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刘梦溪的新著《马一浮与国学》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三联书店 陈可年 参加讨论

    
    学术界都知道刘梦溪先生以研究近现代学术思想见称,而最钟情的二十世纪的大师级学术人物,一是陈寅恪,一是马一浮。这是刘先生不离口吻的两个人物。相关文章大家看到的不少,但久久未见专书。去年,研究陈的专著《陈寅恪的学说》出版了,甚获好评。最近研究马的专著也问世,二十万字,专著的体例非常完整,以年代为序,以马一浮学术思想的问题点为纲,带有思想传论的性质。
    该书探讨的问题域,主要围绕这位二十世纪大儒的思想义理和学术贡献。刘先生提出:“马一浮的学术思想体系,可以用‘新义理学说’立名,其学理构成为‘六艺论’和‘义理名相论’两部分,其方法则是儒佛互阐和会通儒佛。”这是我们过去不曾看到过的对马一浮学术思想的概括。马一浮的“新义理学说”的“新”,究竟“新”在何处?著者作了分梳。所谓“新”者,是针对宋儒的义理学说而言的。宋代学者重义理,其为学可以用义理学说称。但宋儒在吸收和融解佛学的同时,又严厉地辟佛,二程、朱熹莫不如此。马一浮不同,他视儒佛为一体之两面,认为两者只是名言化迹的不同而已,做到了会通儒佛。著者认为这是马一浮的义理学说不同于宋儒之处。
    对马一浮的“六艺论”,本书特别强调,将国学重新定义为“六艺之学”,这一新的“国学论”,可谓“前贤不逮,义显当代,泽被后世”。只有像马一浮那样,将国学定义为“六艺之学”,国学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与文史哲诸科门不相重叠。长期以来纠缠不清的国学与现代学术的分科问题,在此书中得到了学理的融通与化解。书中提出:“中华文化具有恒定意义的价值理念悉在‘六经’,以‘六经’为国学,可以使国学进入现代教育体系。”并进而阐明,马一浮的“六艺论”包括“六艺之道”“六艺之教”“六艺之人”三项连贯的思想范畴,现代国学教育可以通过“六艺之教”,传播“六艺之道”,从而培养“六艺之人”。正是由于此点,马一浮的“六艺论”不同于汉代郑康成的“六艺论”,这是马氏“六艺论”的一“新”。第二“新”则是,马一浮视“六艺”为我国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态,其价值伦理由古即今,永不过时。本书著者认为,《论语》《孟子》和“六经”的价值伦理,可以由敬、诚、信、忠恕、仁爱、知耻及“和而不同”来代表,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立国和做人的基本精神依据,今天让国学进入小学、中学和大学一二年级的现代教育,势所必行。
    全书分九章:第一章,马一浮的文化典范意义;第二章,马一浮青少年时期的学问储备;第三章,马一浮的学术精神和学问态度;第四章,马一浮和“六艺论”;第五章,马一浮的“义理名相论”;第六章,马一浮与复性书院;第七章,马一浮的儒佛会通思想;第八章,马一浮的佛禅境界和方外诸友;第九章,马一浮与国学。各章论及的问题,密集而有连贯性。作者的心得独会,随处可见。这里不妨抽样举出一些节题的名称,供大家想象。例如第一章第二节“马一浮其人就是一个文化典范”、第七节“马一浮言文体制的典范意义”;第二章第三节“读书最多的人”、第四节“陋巷高士”;第四章第二节“天下虽干戈,吾心仍礼乐”、第五节“六艺之道炳然常存”;第五章第一节“分析名相和排遣名相”;第六章第三节“因书院宗趣和老友熊十力的争论”、第六节“鬻字刻书惊动天下”;第七章第一节“儒佛俱是闲名,自性本来具足”;第八章第二节“李叔同出家所受马一浮的影响”;第九章第四节“马一浮是‘儒之圣者’”等。
    书前载有马一浮语要十条,条条警醒切中。如第一条:“国家生命所系,实系於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闻见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第三条:“天地一日不毁,此心一日不亡,六艺之道亦一日不绝。”第八条:“向外求知,是谓俗学。不明心性,是谓俗儒。昧于经术,是谓俗吏。随顺习气,是谓俗人。”《马一浮与国学》不失为值得关注的学术新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