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学术争鸣 >

纪红建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中国向贫困总决战的文学证词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文艺报 李朝全 参加讨论

    “《乡村国是》是一部及时讲述中国新故事、报告中国新变和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
    纪红建的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是一部通过艰苦采访、精心创作的作品。这是笔者读到的第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国扶贫脱贫攻坚战的长篇纪实作品。纪红建在采写这部高难度作品时践行了自己的文学理想及抱负,以报告文学的样式报告时代风云,记录历史和社会的沧桑巨变。为了写好这本书,纪红建独自一人花费两年时间,深入老少边穷等落后地区,足迹涉及14个省区市39个县202个村庄。他走了那么远,走了那么多地方,访贫问苦,力图描绘出波澜壮阔的中国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画卷。在这种坚忍执著的采访抒写中亦能看出这位行走乡村大地、心系天下苍生的青年作家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乡村国是》主题重大,意义深远,是中国向贫困总决战的一份生动的文学记录。中国的脱贫攻坚,使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贫困,这在世界历史上、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1978年,我国年收入不足200元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占总人口的30.7%。2011年,中央调高国家扶贫标准至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按照新标准,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到了1.28亿人。这样一个占全国总人口近十分之一的庞大贫困群体,要在短短10年时间内实现脱贫,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桩大事,其意义非常重大,反映出我国扶贫脱贫攻坚战的艰巨与紧迫。
    作者的选材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他选取了全国集中连片的特困区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罗霄山区、昆仑山区、闽东山区等,范围涵盖福建、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以及西南、西北广袤的乡村,堪称全景式、全视野地辐射和观照了全国的贫困地区,使作品主题与论断更具说服力。
    《乡村国是》很好地表现了我们党切实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使所有的老百姓一个都不少地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正如作者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井冈山茅坪乡坤山村时所言:“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扶贫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它充分贯彻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乡村国是》也很好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兴国理念。脱贫攻坚是声势浩大的全民行动,这项繁重复杂工程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多年的扶贫攻坚,激发人民的内在活力与内生动力,实现对贫困地区百姓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意义最深远的。换言之,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心,人心扶贫是最大的扶贫行动。以前,许多地方政府都以被定为贫困县为荣(因为国家对贫困县有很多资金和政策支持),现在变成了以能尽快摘掉贫困县帽子为荣。绝大多数的贫困群众亦是如此,以前是“政府要帮我脱贫”,现在变成了“我要脱贫”。这是意义非凡的重大转变。
    视野开阔、思虑深远,是这部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作者不仅着眼政府扶贫,也关注社会扶贫、企业扶贫;不单写经济扶贫、政策扶贫,也写到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虽然以乡村脱贫为主题,但又并不局限于书写乡村扶贫脱贫,还辐射到关注城市里大量的贫困人口及其脱贫问题。作品的历史纵深感鲜明,不仅写当下的脱贫攻坚战,还追述中国的扶贫历史,书写新中国成立以来扶贫脱困的艰辛过程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作者更是将中国乡村脱贫置于国际化的背景中,把中国脱贫攻坚战放在人类与贫困作抗争的历程当中来考量,提出“贫困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这部作品有一种要为世界的反贫困和人类的反贫困提供一份中国方案、中国模式的理想与追求。
    全面决胜脱贫攻坚战,表面上看改变的是贫困群众的生活,实质上则是对其命运的根本扭转。作者在创作时自觉地将脱贫攻坚战与百姓的命运紧密联系,不但聚焦广大贫困群众的命运变迁,也力图写出全国广大扶贫干部的感人事迹。一方面,他努力反映普通群众和乡村在与贫困作艰难决战时悲欣交集的历程,并将这一过程同人物、村庄的命运变迁结合起来。譬如,石漠化地区的贵州罗甸县大关,以前老百姓依靠“砍山”,破坏脆弱的生态环境以谋生存,如今则是“养山”,坚定不移地种树,依靠勤劳的双手劈石取土,通过改变生存条件逐渐脱贫。而被困在大山深处山洞里的罗甸县麻怀村,村民们饱受翻爬山路之苦,在村领导的带领下,经过7年鏖战,生生凿通了山洞,使险途变通途,百姓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公邓迎香的个人命运同样充满了曲折坎坷:因为爱情而投奔到贫困的大山里,第一个孩子因生病被困深山而夭折,女儿出嫁因为隧道太狭窄弄得一身泥……种种困厄挫折并未吓倒她,反而愈挫愈奋,坚持扩宽隧道,历经千难终得功成。广西天峨县汉尧屯的吕昌发也是同样顽强的一个人。为了养殖六画山鸡,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一次次磨难,终获成功。他主动引领更多的乡亲一块发展山鸡产业,使村屯人年均增收8500元,而后又帮助村里解决了饮水和用电的问题,蹚出了一条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新疆莎车的汉族汉子李伟忠因家庭贫困,50多岁了才娶上丧夫的维族女子阿依古丽,两人的爱情充满了传奇色彩。而因为有了政府扶贫的安居工程,这个维汉联姻之家住上了新房子,种地、养羊、打临工,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令人欣喜。四川巴中市的李国成原本依靠举家外出打工已经实现了小康,孰料妻子一场大病竟让全家债台高筑。李国成没有屈服于命运,他始终葆有坚定的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决心与毅力,令作者都不由得心生感动。贵州省晴隆县更是一个给作者留下难忘印象的地方,作者的手提电脑在这里失而复得,让他见识了这方百姓的淳朴。县委书记姜仕坤为了带领晴隆脱贫,鞠躬尽瘁、以身殉职,让人忧伤不已。宁夏海原县扶贫干部张维权是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参军入伍,在甘肃天水成家,却被转业到贫困家乡的扶贫办。分居两地的艰辛煎熬,加上老婆罹患胃癌,所有不幸都没有影响他全身心地投入扶贫攻坚之中,始终如一头老黄牛般无怨无悔。
    作者通过采写众多贫困百姓和扶贫干部的故事,弘扬了勤劳坚韧、拼搏奋斗,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的精神。这些都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涵。《乡村国是》是一部及时讲述中国新故事、报告中国新变和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