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曲苑寻芳 艺海拾珠——写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纪实》出版面世之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9 中国艺术报 黄 群 于 涛 参加讨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纪实》
     姜昆 董耀鹏 主编 刘兰芳 名誉主编
     中国文联出版社

     曲艺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的一朵绚丽奇葩,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回溯中华文明进程,曲艺艺术紧密地融于世俗百姓的生活与情感中,并得到滋养、不断发展,遂有形式繁多、异彩纷呈之今日曲艺。但曲艺形式、起源流变及曲艺传人的史书资料鲜有系统记载,或在正史之外,或在人们口耳相传中,研究曲艺艺术的学术著作为数不多。近日中国曲协推出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纪实》(以下简称《纪实》),无疑是对这一遗憾的有力弥补。
     研究说唱艺术的工具书
     《纪实》一书从制定方案到编辑出版,前后历时近三年,书中收录了2006年、2008年文化部相继公布的前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曲艺类曲种96项,以及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7位。全书共42万余字,配图近400张,聚精汇珍、荦荦大端,以更加全面、细致的内容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广大读者展示了曲艺类非遗曲种的发生沿革、流脉传承、演出形态、艺术特色及基本现状,介绍曲艺非遗传承人及代表人物的风格流派、艺术成就、表演特点和传承状况等。
     本书以前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中所涵盖的96个曲种为经线,以曲艺代表人物和前两批117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纬线,按照起源流变、代表人物、传承谱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次序编辑而成,详细记录了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整体风貌、发展现状和传承状况等,从文化传承和历史演变的角度把握曲艺类非遗曲种的活态性、流变性、共享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点。
     传统曲艺的万花筒
     《纪实》所收录的曲艺类非遗曲种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的历史变迁中孕育和传承下来,与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征,并深深地渗透在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如,甘肃的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传承于武威及毗邻地区的古老说唱艺术,内容多以宣扬孝道和善行、谴责忤逆和凶残、歌颂忠义和贤德为主,故而得名,体现出当地人们隐恶扬善、厚道耿直的人文情怀。《纪实》的另一特点是少数民族曲艺在全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共有10项,如朝鲜族的三老人、达斡尔族的乌钦、赫哲族的伊玛堪、布依族的八音坐唱、蒙古族的乌力格尔和好来宝等,这些少数民族的曲艺类非遗曲种用各自的民族语言或方言说唱表演属于本民族的曲艺“说唱”形式,具有特色鲜明的艺术文化,打上了本民族生活和思想的烙印,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此外,由于同一曲种在不同地区,经过与当地的方言、人文和历史的长期交流与融合而被不断地创造并有所延伸,故而彼此之间既一脉相承、相互借鉴,又自成体系、各具特色。如,京韵大鼓形成并流行于京津地区,由当时的鼓书艺人刘宝全等把原用河北语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广泛吸收京剧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间曲调创制新腔,并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乐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这就逐渐形成了一直流传至今的京韵大鼓。《纪实》一书详细地记载了前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96项曲种的起源流变和艺术特色等,对研究我国传统曲艺艺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曲艺代表人物的群英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传承,传承人是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代表性人物,是传承中具有突出能力的代表者。曲艺艺术以声音、表演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口传心授、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此对于曲艺非遗的传承而言,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曲艺非遗的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纪实》所收录的曲艺类非遗代表人和传承人中,既有前两批国家级曲艺类非遗传承人,也有部分省市级曲艺类非遗传承人,如单弦牌子曲(含岔曲)的北京市市级非遗传承人张蕴华,潞安大鼓的山西省省级非遗传承人贾庆燕和王海燕,讲古的福建省省级非遗传承人范寿春,萍乡春锣的江西省省级非遗传承人雍开全等;既有大家广为熟悉的名家大师,如侯宝林、马三立、单田芳、刘兰芳、赵本山、杨华生、余红仙等,也有热爱与坚守地方曲艺的表演艺术家,如唐贵峰、杨铁龙、谈敬德、魏云彩、宋小青等,还有少数民族曲艺的说唱演员,如色热、玉光、那音太、劳斯尔、道尔吉仁钦、布比玛丽·贾合甫拜等。
     曲艺非遗工程的里程碑
     中国曲协积极响应和实施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抢救工作的相关政策与法规,从201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曲艺类曲种和传承人展开普遍而深入的调研,并于2011年制定和实施全国民族曲艺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我国民族曲艺艺术及传承人的普查、整理和保护,传承与保护优秀的民族曲艺作品,抢救和整理一批已近失传的民族曲艺的曲种曲目,推广与普及民族曲艺知识,加强与深化不同民族间曲艺艺术的交流,以期促进曲艺事业乃至整个民族民间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因此,尽可能丰富而全面地收集整理非遗曲种与非遗传承人的音像与文字资料,及时地对他们展开全国范围的保护和宣传,实现其在当代生活有续、有效和有力地发展,就成为该书编撰人员一项与时间赛跑的重要工作。基于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纪实》一书的编辑出版,凸显出中国曲协对曲艺非遗曲种与非遗传承人生存现状的清醒认识,在开展曲艺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深远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