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新书经眼四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一、《唐宋词艺术发展史》,邓乔彬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版。
    该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结项优秀成果,127万多字,凡十章,按时代先后结体。第一章介绍音乐与唐代燕乐杂言歌辞兴起的关系,讨论敦煌曲子词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其中,特别关注到敦煌曲子词的叙事性与戏剧性。第二章从宫廷文化、进士文化等角度结合具体作家讨论唐代文人词的创作,重点介绍了温庭筠、韦庄的艺术成就。第三章分析五代歌词繁盛的文化背景,《花间集》的主要题材与文化成因。第四至六章研究北宋词,分别以柳永、苏轼、周邦彦为中心,探讨北宋词与士大夫文化的发展演进之间的关系。第七章从社会环境变迁、创作规范突破、词体功能因革等角度总括南渡词坛状况。第八章从陆游、张孝祥、韩元吉等稼轩风前奏叙起,写到刘克庄等辛派后期词人。主体部分则从文化集成、以文为词、屈骚之旨以及多元风格等方面介绍辛弃疾的创作成就。第九章《风雅词派及其艺术独创》认为以隐逸或游谒为生存方式所造成的江湖文化是风雅词派的生成基础,并特别讨论姜夔的音乐思想与创调原则及其艺术风格。最后一章,以风雅词与辛派的结穴为唐宋词发展史划上句号。该书全面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唐宋词艺术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既有宏观发展态势的描述,也有个体词人微观的分析;有时段的概述,更有重点的探究。唐宋词史上数十位词人各有何艺术特色、有何艺术贡献,都予以透切地分析,将唐宋词的艺术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著者不是单纯地就艺术论艺术,而注意将唐宋词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探讨唐宋词艺术发展变化的文化动因,既明其然又究其所以然。该著广泛吸取了前贤有关唐宋词艺术研究的成果,具有集成性质,其篇幅之厚重,引证之丰赡,感悟之深细,都迈越前修。

(王兆鹏荐)
    二、《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文化学考察》, 尚永亮、刘磊、洪迎华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该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结项优秀成果,是一部全面研究中唐元和诗歌传播接受史的力作。全书分上下两册,100余万字,由中晚唐五代、两宋、金元、明清、现当代之传播接受史及选本分析等六编二十四章构成。在研究思路和内容上,以整个元和诗人群为对象,按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及刘柳两大诗人这三大版块安排布局,抓住紧要方面,或总或分,或点或面,依次考察其政治行为、诗歌创作、艺术特点、诗学观点及流派构成等在后世的传播接受情形,探析制约接受者接受心理的个体生存状态及社会文化背景,揭示传播接受史的某些特点和规律,将中国文学传播接受史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
    该著围绕接受主体、接受内容、接受方式、接受原因、接受过程、接受效应诸方面,进行深入而有创意的考察,建构起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新范式,拓展出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新路向。过往的接受史研究,只重视个别作家的接受,而该著则转向对一代作家群体接受史的考察,而且考察的不止是一个时期或一个断代的接受史,而是自唐宋历元明清迄至现当代对元和三大诗人群的传播接受史,在更长的时间段和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探讨其作品流传及声名得以形成的全过程,将文学史研究进一步细化、深化和动态化。著者尽力突出每个时代重点读者的地位和意义,尤其重视在接受史中有重要意义的“第一读者”。不仅如此,著者还提出在“第一读者”后出现的能够摆脱陈言、自出新见的“第二读者”的概念。如果说,“第一读者”往往决定接受史的进程,那么,“第二读者”的反拨则会扭转改变接受史的进程。“第二读者”在接受史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一全新的理论表述,发展和丰富了接受美学理论,也增加了对接受史深广度的认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王兆鹏荐)
    三、《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传播与接受》,陈水云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该书为武汉大学“211工程”项目成果之一,由绪言、上篇、中篇、下篇、附录五部分组成。上篇描述了唐宋词在明末清初收藏、刊刻、重编的情形,并探讨了明末清初唐宋词集“副文本”对于正文本意义建构的效果;中篇以柳永、辛弃疾、李清照为个案考察了唐宋词在明末清初接受所反应的理论问题,着重分析了清初主要词派在“花草”接受、艳词接受、本色接受上的理论分歧;下篇以明末清初影响较大的云间派、阳羡派、浙西派及纳兰性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于创作和理论上接受唐宋词的过程、效果及动因。
    该书的第一个特点,是打破文献、理论、创作之间的边界,以传播与接受作为研究明末清初文学的新视角,考察唐宋词在当时传播与接受所辐射的文化意义,解读唐宋词在明末清初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第二个特点是,改变传统文学研究的线性书写方式,力图建构一种新型的文学史观,即从传播与接受的视角考察旧文本(唐宋词)与新文本(明清词)是如何互生共成的,亦即旧文本是如何走进新文本,而新文本又是如何承传沿续旧文本并创造出新的生命的。与当下接受史研究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特别关注新文本与旧文本之间的对接关系,因此,在作者笔下描写出来的是一部立体而生动的明末清初词史。就整体而言,该书的研究将进一步推进对“清词中兴”问题的认识,亦可看作是对“清词中兴”的发生研究。

(尚永亮荐)
    四、《宋词传播方式研究》,谭新红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该书为武汉大学“211”工程项目成果之一。分宋词口头传播、宋词单篇传播、宋词书册传播、宋词传播途径和宋词的误传与失传等五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宋词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此书的突出特点是,资料丰富坚实。作者不但从学界常用的《全宋词》、《词话丛编》、《全宋诗》及笔记小说中搜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从卷帙浩繁、学界还没有充分开掘利用的《全宋文》中翻检出许多鲜为人知的传播史料,这些史料不仅支撑着书中的观点,使其结论信而有徵,也可以给读者提供进一步思考探索的空间。书中的观点既给人以启发,所引资料也能再生性利用。由于发掘了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故作者的立论也多能发前人所未发。比如,在宋词的口头传播方面,学界多注意歌妓女声演唱而甚少留意男声演唱,作者则用具体的史料,证明宋代不仅有男声歌唱,而且有专业的男性歌唱家唱词,业余唱词的男士更大有人在。宋词的演唱,并非都是语娇声颤的女声,也有雄壮高亢的男声;过去谈文学与绘画,基本上是从创作的角度论述,很少从传播的角度去考量二者的关系,作者则首次论述到艺术媒介传播;宋代的私人藏书兴盛,今人对此专题研究的论著亦复不少,但阐述私人藏书对宋词传播影响的,作者则是第一人。此外,词话和词籍序跋的传播功能,驿递制度与宋词传播的关系,与宋词售卖传播相关的宋代图书市场和图书价格,也都是作者的创获。此著将宋词传播方式的研究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王兆鹏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