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传统文论体系研究的重要起始

http://www.newdu.com 2017-10-22 文学遗产网络版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研究近数十年来发展很快,研究者众多,研究成果数量巨大。不同的视角,从不同层面切入,展示古文论的不同面相。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亦多样并存,或意在为今所用,于是有种种方法的提出,如体系建构、话语转换;或着眼于文化传承,重在窥测其本来之面目,于是有古文论民族特色之讨论;或意欲探究其发展之脉络,于是自思潮入手;或欲了解不同文学观念之特点及其产生之因由,于是有流派文学思想、地域文学思想之研究;或自文化背景考察古代文论,于是有古文论与政局,与儒家、道家、佛教、道教等等关系之研究;或结合创作实际,探究古文论产生与发展之思潮始基;或融通中西,于中西比较中认知我国古文论价值之所在。或宏观,或微观;或理性思索、理论表述;或史料考索,寻根问底。凡此种种,都各各有其收获,亦各各存在进一步拓展之空间。
    不论何种之研究,最为基本之工作,均离不开对于古文论本来面目之确切解读。八十年代初有过古文论民族特色之热烈讨论,终因没有从细部做起,没有建立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而停留于一般印象。九十年代初又有过古文论理论体系之阐释,同样由于印象式而未能深入下去,大抵以今人之思维模式附会古人,名为古文论之理论体系,实则为研究者之理论体系。也是在九十年代,有过“话语转换”之争议,而此一种争议之是是非非,至今亦尚待“转换”之实绩来证明。要确切解读古文论,恐怕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最为重要的,就是从基础做起。所谓基础,不同的切入有不同的意指,欲了解某种理论之产生,须了解其背景之种种因素;欲了解某种审美趣尚之出现,须了解其时创作实际之走向;欲了解某种文体之理论,须了解该种文体产生之因由、功能及其发展过程;等等。所有这些,又有一共同之理论基点,那就是范畴。研究范畴,往往有助于了解某种理论之特点,如研究“格调”,可助我们了解明代中期复古思潮的诗歌理论;如研究范畴,有助于我们了解某种文学思潮之趋向;如研究“风骨”,有助于我们了解魏晋诗歌的审美理想。设若我们要研究古文论的某种“理论体系”,那也必然地要从研究范畴开始。
    大约三十年前,我想从研究范畴开始研究古文论,写了一篇解读“寒”、“瘦”的文章。那只是风格论中的一个称名,与“雄浑”、“飘逸”、“典雅”等等一样,此一类之称名,可能多至无数。是否构成一个范畴尚待研究。但也因涉及问题多多,便也没有再进行下去。后来,看到许多研究范畴的文章,很受启发,亦曾跃跃欲试,但终究没有付之行动。那时正集中精神在研究文学思想史。
    前几年,读到汪涌豪先生关于范畴的统序系列的文章,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终于看到进入范畴核心问题的路径了。后来又看到他的大著《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对于他的范畴研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对于范畴的构成范式、特点,范畴与创作风尚,范畴与文体,都有启人心智的解读。近来又读到他的新著《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十五讲》,知他的范畴研究又展开了、细化了。除了范畴的质性与特点、内在联系、显性与隐性诸问题之外,还落实到“涩”、“老与嫰”、“闲”、“躁”、“淡”、“风骨”等等的精微解读。对范畴作不同层面的解读,分出不同层级的范畴以及此种不层级范畴之间的关系,探索不同元范畴之间的联结,从而呈现我国古文论内在的发展理路。我想,这就是涌豪先生在范畴研究上所作的最为重要的贡献。
    我们常常有一种省事的方法,找出几段古文论,加以分析,进而构筑一个理论体系,说这就是某某人或者某某流派的理论体系。此一种的研究方法,所描述的古文论的面相往往失去历史实感。我们还常常有另一种的方法,搜集一大堆资料,呈现人前,说这就是某某人或者某某流派的理论。此一种的研究,未能上升至理论层面,往往难以引人联想,亦难以启人心智。涌豪先生避免了这两种缺陷,既深入范畴的历史底蕴,又上升到理论层面,因之也就使人读后浮想联翩。
    范畴研究当然还有许多工作可做,特别是每个范畴产生的土壤与因由。这是范畴研究中最为基本的工作。涌豪先生以“老”为例,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将它与宋代的社会环境、文学思潮联系起来考察。大量的范畴还有待研究者去作。此一种之工作,数量极大,要求工夫亦极细。我常常举古文论受佛教影响为例,来说明此一点。研究者常说,“意境”来自佛教思想。但是,证据呢?证据往往停留在语辞上。要确证此一种之说法,必得有词汇史与思想史之证明。这就需要大量的清理工作。词汇史或者容易一些,或可在电脑检索的基础上,研究此一词出现之过程,它构成的始初状态,从而论证其来历;思想史则难度更大。哪种思想是原有的?哪种是后来的?哪种思想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由于何种之原因,因何种思想之融入而产生?此一种之融合始于何时、如何进行?等等。这就需要条分缕析,用证据来说明,而不是凭印象。其它范畴也一样。数量巨大的范畴的解读,如果这一步做好了,必为古文论的深入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涌豪先生先走出了精彩的一步,必有后来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