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關於的作者、內容及朱墨套版的幾點說明》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楚辭》原本是發源於楚國的一種詩體,後人匯錄屈原等人的楚辭創作,冠之以為書名,遂沿用至今。擺在讀者面前的這部明刻朱墨本《楚辭》十七卷,以漢代劉向、王逸所編為準,收錄屈原、宋玉、景差、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王褒、劉向、王逸等十人共三十五篇作品。其中屈原作品二十五篇,即:《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其他作家作品十篇,即:宋玉二篇:《九辯》和《招魂》。此外有景差《大招》、賈誼《惜逝》、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劉向《九歎》、王逸《九思》等。以下,擬就《楚辭》的作者、內容及其流傳情況,略作說明。
    一、《楚辭》的作者
    屈原是《楚辭》的核心詩人。《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說:“屈原者名平。”似乎以字行。而據《離騷》,他又名正則,字靈均。正則是平字的引申義,均則為“畇”義,即原田,代表“原”字。約生於公元前353年前後, [1]關於其卒年,現在有十多種說法。最早的認為卒于懷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即沒有見到郢都的淪陷。最晚的則要到頃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相差四十多年。多數學者認為卒于郢都落陷的西元前278年。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紀念四大文化名人,其中就包括紀念屈原逝世二千二百三十年,這也是根據郢都淪陷這一年推算的。[2]
    屈原故里為秭歸。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稱“縣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為室基,名其地曰樂平里。宅之東北六十里有女媭廟,擣衣石猶存。故《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而屈原之鄉里也’。原田宅於今具存。”
    屈原與楚王同宗,自是楚國貴族出身。屈原出生後的第三年,秦國從雍(今陝西鳳翔)遷都咸陽,並設縣,直面中原。這對於當時的政治形勢發生重要影響。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秦國三十六代國君,有十九代建都鳳翔,前後長達293年。包括秦王嬴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內的大鄭宮舉行。 [3]為了統一的要求,秦國在這一年,放棄雍都,而建都咸陽,其雄心已經昭然若揭。
    當時大國中,東齊、西秦、南楚,對中原形成合圍之勢。這時,楚國居中,它的向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戰國形勢的走向:如果與其他幾個國家聯合起來,形成縱向勢力,齊、秦便無所作為。因此,很多有識之士早就看出這一點。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卒,懷王立。這一年,魏人張儀入秦為相,宣導連橫政策,主張秦、楚、齊這三個大國聯合起來對付其他國家。而魏將公孫衍則推行合縱方略,發起魏、韓、趙、燕、中山等“五國相王”,抗擊秦、楚、齊。
    這一年,屈原二十五歲。由於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一度受到懷王的信任,任左徒,地位僅次於令尹(丞相),曾起草作為國家大法的憲令,努力推行變革;也曾多次接待各國使節,並出訪各國。他清楚地看到,在兩大對抗中,楚國的態度至關重要,故時人有“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或“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之說。
