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当心灵与文学相遇——品读王宁的《心灵与文学相遇》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辽宁作家网 高丽君 参加讨论
接到王宁评论集《心灵与文学相遇》时,正是春分。西海固大地上虽积雪未融,却也春雨潇潇,恰似大地与季节的一次心灵相遇。 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读完有何感想、又有哪些收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主张精读;陆游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注重实践;陆九渊则以为“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强调品读。但在一个手机看天下、人人不读书的时代,在绝大多数人沉溺于碎片化阅读、浅表层阅读的大环境下,能静下心来真正阅读、深层阅读的人不但可贵,而且稀缺了。 《心灵与文学相遇》,单从题目上来说,就是一种阅读的态度——文学和世界的关系,关乎着心灵寄托和灵魂高度。25篇小说评论、15篇散文评论、15篇纪实评论、15篇诗歌及影视作品评论、14篇文学现象评论与随笔,80多篇文章放在一起,堪称一场阅读与评论的盛宴。厚厚一册,沉甸甸,不但涵盖广、内容多、分量重,而且会使人觉得真要感谢此书,使我们有机会比较全面系统地阅读她的理论作品,了解她的批评观审美观文学观。   纵观《心灵与文学相遇》,王宁的批评是多元化的互动互补,是向广度和深度路径上发展的;是紧贴文学前沿,见解独到,眼中有文,言之有物的。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对东北地区特别是辽沈地区作家的集中跟踪,对文学的地域、群体、题材等领域的积极探索。其中,有对早已成名的大家的创新分析,也有对文坛新作的及时回馈;有对王向峰等名家的快速跟踪,更有对新人新作的迅捷扫描;从年龄来看,包括了老中青;从地域上来说,涵盖了东三省乃至全国;有对文本技术的敏感关注,更有对文学主题的深切追问;有全方位的扫描,也有不同侧面的切入;有宏观的整体把握,也有细微处的剖析;既有学院批评的扎实理论功底,也有媒体批评的精炼快捷,同时又有作协批评的中肯犀利和特色语感,从而逐渐形成深具特色的评论风格。 1、坚守与执着 如果严格按照学院派批评、作协派批评和媒体派批评来归类,王宁当属于作协评论家。作协派批评一度是作家与读者、作品与整个文学之间的桥梁,以直面当下文学、敢于坚持真理成为文学批评的中流砥柱,但从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批评中心由作协转向高等院校,随着媒体批评悄然升起,加之近年来评坛盛行着一股喧哗与躁动、懈怠与浮夸之风,作协派批评日见衰微,面临多重困境,一大批批评人转入其他领域。但王宁不同,她毅然坚守在第一线,坚持在作协批评前沿,并以此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记得在鲁院学习时,第一次研讨会上,她发言的题目就是“作协批评家当前的现状与思考”,其热爱程度略见一斑。这么多年,她始终以当代文学批评为己任,自觉地传承以冯牧、阎纲、何振邦、雷达、贺绍俊、张陵、李敬泽等人为代表的作协文脉,勤勤恳恳,从不懈怠,不言放弃,执着坚守。 作为一名协会批评者,她似乎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作协批评的方向在哪里?它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因此上,她始终坚守着一种批评精神,那就是既不圆滑世故、四面讨好,也不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既不动辄各种新理论新概念,也不纯粹的玫瑰巧克力堆砌;不作干巴巴的理论数据展示,不搞云遮雾罩的术语名词排列;她把阅读与思考紧密联系起来,使二者互为映照,互为生发;不仅有感性、细腻、准确、包容的认知,而且有理性、广博、丰富、大气的驾驭;她的批评文字和她本人一样,老老实实,本本分分,不卑不亢,不急不躁,不偏不倚;通过一遍遍阅读,一次次品鉴,本着文学评论家的职业道德和良知,坚持按照文学规律来解读文本,从自身的读和析出发来评判身边的作家作品。这样的批评,既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也自信于内心的判断,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2、在场与理性 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意即治学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我以为王宁做到了。作协派批评家与其他批评家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迅速直接与作家作品正面交锋,受众为广大普通读者,这就决定了她的批评应是一种在场的赏析,是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富有艺术个性的。法国茨维坦·托多洛夫在《批评的批评》中说,“文学与批评无所谓优越,都在寻找真理”,和作家们一样,她同样在寻找真理的路上。因为多读多思,她始终对当代文学保持鲜活的感受,始终保持对创作的准确判断。以《撕开我们内心的隐痛》为例,文章从乔叶小说入手,进行分析,纵横对比中,既展开批评家与作家的对话,与作品中人物的对话,与作品背景的对话,又剖析作家思想资源的得与失、精神事象的匮乏丰瞻,从而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感受、理性思辨、人生体验与批评创新。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评论实际上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活计,不但要阅读大量作品,将它们系统地分门别类,而且要论说优缺,挖骨掏髓,从个别篇目去印证普遍规律;且不说其过程繁冗浩大,单是探究和研究本身,也是孤独单调的。比起某些批评家不认真读作品,甚至没读完作品就品头论足头头是道来,王宁的批评,是深度进入文本后又审视的再度创作。