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伤心大历史里的小人物——《我在故宫看大门》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三联书店 newdu 参加讨论

                      
    维一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年2月
    31.00元
    《我在故宫看大门》的作者是维一。可维一是谁?
    封扉介绍,维一自幼居北京,初中肄业后先到内蒙古农村种庄稼,又到西双版纳农场砍树种橡胶。后来回京闭门读书,给故宫博物院看大门。“文革”结束,先在北京的研究所和德国科隆的大学念考古,之后辗转到哈佛大学及法兰克福大学访学。一连串履历读下来,可我仍旧不知道维一是谁。偶听高人谈及,方知维一是阿城的赤膊兄弟。乖乖!在我等阿城迷心里,“阿城的兄弟”五个字足以抵得过任何履历。
    维一,原名黄其煦。阿城这样写他,“先是去山西雁北,同去者有黄其煦、龚继遂等五六个人。黄其煦是我的小学同学,又是邻居,龚继遂则是一起去时认识的,这两个朋友现在都在美国而有成就”,“继之去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同去的还是黄、龚等人”,“再去的就是云南了,这次朋友中只有黄其煦”。阿城年轻时的一路辛苦,原来这维一都在身边,用阿城的话说,是真金不换的“青春同路人”。
    青春同路人,是个好词,似乎一路皆笑语晏晏。可惜事实是只有同路,少有笑语,连带青春也在这各地流窜中给轻巧打发了。前几年,在知情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纪念画展上,眼见一群群白发知青相拥大笑、呼喊、哭泣、狂醉,当下泛心酸,这哪里是纪念上山下乡四十年啊,分明是一群“失落的一代”以纪念为名悼念一去不返的青春。可悼念也得有资料。失落的一代紧跟着的是失忆的一代。即连回忆也是贵远贱近,势利得很。年轻时受过考古训练的维一,不愿一任耳闻目击的人事湮没不彰,虽说心知当下是“鼓励遗忘、愿意遗忘的年代”,却仍旧执迷发掘、坚持记忆,即便无非是“一些记忆的残片,一些被扰动、被破坏了的记忆残片而已”。
    维一家早先在上海,楼下住着刚进城的解放军军官和警卫员,没见过现代事物的两位军人在抽水马桶里淘米,结果一扳把手,连水带米冲个精光;小学同学的爷爷原来就是国语注音符号的发明人、毛泽东早年老师黎锦熙先生,黎奶奶说毛泽东以前来他们家吃饭也不说话,坐下就吃,吃完抹嘴走人;北京四中不论男女老师皆称“先生”,之后政治风波迭兴,只得“党内称老师,党外称先生”;“扒车”去外地,初混江湖,不明规矩弄得进退失据,发电报给家里,既要说清困境,又得节省字数,急中生智拽文用了杨修典故“鸡肋”二字,真是使尽招数;没得肉吃的年代,即便连死马也不放过,只是马肉太瘦,“打出的饱嗝没有那种回肠荡气的感觉”;回京在故宫看大门,王世襄先生封号“锡庆门行走”……没有怨气与造作,虽然我们心知这些只是伤心大历史里头的小喜悦。
    维一下笔不作廉价悲戚,有心人自然能在书里满布的小故事中读出细密的悲凉。
    生来漂亮可人的柳雯姐,人见人爱,上小学没多久就入队,不一会就是中队长、大队长,是所有大人眼里的聪明乖孩子;积极上进,住校过集体生活,星期天也不回家,到农村去“访贫问苦”;为了入团,拼命检讨自己,思想汇报一叠叠,可组织不待见,半夜里常常哭;考大学时候,家里出身不好,柳雯姐一心报考地质勘探专业,并要求组织安排去最苦的地方;远地荒荒,队长的儿子对其非礼,她竟然答应了,当队长问其需要多少彩礼时,柳雯姐却什么都不要,只希望“组织关系能落到村里”,将来根据其表现“接纳她入党”!如此聪慧清秀的女孩,一路要求上进,可最终当维一遇见她的时候,却只剩满脸“风霜的刻痕”和两个半大的男孩。生命竟诡谲如此。
    再如满肚子学问的冯爷,懂六国语言,北大毕业。性不谐俗,爱与人抬杠,怀大才而不遇。穷得到处找烂菜帮子果腹,平日零星给出版社翻译书赚点稿费。一路磕磕绊绊过来,到老好歹得了个正译审的待遇,却孤身一人,无人问津,其不得志如此。
    维一阅人、读书、历事皆多,笔下既写真亦传神。虽自述打捞历史残片,我却以为这些或庄或谐的故事不仅将似切近眼前实则沉埋入土的人事一一推至前台,更是为那些伤心大历史所裹挟、淹没、遮盖甚至毁弃的普通人写传,叫人慨叹个体生命的遭际究竟有多丰富、多滑稽、多无力、多悲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