    秦、楚本為姻親國,自春秋戰國以來一直通婚。兩國的關係向來比較複雜,可以用又愛又恨來描述。就秦國方面來說,他們佔有更多優勢。譬如公元前316年,秦國乘亂攻佔巴蜀,楚國失去可靠的大後方。《華陽國志》說:“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同年,秦軍東向,攻破趙、韓等地,魏、韓公開投入秦國懷抱。
    面對著這種不利局面,楚國內部也發生重要分歧。屈原力主聯齊抗秦,楚懷王鑒於“秦之心欲伐楚,”贊同聯齊主張,派遣“屈原為楚東使於齊,以結強黨。”可惜,楚懷王沒有把握住榮任“縱約長”的機會,致使秦國各個擊破,使楚國逐漸處於更加不利地位。
    《史記》、《新序》等古代典籍都記載,秦國派張儀疏通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蘭、夫人鄭袖等人進讒言,誣陷屈原自詡法令為自己所制定,別人都幹不了。懷王聽信讒言,免去屈原左徒職,將他流放到漢北。這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當時大約四十歲左右。[4]《史記》記載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非常困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屈原被貶後,秦國依然很害怕楚、齊聯合,再次派張儀到楚國遊說。張儀對楚懷王說:“秦國最憎恨的是齊國,但是楚國現在卻和齊國聯盟,要是你們能夠與齊國斷交,秦王願意送給你商於之地六百里地。”楚懷王非常貪心,輕信張儀的話,竟然答應這個條件,“閉關絕齊”。楚、齊絕交後,張儀只承認獻地六里。懷王憤怒至極,舉兵伐秦,結果慘敗,死傷八萬多。不久,漢中一帶也被秦人占去。這樣,秦國的關中地區與西南連成一片,楚國已非秦國對手了。
    懷王不甘心失敗,便調集大軍深入秦地,在藍田大戰。魏國軍隊知道楚國空虛,起兵偷襲楚國的後方,而齊國自然也不來援救。結果楚國又吃敗仗。這在《戰國策》、《史記》記載得非常詳盡。楚王知道自己做錯了事,就把屈原召回來,讓他出使齊國。
    秦惠王看到齊、楚又要走到一起,便派人求和,表示願“分漢中之半以和楚” 。楚王態度很鮮明:寧可得到張儀也不要地。張儀則主動請纓,三度使楚。他對秦王說:“以我一個人來換整個漢中地方,我為什麼不去呢?”其實不是張儀多麼高尚,他實在看透了楚國的腐敗,又有強秦在,楚國也不敢輕易殺他。他到楚國後,“私于靳尚”,送去厚禮,又勾結懷王寵妃鄭袖。懷王又一次聽信了他們,放走張儀。這時,屈原剛從齊國回來,極力主張殺掉張儀,楚懷王派人追殺,但張儀早已遠走高飛。隨著秦惠王、張儀的前後死去,漢中割地的事也不了了之。
    又過十年,公元前299年,是楚懷王三十年,秦昭王和楚國王族的一個女兒結婚,借此緩和了楚國和秦國之間的矛盾。秦昭王提出邀請,和楚懷王在武關會面。 [5]懷王輕信了秦王和親政策。屈原苦勸:“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楚懷王小兒子子蘭卻力勸父親前往,認為不應拒絕秦國求和的好意。結果,楚懷王一入關就被劫持到咸陽,秦王強迫懷王割讓土地給秦國。懷王又懊惱又憤怒,好不容易逃到趙國,趙國卻不敢收留,又被秦國所俘。兩年後,懷王客死于秦。
    懷王被扣這一年,楚懷王的太子熊橫即位,是為楚頃襄王。他任命弟弟子蘭作令尹,依然採取和親政策,娶秦王女為妻,喪失對秦的警惕。《史記·屈原列傳》載:楚人包括屈原在內都怪罪子蘭敦促懷王入秦,子蘭本來就怨恨屈原,聽到這些議論,就叫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了很多壞話,頃襄王大怒,就將屈原趕出京城,流放到江南。《史記》這樣寫道:
    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6]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蠖乎!”
