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王学圻谈《十八洞村》:看了本子我知道了什么是精准扶贫

http://www.newdu.com 2017-10-24 澎湃新闻 陈晨马韵卓 参加讨论


    
    作为“十九大”的献礼片,10月13日上映的影片《十八洞村》真实反映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全片以鲜活的生活气息,浓厚的历史质感,在充满“诗意的现实主义“影视语言中,将辛勤农作在田间的农民刻画成了“大写的人”。
    影片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表现了退伍军人杨英俊(王学圻饰)从拒绝戴上贫困户的帽子到被激活不甘平庸的雄心,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带领杨家兄弟立志、立身、立行。面对贫困现状,村民虽心态各异,但对于改变命运的期盼却时刻共鸣,追求生活脱贫的过程中,更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脱贫。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在该片首映式上曾表示,作为一部真实反映中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电影作品,《十八洞村》不仅具有推陈出新的现实主义主题,同时还兼具较高的艺术品质,是一部能感动时代、留给历史的佳片。
    
    这是王学圻第一次演农民,刚接到邀约的时候,他自己都有点“懵”,“从来没人找我演过农民,而且说实话,我对‘主旋律’的刻板印象也有点顾虑。”
    不过当了解到人物的背景是个复转军人,早年当过兵的他就有了底气。“我能理解他,能理解这个故事,复转军人的自尊心强,不需别人照顾,名誉看得比谁都重”。
    1946年出生的王学圻从艺近40年,今年已经71岁了,依然活跃在大小荧幕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艺无止境,活到老演到老”。
    经历过《黄土地》里的顾青,《梅兰芳》里的十三燕到《十月围城》里的李玉堂,甚至是《钢铁侠3》中的吴博士,王学圻戏路宽拓,无论跑龙套还是担当主角,他都一视同仁,演谁是谁,赋予角色独特的魅力。
    演完《十八洞村》中杨英俊,王学圻也笑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名农民了”。他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多次感叹乡村的转变与迅速发展的脚步,毫不掩饰对静默如迷的群山以及层叠的梯田所展现出的自然之美的喜爱。对如今的主旋律电影也有了新的认识,“出发点和以前不同了,以前是树立个人的典型,现在是提高大家的爱国意识,这一点我还是很感动的,我们国富了,民也强了”。
    
    《十八洞村》剧照
    【对话】
    第一次演农民,台词形体都学得快
    澎湃新闻:这是你第一次饰演农民,在角色的把握上你做了哪些功课?
    王学圻:农民我之前没演过。不过导演找到我说这个人是复转军人,我一听说好,不用多说了我看看剧本。我就是军人,也是复转军人,所以角色都符合我这个情况。
    农民我是真的没经验,插秧之前没弄过,我都没见过田什么样,不过我形体好(笑),学得快,人家都插三四根,我就插七八根五六根,就跟当地的农民学,看着他们插秧,挑担子。
    我学东西是快,学京戏时也是有模有样,但就是不扎实,照葫芦画瓢。人家老农插秧,横是横竖是竖的,我插的需要在地下拉根线,根本就种不实,人家的间隔宽窄,行行竖竖真的很漂亮,一辈子干这个的,很不一样。
    
    《十八洞村》剧照
    澎湃新闻:电影里面你用了湘西话,你是怎么学习的?
    王学圻:这个方言是很特别的,拍戏的地方是三省交界处,有贵州、四川和湖南,那些地方口音基本都有,真正说的话其实是苗语,可能你们听不懂,他们说的就是地方方言,而我们复转军人,是五湖四海哪的人都有。我基本上是以四川话为底,有些太标准的话老百姓听不懂也不行。相当于就照着这个背景,根据自己的经验就摸索了一种不是很标准的湘西话,结果老乡他们是认可的,我语言天赋还可以,他们都还夸我。
    
    《十八洞村》剧照
    澎湃新闻:这部电影是讲扶贫的,你扮演的是个扶贫对象,你个人经历里对于贫穷的认识和体验是怎样的?
    王学圻:我们这代人好像没吃过大苦,但是体验过那个穷啊,当时是1963年,在部队时,我一礼拜只能吃一顿细粮,其他时候全都吃高粱米,一个月吃一次肉。那个时候真的过得很艰难,还有我也拍过苦片子,比如《黄土地》,陕北更穷啊,那句台词“前年剩的小米吃着”,前年的小米都还留着吃,可见有多穷啊,那个米已经不是黄颜色,已经是灰白色的了,除了填肚子,吃不到一点香味。
    那种日子我切身体验过,吃肉那天干活有使不完的劲,因为晚上要吃肉了,看个电影,就像过年一样,那个时候解放军都那样,穷,没办法,山上打个狍子,现在都不让打,当年打回来包包子那个香啊,当年真是吃不饱。我小的时候一个月才二两肉,买肉专挑肥的买,谁买瘦的,现在都反过来了,谁经历过苦谁知道。
    
