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 叶少兰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深入人心则永不磨灭 ——《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读后 叶少兰先生是著名的京剧小生表演艺术家,作为一名痴迷于京剧和叶派艺术的观众,对叶先生的艺术风度和所塑造的舞台艺术形象,一直以来,我崇慕不已。由叶少兰先生回忆撰写的《岁月:叶少兰从艺六十年之感悟》一书出版,于我等叶迷兰迷来说不啻是天赐福音。 一观此书,厚实而溢雅致,温润亦显深沉。稳重的黑底诚如悠悠流逝的岁月,封面上少兰先生的侧影,托腮静思,目光平和,一甲子的光阴仿佛在读者耳畔静静流过。全书四十余万字,分“回眸”“叠翠”上下两篇,“回眸”篇详实地记述了作者的家世和学艺演戏历程,“叠翠”篇除了回忆其父的文章,还包括他在国内外讲学时的讲稿和文章,并有吴祖光、冯牧、翁偶虹、夏淳、张君秋、吴素秋、黄宗江等名家的艺术评论及回忆文章,两百多幅珍贵照片中的大部分是首次与读者见面。 在书中,笔者寻觅到叶氏几代人混合着艰辛与汗水、熔铸着坎坷与辉煌的历历脚印。从少兰先生的真切叙述中,可以感受到其父叶盛兰先生对他深刻的影响。他说:“父亲所遭受的苦难,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品格,而特殊的品格又是在极端特殊的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盛兰先生的人生历程令人唏嘘,更令人敬服。“一曲清歌动九城,红氍毹衬舞身轻。艺胆忠心人知否?枯木寒岩了此生。”一分分地去承受,一寸寸地也要这么挣扎着走下去,这需要多大的毅力与韧性!如果不是心中秉承着对京剧艺术的一份坚守,如果不是凭着艺人的本分与良心,如果没有正直的人品与禀性,如果没有虔诚的艺术理想和超凡的艺术功力,盛兰先生如何能在常人难以承受的逆境中创演出十六出大戏,诠释出那么多完美的舞台形象!“一位艺术家的名字,只有和他不朽的作品放在一起,才算是位真正的艺术家。”红氍毹上歌弦舞袖,精于斯,老于斯,逝于斯。盛兰先生真是为京剧小生艺术而生,而活,而逝。其为艺术,虽九死犹未悔。少兰先生领悟到:“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匆匆一过,但每一个人都留有他的位置,那就是人格。” 少兰先生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其发展道路是有迹可循的,是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来的。他虽为世家出身,名门之后,然家风清正,平头布衣庶民同,从一戳一站、山膀、云手到全出大戏,循阶而上,文武并重,京昆兼习,不躐等,不躁进,勤学苦练。他的从艺道路无门户樊篱,尽情受哺于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小生三虎三大家,虽倒仓亦不气馁,眼光独具,热情拥抱文艺理论、戏曲表导演理论的光辉。他教书育人,导戏排戏,年纪尚轻,已然身跨演员、导演、教师三个职业身份,在感性与理性两种把握艺术的方式上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为文艺破冰期后其艺术上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做好了文化涵养的积累和理论修养的准备。 不能忘怀,在昏暗的政治环境下,小生这个行当连同京剧传统戏早被赶出了京剧舞台。少兰先生每天在大体力、极度消耗的劳动后,走出几里地,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在僻静处练功、喊嗓、背戏。这种异于常人的对艺术的执著态度和对未来的必胜信念不能不使人动容,“人活着要学会向自己示威、呐喊,要做好自己的严师。”从1979年《谢瑶环》中袁行建的饰演而后,少兰先生的舞台艺术辉煌了三十多年,作品等身,荣誉不计,桃李满园,成就斐然,视为当今京剧小生行当的执牛耳者,堪称当今京剧舞台上的大家。然而,在书中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内心叙白,“我追求完美,但我自知,尚不是一个能够达到完美标准的人;我毕生要强,但我自知,并非是一个高标准的强者。唯可欣慰的是:我曾认真诚实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斗了。” 一切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他的根基与成就,恰似“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虽历经坎坷,然正如千疆万辔不能控制骅骝的千里之足,密雾浓云不能掩盖鸿鹄的九霄之翅。无风雨无以砺其姿,无严霜无以煊其色。待到云开日出,则精金之铮铮可闻于耳。而这千里足,九霄翅之得以驰骋翱翔的背后,则是春枝夏叶,几经风雨。秋来烂漫,几度寒霜。 某一日,览阅之后,掩卷而思,笔者在纸上写下了几行字:执著而不执迷、淡定而不淡漠、顽强而不顽固、激情而不激烈、随和而不随俗。“真正深入到人心里的东西,是永远不会磨灭的。”叶盛兰先生的这句话便常常在笔者脑海里萦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