    這段文字依據《楚辭·漁父》,同時也是司馬遷親赴汨羅江考察時根據聞見所寫,表現了屈原“寧赴湘流”而不願蒙受世俗塵埃的崇高境界,也表現了司馬遷對於屈原的崇敬之情。
    這個時候,大約是西元前286年,屈原已經六十七歲高齡,再也沒有回到日夜思念的郢都。十年之後,虎狼之秦終於攻陷郢都。眼看著祖國的淪陷,屈原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到郢都,在寫下《哀郢》後,懷抱石塊,投江自盡。時年七十六歲。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賦而以賦見稱。”從輩分上說,宋玉、唐勒、景差等,應當是屈原弟子。《漢書·藝文志》著錄“唐勒賦四篇”,“宋玉賦十六篇”,皆無具體篇目。景差作品不見著錄,唯《楚辭章句》載有傳說,《大招》王逸注曰:“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 從《韓詩外傳》、《新序》等書記載約略知道,宋玉曾侍從楚襄王,不得重視,懷有哀怨。宋玉作品傳世頗多。但是這些作品的真偽一直都有爭論。 [7]其他《楚辭》作者還有:
    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今河南洛陽)人。世稱賈生。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而稱於郡中。河南守吳公召置門下。文帝初立,征吳公為廷尉。吳公因向漢文帝推薦賈誼。賈誼二十餘歲被召為博士,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治的主張。不久遷至太中大夫。漢文帝頗器重賈誼,欲任以公卿之位,但是受到大臣周勃、灌嬰、張相如、馮敬等人的排斥,結果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在長沙滯留四年多,又被征回京城。後拜賈誼為梁懷王劉揖太傅。漢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梁懷王劉揖墜馬死,賈誼自傷沒有盡到作太傅的責任,常哭泣,逾年而亡,年僅三十三歲。賈誼是西漢著名的辭賦家。據《漢書·藝文志》著錄,其辭賦凡七篇。《隋書·經籍志》集部著錄《賈誼集》四卷。今存者以《史記》、《漢書》本傳所載《吊屈原賦》、《鳥鵩賦》為最著名,又都為《文選》所收錄。《文心雕龍·哀悼》:“賈誼浮湘,發憤吊屈,體同而事核,辭清而理哀,蓋首出之作也。”又有《古文苑》所載《旱雲賦》,《楚辭》所載《惜逝》傳於世。
    淮南小山,名字及生平事蹟,均已不詳。《漢書·藝文志·詩賦略》著錄:“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楚辭章句》收錄淮南小山《招隱士》一篇,應當是其中一篇。但是這篇作品,《文選》卻題作劉安作。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屬山東)人。武帝初即位,征天下舉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東方朔作《上書自薦》,高自稱譽。令待詔公車,後拜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漢書·藝文志》著錄《東方朔》二十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東方朔集》二卷。其辭賦創作即《楚辭》所收《七諫》。
    嚴忌(前188?-前105),字子夫。本名莊忌,避明帝諱。會稽吳(今江蘇蘇州)人。《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夫子賦》二十四篇。”班固注:“名忌,吳人。”顏師古注:“嚴忌本姓莊,當時尊尚,號曰夫子。史家避漢明帝諱,故遂為嚴耳。”其辭賦創作僅見《楚辭》所收《哀時命》一篇。
    王褒,字子淵。蜀資中(今四川資陽)人。善寫詩歌,工於音律,長於辭賦。益州刺史襄聞王褒有俊材,請與相見。使王褒作《中和》、《樂職》、《宣佈詩》。襄奏王褒有逸材,宣帝征之入朝。令王褒作《聖主得賢臣頌》。宣帝遂令王褒待詔金馬門,與劉向、張子僑、華龍、柳褒等相處。數從皇帝游獵,所至輒作歌頌。《漢書·藝文志》著錄賦十六篇。《隋書·經籍志》著錄集五卷。其辭賦創作在漢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以《文選》所收《洞簫賦》為代表,《楚辭·九懷》次之。
