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懿敏 城市与乡村就像两极,似乎难以相容;被称为“魔都”的上海,作为都市的代表,更是很少有人将其与乡村关联。正如出发了太久已然忘了缘起何处,对于上海的渔村起源,大部分人都选择了遗忘。久居于城市的人看乡村,会觉得属于乡村的田园牧歌甚是诗意,正如沈月明在《沪乡记事》中所描绘的那样:“吾乡吾土,虽无山村之秀逸,却有水乡之清丽,罗敷美女,亦时见于途。” 出生于南汇的沈月明,属于出生于乡村又最终“背井离乡”的典型70后一代,其身份的特殊性,正表现为他们与世界的矛盾与疏离。儿时的记忆属于村落,价值观亦形成于斯,而却因为种种原因在城市中寻求生存。岁月与记忆的反差,使这一代人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他将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进了《沪乡记事》,相比无奈与沉重的喟叹,更多的是对家乡带着感恩的回望。 身为在上海中心城区出生成长的年轻人,其实并不认识完整的上海。在沈月明的《沪乡记事》中,透过《沧海桑梓地》《苏松遗风》《沈家宅》等篇章,可以读到我们不曾知晓的关于老上海的80年代“旧时光”。那不是金宇澄弄堂里的上海辰光,而是属于南汇乡村的、更为质朴的上海风光,在十里洋场之外,在几乎被遗忘的角落。 在读《沪乡记事》的时候,最难忘的部分是作者所写的长辈们在乡村生活中磨炼出的毫不花哨的大智慧。比如在沈奶奶的眼里,一辈子很长,生活却格外简单。这位活了98岁的老人,一辈子都不曾走出过南汇县,她一生都在上海,却从未见识过“大上海”之车水马龙。“奶奶是不识字的,她也没有兴趣探索这个世界”,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没见过世面、裹着小脚、目不识丁的老太太,却总结出了“生命如稻麦”如此诗意的人生哲学,“在她单纯的人生观里,人在世上,就像麦子稻子,春风夏雨,都是按时而作的”。正是这种源出于农耕社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让沈奶奶有了顺天命、无欲则刚的俗世智慧。她过得极为纯粹,不抱怨生活,且乐于其中,可谓不功利的典范。她一辈子唯一的遗憾,便是那个让她骄傲的孙子老大不小,却没有顺时而为,她不曾等到抱上曾孙子的那天。她等了近一个世纪,直到默默离去,依然没有怨言。当读到文章的最后,沈奶奶故去多年,沈月明抱着自己比这位长者整整小了100岁的儿子来到墓地前,小孩子用南汇话与相片上那个“陌生”的老人对话时,隔着书页,某种生命的轮回与传递,竟让我流泪不止。乡音承载着亲情的魂,细琐的日常却比教科书上的历史更震撼人心。 沈月明这样写道:“关于人生和世事,乡人有不少精辟的总结,这些富有哲学意味的经验通常以谚语的形式流传下来。”在书的空白处,到处都是南汇话中的珠玉,信手翻来,都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那些南汇方言中繁冗而无意义的助词,那份“土气”恰恰显得俏皮可爱。 2009年,南汇县正式并入浦东新区,追随了都市上海海纳百川的步伐。所谓海纳百川,将区域真正融合,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包容,这不仅需要气度,更需要理解。也许文化之间的差别,最终都不会也不应被抹灭,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却能够愈来愈顺理成章。 沈月明写“不知鹤乡是吾乡”,对于我们很多身处上海的人来说,其实也不知南汇是魔乡。这个世界有都市,也有乡村,才足够完整。那份传统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情结,对于上海而言,因为有了南汇,亦有了念想。 ![]() 《沪乡记事》 作者: 沈月明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7-7 ISBN: 9787108059277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