    《十八洞村》剧照
    澎湃新闻:拍完《十八洞村》之后,你对农民这个群体有一个什么样新的认识?
    王学圻:以前对于农村的印象,就是鸡飞狗跳啊。现在都是柏油路,小洋楼,最突出的是没有年轻人,有的就是老人和小孩。有人家盖的房子,也不锁,就贴着一牌上面写着“外出打工”,可能告诉别人里面没人随便进没关系。
    看到梯田就感叹真美啊,那么那么美,我觉得老百姓住的地方真的太漂亮了,而且非常安静, 我没想到农村会变成这样,现在农村的色彩完全是城市的色彩,农村和城市一模一样,农村孩子们的衣服和城市中孩子都一副模样,甚至比城里的孩子都艳,县城中卖的东西也和北京差不多,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就像我们去深山苗族家家户户都有厕所,小姑娘二三年级,看见我了,说那边的厕所有纸,不怯生,很大方和城市孩子一样。
    当然还是有农民很朴实的一面,有次拍戏时看到田地里放着一把城里买的那种艳丽的伞,下面坐着一个孩子在玩,旁边还一个推车,妈妈在插秧,我看到就流泪了,丈夫在外面辛苦打工却没想到妻子还插着秧,管着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亲,农村的女同志太不容易了,晚上还抱着孩子玩。我们都很感动,啊,农村原来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经过很深入的研究和采访,把片子写得有骨有肉,而不是很空洞。
    
    《十八洞村》剧照
    主旋律电影更讲人性
    澎湃新闻:你之前说听说是部主旋律电影有些顾虑,这种顾虑来自什么?
    王学圻:主旋律,这个说法在曾经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代表国家的声音,政治上的大事,但现在好像一听就觉得没有艺术标准,没有剧情人物,就把很多口号性的东西放到电影里了,虽然这也没有错,但观众是要去欣赏电影,把看电影当作是一种娱乐,而不是去听报告。
    澎湃新闻:所以《十八洞村》的剧本你提出了修改意见还是一来就出乎你意料的好?
    王学圻:我就看剧本,没想到本子写得那么好,我感动了,自然也就有创作的欲望了,我知道这是主旋律,但它反映的是现代农村农民思想的转变。看了这个本子我才知道什么是精准扶贫,它是国家级的政策,不过小康标准国家就给你补助。
    
    王学圻饰演杨英俊
    还有就是人物写得好。杨英俊知道是福利但他就不愿意要,站在复转军人的角度,我理解他,因为复转军人就是自尊心强,不需要别人照顾,名誉看得比谁都重。如果不是复转军人,我就不会了解他为什么不接受国家的补助,这不是人为的拔高,去树立一个任务,同时我也感动,他保持了军人的光荣传统,老百姓会行不通但军人行得通的那些,比如说谢谢,大家表示谢的方式都不一样,但军人就是军礼,这代表了尊严和敬重。
    澎湃新闻:你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演员,过去也有很长的跑龙套的经历,到如今观众封你一个老戏骨的称号,你自己怎么看待自己的演艺道路?
    王学圻:我过去在空政话剧团跑龙套时,虽然没演过什么主角,但是我演过很多角色,比如反派的汉奸啊,地主啊,红军等等,都演过,我需要想象这个人物是什么人物,有的时候可能会是脸谱化的东西。但那时候就是锻炼人,我们几个经常跑龙套的演员开玩笑说主角才三四套衣服,我们已经快二十套衣服了,当然这是玩笑,但我那时塑造过的角色确实很多。
    再一个就是演员要趁年轻的时候抓住机遇。但机遇还是给有准备的人,没有准备,机会给你你也抓不住,你努力了,抓着就成功了。原来团里有句老话是艺无止境,活到老演到老,当时我不信这个,但现在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对,艺无止境,年轻时候不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会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做演员的天赋因人而异,但是实践过和缺乏实践就是不一样。做演员一定要勤奋。再一个就是要足够热爱这行,才能达到自己的愿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