    劉向(前77—前6)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為輦郎。二十為諫大夫。宣帝招選名儒俊材,劉向以通達能屬文辭,與王褒、張子僑等並進對,獻賦頌凡數十篇,任諫大夫給事中。元帝時擢為散騎宗正中事中。因用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並彈劾外戚宦官專權誤國,兩次入獄,免官多年。成帝即位,復用,改名向。歷任光祿大夫、中壘校尉等。《隋書·經籍志》著錄漢諫議大夫《劉向集》六卷。又有《洪範五行傳論》、《別錄》、《奏議》、《詞賦》、《雜文》。編選:《列女傳》、《新序》、《說苑》、《世說》、《新國語》等多種。劉向還曾廣泛校訂古籍,在中國學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安帝元初中,舉上計吏,為校書郎。順帝時,為侍中。他的重要貢獻就是編纂《楚辭章句》,為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本。
    二、《楚辭》的內容
    屈原二十五篇中,《離騷》最具有代表。《九歌》(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也都保留至今。
    《離騷》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敘寫了自己的出身與理想。頭八句自敘家世、生辰及美名的由來:“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這八句詩是關於屈原家世、生辰及其理想的重要材料。屈原自稱是顓頊高陽氏的後代;高陽帝生在西部的昆侖,屈原在《楚辭》中四次提到高陽,凡是困惑時他總是想到昆侖,視為寄命歸宗之地。此外,他還把南方的舜作為自己投訴的對象。關於生辰,他自稱寅年正月初一那天降生。關於美名,他的父親認為他氣度不凡,叫他正則,後來起了字,叫靈均。之後就敘寫其外表之美和內在之修養,“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所以他要“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表示願意為君主建立美政作開路先鋒。
    第二部分:主要寫詩人理想和現實的矛盾。詩人為了實現美政,汲汲自修的同時,還“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積極輔佐君王,希望能夠繼承前代聖君的偉業;詩人培育人才,“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希望時機成熟,賢才能成為改革政治的棟樑。但是由於黨人的營私誣陷,君王聽信讒言,毀棄前約,培養的眾多賢才也紛紛變節。令人欽敬的是,在巨大的衝突中,詩人表現了與黨人異其志趣的人生追求:“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並且表現出以最高的生命代價踐履自己的人生選擇的態度:“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以上詩句,所謂“彭咸”、“九死”、“溘死”、“死直”、“體解”這些語詞,使得每一詩句都顯露出以死的代價持守生時的信仰的指向。
    第三部分:表現了詩人尋求實現美政的種種努力。首先,詩人借與女媭對話,表現自己內心的困惑。女媭勸解道:“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意思是說,眾人不可挨家挨戶說服,誰來體察咱們的本心呢?勸他不必過於剛直。屈原得不到支持,決定向虞舜陳述。詩人陳辭重華,堅定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於是開始了“上叩帝閽”、“下求佚女”的上下求索的漫長歷程。詩人上叩帝閽的結果是“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帝閽,天帝的守門人。閶闔,神話中的天門。這句描寫屈原上天陳志無門,實際暗喻對楚王的極度失望。於是他又三次求女,尋找志同道合者:一“求宓妃之所在”,二求“有娀之佚女”,三求“有虞之二姚”。結果依然叫人失望,或因“理弱而媒拙”,或因美女“信美而無禮”,都以失敗告終。“上下求索”的失敗,寓示了屈原試圖在楚國尋求實現美政願望的破滅。
    第四部分:“上叩帝閽”、“下求佚女”都無從解答他的困惑,詩人又求助於靈氛和巫咸,代為占卜,他們一致勸導他遠行。他自己也準備這樣做:“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曆吉日乎吾將行”。但是故土難離,當他從“舊鄉”上空經過時,“忽臨睨夫舊鄉,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這里提到的“舊鄉”,王逸以為是指郢都,而姜亮夫先生認為是指西方昆侖山,是高陽氏的發祥地,是楚祖先的葬地。