她思维清晰,承认多元,宽容对待复杂多样的创作现象,注意审美创造的多样性。 深刻、独到、精彩的篇章,我以为还是《论近年辽宁抗日题材人物传记的艺术创新》。这一颇具分量的长篇论文,全面论及了新时期以来辽宁抗日传记文学发展的历史及基本格局,其中涉及的作家、作品甚多,涉猎的范围很广;涵盖丰富,史料丰富,点面结合,理据详实。读完此文,使读者不仅可以全方位了解辽宁抗日题材文学概况,了解并记住了一些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而且借助作者的梳理和分析,对其发展水平和成就有一个总体认识。 理性地去写地域作家群论与写单篇作品评论不同,作品评论可以就作品论作品,地域作家群论涉及的东西更复杂。要求评论家不仅要论作品还要论作者,不仅要论文学地域生成的背景、人员、特征,还要剖析其性格、成长、变化以及心理。评论家要静下心来,长期跟踪,全方位了解,既要用审美的眼光阐释地域文学,更要肩负起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激浊扬清、引导创作方向的使命。王宁在夯实自己理论基础的同时,时刻关注着本土作家群,她是辛苦的,因为有层出不穷的作品需要阅读,有蜂拥而来的现象等待辨析,有各种各样的研讨参与;但又是快乐的,因为虔心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坐标,的确不容易;苦并快乐着,应该是她读与思的真实写照。 学者的广博,读者之敏锐使她深谙作家的甘苦,又深知创作之规律。她往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既从大观点大问题大趋势入手,又从小角度小细节小场景佐证;既跟踪纷繁庞杂、千差万别的以辽沈地区文学为主的作品,又对瞬息万变的文学现象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抉择。特别是在褒扬与针砭上,取舍得当,敢说敢评,力求让作者、读者都能接受,是努力向评论最高境界靠拢的。 3、温婉和善意 评论家写文章,既是给读者看的,也是给作者看的。有人说评论是匕首和鲜花、玫瑰和蔷薇的选择。王宁的评论文字,和人一样温婉;憨厚的外表下是敏感而平静、细腻而缜密、温婉而体贴的文心。这一点从目录分类上就可以看出:倾听小说、对话散文、触摸纪实、感悟诗歌。这样的表达背后,是批评家与作家心心相印,体贴入微,感同身受的一种态度。 温婉善意,有礼有度是王宁评论的特点。生活中的她,是那种从不作假、安静沉默、泯然众人的人,但在文章里,却又是理性的、大胆的、与众不同的,是立论扎实,论据丰满的。对于作家作品,好不好暂且不论,要谈就要谈出个人的看法,并不掺杂半点虚假和搪塞。文学硕士的功底使得她知晓一定的理论背景与批评方法,但她不大用,而是以一个批评家的悟性与慧眼,表达对文学、对人生、对社会的真知灼见。她希望回到文学发展规律本身,回到各种文体内部,回到作家的精神心理层面。在不违背评论基本原则之前提下,她从写开始,就不想为论而论,而是要将作家与作品推介于世。 善意批评是文艺评论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也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评论家通过阅读写作,把自己的感受形诸笔端,给读者以很好的精神享受,给作者真诚的指导;对作家作品提出正确的善意批评,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王宁评点的作家,大多是本土作家,很多还无很高的知名度,有的才进入文学的大门;评论的作品也往往只在辽宁地区有较大影响,有的还存在不少缺点;但她一律不偏不斜,公允对待,严肃对待,认真评论,给予善意的指导。她知识面广,思想丰富,把握作品到位,个性也突出,以自己的方式方法激励作家,不一味吹捧,也不一味批评,在善意中指出作品不足;且因为有知热知冷的情感投入,使评论回到评论正常位置,从而担负起评论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对才开始创作的作家与作品和正在成长前进中的作家作品,更需要这样的关注和指导。    “知人论世”强调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侧重对作家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在《散文泛化语境下王充闾散文的文体创造》《王充闾散文文体的美学呈现》《王充闾散文的语体特色》等一系列作品中,她用不间断的追踪方式,再三研读的方法,提出创新之举,开始评论对话,研讨作家论问题,进行作家个性化的研究;当批评家和作家相遇,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是什么,这样的研究无疑是对作家负责,对自己的批评负责;当批评家和作品相遇,评论家要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与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这样的评论需要远见卓识和饱读诗书为根底。 总之,文学评论,属于再度创作。不同之处是,评论家要站在更加高远的境界上来看待作家作品,通过对作家及其作品的把握分析,提炼出一种时代精神,一种在时代生活中产生政治、经济、哲学、社会、文化的精神来,这是一种考验。王宁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到位。她的评论,语感中性,文风温和,像极了面对面的谈心,却又直指利弊得失;以“温、准、狠”为基调,及时地捕捉了作家作品的精髓,如春风化雨,如杨柳拂面,温婉中有见解,有诘问,有反思,同时有委婉的批评和建议;像一个文坛回音壁,第一时间就给出了作协会员们重要作品的回声与共鸣;既可以说是时代变革在个人心灵上的投影和折射,也是对地域文学演变发展的另一种记录与诠释。 是夜,捧读再三,不禁肃然,遂想起一首诗来,“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如此说来,王宁的阅读,属于细细品慢慢尝的理性阅读,是深入作品又超越作品的鉴赏,是达到了“兴味长”境界的。其沉醉于文学的心灵,纯净自然,令人感叹;其执着于批评的境界,开拓创新,值得学习。 当心灵与文学相遇,她会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