂的痛苦,他们心中最美最珍惜的故乡已经破碎,曾经避风的港湾也在摇摇欲坠。物碎人更碎,从《碎一地》这个题目已经看出农村在与城市的文化冲突中日渐衰退。城市中花花绿绿、形形色色的诱惑导致婚姻不稳定,最终走向终结。情碎:村里代表心意的红包也失去了它本身的“价值”,而非“情义无价,月下分外明”;礼碎:从前庄稼茂盛的乡村人去楼空,田园荒芜,纯美的自然环境被现代垃圾和拔地高楼破坏;景碎:从前小伙伴各奔东西,再见陌生不识,村子里只剩下铜臭味,讨论的只有利益,而没有人情味。通过一个个形象鲜明的符号,作者展现了农村转型中的撕裂感,在他们心中最美最珍惜的故乡已经破碎。作者用大量篇幅来叙述乡村的变化,参照当下城市的生活现状与隐藏的社会污垢,表面来看只是描述揭露,实则让我们更好地反思当下生活,更好地守护属于乡村的美好文化。 纵观全书,作者多处使用反思、追忆相互交叉的方式进行写作。在描写儿时的乡土风俗时,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这一现象进行剖析。在讲述被城市化逐渐蚕食的乡村现状时,作者则追忆儿童时期这类情景。作者站在文化的角度,采用这种交叉叙述的方式,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看到城乡文化差异。在《春风桃花土酒》中,作者写到:“土酒如一个怀孕的女人,代表了美丽、希望、幸福与丰实,喝下去如情歌般如花如画,缠缠绵绵。”但当“我”从对家乡酒的回忆中醒来,再次品尝土酒已无当年酣畅淋漓、快意人生的滋味,当年在酒桌上邻里之间话说家常,兄弟之间互道衷肠,而如今虽热闹如常,但餐桌上谈论的话题无非是升官发财,不得不让人心寒。在现代化文明的冲击下,人们的交流止于表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已经无法跨越,那是一种精神的孤独,直至绝望。同时,用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理性客观地看待乡村文化,防止过度世俗化。在《扯勾》中,农民把结果的优劣寄托在扯勾中,同样也是寄托在天命而非人事上,这种精神的愚昧,阻碍了乡村的发展。对乡村赞美的同时也不乏理性公正的批判,作者也深知以这种方式存在的乡村并不会长远。正是怀着对乡村无尽的爱,他才能写下如此触及世道人心的作品。 基于回忆的基础上的对原乡文化进行重塑与反思,周伟用对乡村最真诚的心写下了这部《乡村书》。从表层来看,是作者对乡土原生态文化向善求真的向往,对即将远去甚至消失的乡村文明的倍感痛惋;从深层来看,作者将这种文明放置于整体的现代文明背景下,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思考,希望当下知识分子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守住精神的领地。这本散文集承载了作者的爱与痛,更承载了大地乡村永不破碎的灵魂。 (作者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