    第五部分是結語,即“亂曰:已矣哉!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這里的“故都”與前面提到的“舊鄉”有所不同,是指郢都。彭咸,王逸、洪興祖都說是殷大夫,諫君不聽,自投水而死。當然,還有另一說,彭咸即彭祖,是太陽神。上古神話認為,日神及其宮殿都在大海中,屈原投水,乃尋日神之所在。總之,通過彭咸這樣一個典故,屈原表示了以身殉國、以身殉志的決心。
    《九歌》大約是流放到江南時的作品,是一組清新優美的抒情詩,是屈原運用楚地民間祭歌的形式寫作的。他襲用了古曲的名稱。王逸注《九歌》曰:“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本此而作,“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據記載,《九歌》屬於夏樂,“九”是虛數,指由多個篇章組成,包括十一篇作品,首尾兩篇是《東皇太一》和《禮魂》,是祭祀時的迎神曲和送神曲,與秦漢以後的郊祀制度相似。中間九篇為《九歌》核心,即《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和《國殤》。除去《禮魂》,十篇中所祀神靈分天神、地祇與人鬼三類。天神五篇:《東皇太一》所祀為天之尊神,《雲中君》祀雲神,《東君》祀日神,《大司命》祀主人壽夭之神,《少司命》祀主子嗣之神;地祇四篇:《湘君》與《湘夫人》所祀為湘水神,《河伯》祀河神,《山鬼》祀山神;人鬼一篇,即《國殤》,祭祀為國戰死的將士。
    《天問》是一篇規模宏大、體制瑰奇的長詩。全詩採用問句體寫成,提出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包括邃古之初、宇宙洪荒,也包括詩人目前的處境等,神話傳說雜陳,歷代興亡並舉。東漢王逸認為屈原放逐在外,心懷愁思,見楚有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因書其壁,呵而問之”,遂成此詩(見《天問章句序》)。全詩分三個部分,前半部是關於大自然的神話、傳說史。後半部分是夏、商、周的興亡史,尾聲則是憂國傷己的感喟。唐代的柳宗元作《天對》以為呼應,現代一些學者還據此考訂楚國的神話與歷史傳說。
    《九章》是屈原創作的一組詩歌,原是單行的散篇,非一時一地之作。《九章》之名,最早見於西漢劉向所作《九歎》:“歎《離騷》以揚意兮,猶未殫于《九章》。” 一般認為是劉向編輯《楚辭》時,將詩人屈原作品中內容、形式大致相似的九篇作品編為組詩,並冠以《九章》之名。《九章》中的作品,依照王逸《楚辭章句》的次序,是《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頌》、《悲回風》。《桔頌》一篇大約是屈原的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兩次流放(漢北、江南)時所作。
    《遠遊》,以前似無人質疑其著作權問題。近代以來,有人提出懷疑,譬如郭沫若先生就認為這篇作品很可能是司馬相如《大人賦》的初稿。否定屈原作品的人認為,詩中所寫的“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的思想過於消極,似不應是屈原所有。其實,這恰恰表現了楚地風格,也表現了屈原思想的復雜性。東方朔《七諫》:“往者不可及兮,來者不可待。”莊忌《哀時命》:“往者不可扳援兮,來者不可與期。”兩者均本《遠遊》。此前還有《論語》載楚狂接輿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8]往後也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些寫法,還有這些思想,都與楚地有關,甚至可能是楚地普遍流行的觀念。
    《卜居》和《漁父》兩篇,近代也有學者懷疑不是屈原的作品,如朱東潤認為“《遠遊》、《卜居》、《漁父》是三篇幼稚而淺薄的作品,其完成的時代,不會早於西漢後期” [9]。但是很多學者根據其用韻為先秦舊音,推斷是屈原弟子或崇拜者如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所作。他們深知屈原的生活與思想,同情屈原的遭遇,所以寫得入情入理。《招魂》,王逸標為宋玉所作,但司馬遷明確標注是屈原作品,很可能是為追悼楚懷王而作。
    宋玉《九辨》歷來被視為千古悲秋之祖,表現了“貧士失職而志不平”的落寞情懷。聯繫《韓詩外傳》、《新序》中:“宋玉事楚懷王而不見察”記載,可以說這是一篇有所寄託的作品。
    《楚辭》中的作品,除屈、宋外,最重要的要屬淮南小山的《招隱士》。首序說:“小山之徒,閔傷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雲,役使百神,似若仙者,雖身沉沒,名德顯聞,與隱處山澤無異,故作《招隱士》之賦,以章其志。”該篇極言山中恐怖孤寂,希望潛居山中的賢士及早歸來,為後世招隱詩之祖。像“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歲暮兮不自聊,蟪蛄鳴兮啾啾”這樣的句子,音情頓措,文字清麗,頗有屈、宋餘韻,是漢代騷體中的優秀作品。
