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刘跃进:关于《文选》旧注的整理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10-20 凤凰出版社 刘跃进 参加讨论

    貳:解讀《文選》的途徑
    解讀《文選》,唯一的途徑是研讀原文;而更好地理解原文,各家註釋又是不二選擇。從廣義上說,所謂“文選學”,主要是《文選》註釋學。通常來說,閱讀《文選》,大都從李善註開始。因爲李善註《文選》,是一次集校集釋工作。他彙總了此前有關《文選》研究的成果,擇善而從,又補充了大量的資料,因枝振葉,沿波討源,成爲當時的名著。宋代盛行的六臣註《文選》,其實也是一種集成的嘗試,將李善註與五臣註合刊,去粗取精,便於閱讀。除六臣之外,還有一些古註。清代以來的學者更加系統地整理校訂,希望能夠對於《文選》文本及歷代註釋作系統的集校輯釋工作。但總的來看,還留下了這樣或那樣的遺憾。最主要的原因是,《文選》的版本比較複雜,有三十卷本,有六十卷本,還有一百二十卷本。同樣是李善註或者是五臣註,各本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常常叫人感到無所適從。這就使得集校集註工作充滿挑戰。還有,新的資料不斷出現,尤其是敦煌本和古鈔本的面世,不斷地給“文選學”提出新的研究課題。
    長期以來,我在研讀《文選》及其各家註的過程中,遇到某一問題,常常要前後披尋,比勘衆本,總是感覺到掛一漏萬,缺乏一種具體而微的整體觀照。於是,我很希望能有這樣一個輯錄舊註、編排得宜的讀本,一編在手,重要的版本異同可以一目了然,重要的學術見解亦盡收眼底。(阮元《揅經室集·一集》卷十一《國朝漢學師承記序》云:“元又嘗思國朝諸儒,說經之書甚多,以及文集說部,皆有可采。竊欲析縷分條,加以翦截,引繫於羣經各章句之下。譬如休寧戴氏解《尚書》‘光被四表’爲‘横被’,則繫之《堯典》;寶應劉氏解《論語》‘哀而不傷’,即《詩》‘惟以不永傷’之‘傷’,則繫之《論語·八佾篇》,而互見《周南》。如此勒成一書,名曰《大清經解》。徒以學力日荒,政事無暇,而能總此事,審是非,定去取者,海内學友惟江君暨顧君千里二三人。他年各家所著之書,或不盡傳,奥義單辭,淪替可惜,若之何哉!”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版,第二四八—二四九頁。)爲此,我曾以班固《典引》及蔡邕註爲例,作了嘗試。(文載《秦漢文學論叢》,鳳凰出版社二八年版。)《典引》最早見載於范曄《後漢書·班固傳》。其後,梁代昭明太子編《文選》收錄在“符命”類中,接在司馬相如《封禪文》、揚雄《劇秦美新》之後。范曄《後漢書》載《典引》與《文選》錄文已有差異,而《文選》各本之間差異尤大。
    先看范曄書和尤袤刻李善註本的異同。最明顯的不同是范書没有收錄約四百字的序文。而收錄序文的《文選》本,序文下卻没有蔡邕註。由此推斷,蔡邕所見《典引》和李賢註《後漢書》似乎都没有序文。另外,文字方面也多有差異。凡通假字,姑且不論。即較重要者如:“以冠德卓絶者,莫崇乎陶唐”,“卓絕”,范本作“卓蹤”。李賢註:“爲道德之冠首,蹤跡之卓異者,莫高於陶唐。”說明李賢所見之本也作“蹤”。而五臣李善註之奎章閣本作“綽”。“以方伯統牧”,范本作“以伯方統牧”。李賢註:“伯方猶方伯也。”是李善本作“方伯”是也。“黄鉞之威”,范本作“黄戚之威”。李賢註:“黄戚,黄金飾斧也。《禮記》曰:諸侯賜弓矢然後專征伐,賜斧鉞然後殺。”既然用《禮記》的典故,當作“黄鉞”爲是。奎章閣本作“黄鉞”是也。“而禮官儒林屯用篤誨之士,不傳祖宗之髣髴”,范本“用”作“朋”。李賢註:“朋,群也。”是李賢所見本也作“朋”字。由上述幾例看,尤刻李善本較之范本略優。但是,根據胡克家《文選考異》(據專家考證,《文選考異》是顧千里所作,考見李慶《顧千里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版。),尤刻《文選》時,曾據多種版本校改。這些或許是尤刻所改,雖然有很多已不可詳考,但是依然可以推尋到一些蛛絲馬跡,如尤刻序中“此論非耶?將見問意開寤耶?”五臣本無“將見”七字。奎章閣本註:“善本無將見問意開寤耶七字。”可見,此七字或是尤刻所加。據何本而增,便不得而知了。
