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文学批评的底气、地气和锐气重新认识批评家李长之的当代意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光明日报 伍明春 参加讨论

    锐气和担当是批评精神的两翼
    批评精神的建构是李长之文学批评著述的一个重要命题。在《论伟大的批评家和文艺批评史》中,他如此概括自己所理解的批评精神:“批评家的批评精神,在有所摧毁,有所探索,有所肯定,他抗战着,也建立着。”摧毁、抗争是批评活动“破”的一面,而探索、肯定是批评活动“立”的一面。“破”要求批评家具备足够的锐气,“立”要求批评家敢于担当。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批评精神的两翼。
    最能体现李长之作为一位批评家锐气的作品,恐怕非《鲁迅批判》莫属。作者的这部早期批评作品结构完整、论述充分而又不失思想的锋芒,全然没有“少作”常见的幼稚病。这部著作遵循一种从外部问题到内部问题层层推进的逻辑理路,向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丰满的鲁迅形象。不过,李长之对鲁迅文学作品的分析不是一味赞美,而是有褒有贬。不管是褒还是贬,都显示了作者过人的文本解读能力。譬如,在评价他所激赏的《孔乙己》和《风波》这两篇小说时,李长之先后使用了“从容”一词作为衡量小说艺术价值的指标:前者“就在简单的和从容的笔底下,已经写出令人觉得十分幽默,然而十分亲切,又十分悲哀荒凉的光景”;后者“人物到了全出场的时候,作者对任何一个人物并不冷淡,确实使她或他,恰如其分地在那里表现各自的性格……这末(么)绰有余裕的笔墨,在不苟之外,所以我又说‘以从容胜’”。这里所说的“从容”,显然是从叙事节奏的角度切入小说文本而得出的一种精准判断。这个新颖的考察角度颇具启发意义,在后来的研究者那里可以找到某种呼应。
    李长之还专门把批评家和理论家、学者、创作家等几类人的身份区分开来,其目的在于强调文学批评独立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关于文学批评的价值追求,李长之如是说:“批评追求一种永久价值,它的对象是绝缘的,是独立的,是绝对的。它所处理的对象,往往抗拒着文学史所加给的封条。”在李长之看来,面对同样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与文学史的线性叙述不同,文学批评试图发掘其中的可能性意义,并提升为自身独立的价值构成。而关于文学批评的担当,李长之特别诉诸理性精神:“批评是从理性来的,理性高于一切。所以真正的批评家,大都无所顾忌,无所屈服,理性之是者是之,理性之非者非之。”理性精神显然是建构文学批评价值的根基所在,有了这个根基,价值追求才成为可能。
    (作者:伍明春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