    三、《楚辭》的流傳
    如前所引,《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說,屈原身後,楚地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祖述其詞。我想,屈原的作品,首先應當是他們傳唱並記錄下來,流播於後世。屈原死後百年,即西元前177年,年僅二十四歲的賈誼受到公卿大臣的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從長安到長沙,途經汨羅江,賈誼想起了屈原,寫下著名的《吊屈原賦》。就這樣,屈原的名字和作品第一次見諸文獻記載。又過了二十餘年,年輕的司馬遷也“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為此撰寫了《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誼、司馬遷離屈原的時代很近,而且,他們都實地考察過屈原的遺跡,他們的記載應當是真實可信的。
    屈原的作品,西漢前期主要流播在江南和淮水流域。吳王劉濞等人召集枚乘、鄒陽、莊忌、莊助、朱買臣等,在江南誦讀和模仿《楚辭》。武帝時,劉安為淮南王,國都在壽春,這是楚國最後一個文化中心。劉安在此召集門客,作《離騷傳》。 [10]《史記·屈原列傳贊》說:“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並在傳記里徵引了《懷沙》和《漁父》。據此而知,司馬遷至少讀過六篇。這些作品,很可能就是劉安整理過的本子。
    漢成帝時劉向根據宮廷藏書,將《楚辭》編為十六卷,其中七卷是屈原作品,王逸標注為二十五篇,即:《離騷》、《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遠遊》、《卜居》、《漁父》、《天問》。數目與《漢書·藝文志》相符。其餘九卷目錄是:《九辯》、《招魂》(王逸注:宋玉所作)、《大招》(王逸注:屈原,或曰景差)、《惜逝》(王逸注:賈誼)、《招隱士》(王逸注:淮南小山)、《七諫》(王逸注:東方朔)、《哀時命》(王逸注:嚴忌)、《九懷》(王逸注:王褒)、《九歎》(王逸注:劉向)。東漢時的王逸對此書作注,編為《楚辭章句》,又加進自己所作的《九思》,而成十七卷本,流傳至今。
    這里影印的明刻朱墨套印本《楚辭》,一函四冊。每半頁八行,行十八字。四周單邊,白口。版心上鐫“楚辭”,下鐫篇名。第一冊為辭騷附錄,包括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劉勰《文心雕龍·辨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王逸楚辭十七卷”之案語。目錄下署:王逸敘次、陳深批點。天頭為硃批,引錄陳沂、茅坤、楊愼、唐順之、余有丁、董芬、王鰲、柯維驥等五十餘家評說。每卷後附《楚辭疑字音義》。書末有王世貞序,版心作“王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後有手寫上版的“萬曆庚子九月既望王穉登書”,下方有鈐有“王穉登印”“王氏百穀”。王穉登(1535―1612)字伯谷,百穀、號半偈長者、青羊君、廣長庵主、廣長闇主、松壇道人、松壇道士、長生館主、解嘲客卿,江陰人。為明代萬曆年間執掌文壇的重要文人。萬曆庚子,為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第四卷十七附錄引王世貞跋後有“吳興淩毓柟殿卿父校”數字,手寫上版。下鈐“淩毓柟”“殿卿父”兩枚白文方章。淩毓柟,萬曆年間吳興人,字殿卿,號學於居士。 [11]除刻印《楚辭》外,還有套印本《呂氏春秋》(萬曆四十八年印行)等。由此藏章而知,此書為刻書家所收藏。 [12]書中有若干閒章,如“弄花香滿衣”、“秋天明舟桂花香”、“風清泉冷竹修修”、“春秋多佳日”之類外,還有一些藏書章値得關注,第一冊卷首《楚騷附錄》下鈐有“江夏蝨民”(白文)和“海濱”(陰文)兩枚方章。各卷首上方鈐有“黃人過目”橢圓陰文印章,下方鈐有“東海黃公”(白文)、“摩西”(陰文)等方形藏書章,知為民國初年著名學者黃人收藏。最顯眼的還是“群眾出版社資料室藏”」長方陰文印。從書籤知道,該書從中國書店以30元錢價格購買並庋藏入庫。
    《詩經》與《楚辭》是中國文學發展中的兩個重要源頭,正如《文心雕龍·辨騷》所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鬱起,其《離騷》哉!固已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豈去聖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才乎!”《楚辭》本身的藝術價値已成千古定論。而這部朱墨套印,充分體現了明代萬曆前後江南地區套印技術的重大進步。一般書史學者都以萬曆四十四年(1616)浙江烏程閔家套版印製的《春秋左傳》作為明代敷彩印法的起端。孰不知早於閔氏十六年,凌刻朱墨套版《楚辭》即已問世。先師姜亮夫先生《楚辭書目五種》已有著錄。況且,其印製之精美,品相之疏朗,捧讀之下,令人賞心悅目,嘆為精品。今天,我們以高模擬的技術加以復製,化身千萬,讓更多的讀者有機會接近經典,回味經典,在欣賞優美詩篇、品味書籍美感的同時,獲得更多的是屈原愛國情懷的啟迪。