    再看尤刻李善註本和五臣註本的差異。“猶啓發憤滿”,五臣本作“猶樂啓發憤懣”。張銑註:“樂,謂樂爲其事也。”是五臣所見有“樂”字。奎章閣本也有“樂”字。“五德初始”,五臣本“始”作“起”。張銑註:“言帝王以五行相承,乃初起是法。”是五臣所見本確爲“起”字。奎章閣本也作“起”字。“真神明之式也”,五臣本“真”作“聖”。奎章閣本也作“聖”字。“恭揖羣後”,五臣本“揖”作“輯”。“有於德不台,淵穆之讓”,五臣本“淵穆”前有“嗣”字。李周翰註:“自謙不能嗣于古先聖帝明王之列,此深美之讓也。”是五臣所見有“嗣”字。“是故誼士偉而不敦”,五臣本“偉”作“華”。張銑註:“湯以臣伐君,故古今義士以爲華薄之事不爲敦厚之道也。”是五臣所見確爲“華”字。“性類循理”,五臣本“循”作“脩”。“至令遷正”,五臣本“令”作“於”。“孔猷先命”,下有蔡邕註:“繇,道也。言孔子先定道誠至信也。”可以肯定蔡邕所見爲“繇”字,而不是“猷”字。五臣本“猷”作“繇”。劉良註:“繇,道。”是五臣所見也作“繇”字。“寤寐次於心”,五臣本“心”上有“聖”字。范本也有“聖”字。奎章閣本也作“聖心”。“憚勑天命也”,五臣本“天”下無“命”字。奎章閣本亦無此字。從上述幾例來看,五臣註本似乎更接近於蔡邕註本。過去我們對於五臣註多所否定,如果就《典引》異文來看,五臣自有其獨特的價值。
    通過這樣的個案研究,我發現,校讀《文選》,至少可以選擇三條途徑:一是根據不同的版本,包括早期鈔本如敦煌吐魯番本、日古抄本、宋元刊本等加以勘對,還有時代較早的書法作品、碑刻文獻等,像唐代陸柬之書《文賦》、柳公權書《演連珠》等,也是比照的依據。(上海書畫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影印出版。陸柬之爲虞世南外甥,應當生活在唐代貞觀年間,故行文避“淵”、“世”字,當與李善同時代。)二是借鑒他書選錄者,如《文選》選文,有一百多篇見於史傳,可據以比校;還有的是前人隻言片語的引證,也是校勘的資源。三是根據同書不同篇目所引及上下文意的推斷考訂。校讀正文文本,雖然於字句的去取定奪之間,差異較大,但是終究還是有很多便利條件,有所依據,有章可循。相比較而言,整理《文選》各家註釋,就遠非易事了。衆所周知,《文選》註釋影響最大的主要是李善註和五臣註,此外,還有李善所徵引的各家舊註以及《文選集注》所引各家註。在流傳過程中,李善註本與五臣註本雖各有傳承,但是與後來的六臣本相比勘,就會發現其中的關係錯綜複雜。而六臣註諸本,也不盡相同,有的是李善註在前,五臣註在後;有的則是五臣註在前,李善註在後。這樣,各家註釋,詳略各異,繁簡不同。因此,要想整理出一個眉目清晰的舊註彙釋定本,不是不可能,但是相當困難。
    清代學者研究《文選》,主要集中在李善註與五臣註上。正文與註釋相互校訂,根據舊註體例定奪去取,内證與外證比勘尋繹,因聲求義,鈎沉索隱,在文字、訓詁、版本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令人讚嘆不已。當然,他們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問題。概括而言,主要集中在下列三個方面:
    首先,清代以來的《選》學家,根據當時所見書籍對於李善註釋所引書加以校訂。問題是,李善所見書,與後來流傳者未必完全一致,譬如李善所引《說文》、《爾雅》就與今本多有不同。更何況,清代《選》學名家所見書也未必就是善本。如果只用通行本校訂李善註,其結論很難取信於人。下舉數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