    2011年歲杪序於京城愛吾廬
    注释:
    [1] 關於其生年,郭沫若考訂生於公元前340年(《屈原研究》),浦江清認為生於公元前339年(《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問題》,《歷史研究》1954年第1期)。胡念貽先生考訂在公元前353年(《屈原生年新考》,《文史》第五輯)。相差十幾年的時間。他們所依據的資料就是《楚辭》中說的“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爾雅》說:“攝提格,寅。”據此王逸注:“太歲在寅曰攝提格。”《爾雅》又曰:“正月曰陬。”因此,多數學者認為,屈原生於寅年正月。我個人傾向于胡念貽的意見,認為生於公元前353年。
    [2] 其他三人: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運動領袖何塞•馬蒂。
    [3] 近年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是我國目前已發掘的最大的土壙墓,呈“中”字型,全長300米,面積5334平方米。有東西墓道和墓室。墓內有一百多具殉人,是中國自西周以來發現殉人最多的墓葬。《史記》和《詩經》記載秦穆公死後曾殉人達177人之多,但無法證實。秦公一號殉葬大墓的發掘,清楚地表明秦國當時的奴隸制社會性質。
    [4] 多數學者認為屈原被流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流放到漢北,即漢水北岸。這次流放的時間似乎不長,所以《卜居》說:“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大約也就三年左右。第二次是頃襄王時代,被流放到江南。當然,也有學者認為屈原只是在頃襄王時被流放江南。懷王時被“疏”只是疏遠,而非流放。因此,屈原只有一次流放經歷。還有學者認為屈原被流放過三次。
    [5] 武關是秦國南部的重要關口,在今陝西商南縣南。漢高祖劉邦就是由此關口攻佔咸陽,最後滅秦的。
    [6] 左思《詠史詩》:“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李白樂府《沐浴子》:“沐芳莫彈冠,沐蘭莫振衣。處世忌太潔,至人貴藏暉。滄浪有釣叟。吾與爾同歸。”皆本此而各有發揮。
    [7]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出土《唐勒宋玉論禦賦》的漢簡,參吳九龍《銀雀山漢簡釋文》,文物出版社,1985年。學界用以研究唐勒、宋玉賦,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證明宋玉大部分辭賦的真實性。
    [8] 楚狂接輿又見《九章•涉江》。
    [9] 見《<楚辭>硏究論文集》所收朱東潤先生《<離騷>以外的“屈賦”》。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10] 1993年江蘇連雲港東海縣尹灣村發現竹簡《神烏傳》,《文物》1996年第8期發表公佈了這篇作品,多數學者認為“傳”通“賦”。參見中華書局1999年出版的《尹灣漢墓簡牘綜論》。倘如此,《離騷傳》可能就是《離騷賦》,是劉安的辭賦創作。東漢高誘《淮南子敘目》即作《離騷賦》。當然,“傳”字也可以作傳注講,是漢代注解經典的一種方式。王逸《離騷經章句後敘》就說:“至於孝武帝,恢廓道訓,使淮南王安作《離騷經章句》,則大義粲然。”他認為《離騷傳》,即為《離騷》作注解,我贊同王說,認為是劉安組織班子整理《離騷》,時在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參見拙著《秦漢文學編年史》,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133頁。
    [11] 羅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第507頁,齊魯書社1999年版。
    [12] 此兩書均為楊繩信《中國版刻綜錄》第530著錄,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作者简介]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