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家在房子里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辽宁作家网 张正隆 参加讨论

    作者:王重旭
    出版社:白山出版  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从奥巴马、普京,到此刻窗外开车的坐车的步行的各色人等,忙碌一天少有不回家的。无论家是什么,宅分几等,生活必需,功用使然,都少不了一种叫做“房子”的物件。即便茹毛饮血的远古人类,也要寻个遮风避雨的洞穴什么的。     不久前为家乡本溪写本书,听闻棚户区“房下崽”的故事,就是在房前屋后搭建偏厦子。溪湖区矿建街一位袁姓老矿工,住的伪满时期的房子,两个儿子要结婚,周围挤挤插插的,实在无处下崽。与周边邻居和有关部门协商,把公共厕所扒倒,盖起小房,就成了洞房。     辽宁作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辽宁工人阶级作为“共和国长子”,曾经为国家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做出过历史性的重要贡献。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资源枯竭和体制转轨,长期生活在棚户区的工矿企业职工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之中。据调查统计,到2004年底,全省有200多万人居住在棚户区,其中120万人生活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连片棚户区,有40多万人居住在5万平方米以下的连片棚户区。这些棚户区主要集中在抚顺、本溪、阜新、铁岭等资源枯竭型城市,总面积达632万平方米,大部分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建成的临时简易房。房屋破旧,阴暗潮湿,部分墙体开裂,多数地基下沉,有的七八百户合用一个公共厕所。     红领巾时代,就听说美国的摩天大楼下是贫民窟。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也不无这类建筑,一个世界性难题。     始于1987年的辽宁棚改,主要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改造的棚户区都是地段较好、商业开发价值较高的地方,大片的偏远地段的棚户区少有人问津。这些棚户区的居民,70%为下岗失业人员,50%是城市低保人员,案件多发,秩序混乱。     2004年12月26日,上任不到半个月的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抚顺最偏远、贫困的莫地沟调研时,代表省委、省政府郑重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们搬出棚户区,住上新楼房! ”     截至去年,就是在这些少有开发商问津的棚户区,矗起4402万平方米楼房,211万人住进了新房。     这就是历时近8年的辽宁“一号民生工程”,一座实实在在矗立在辽沈大地上的煌煌丰碑。     就有了王重旭的这部全景式描写棚改的长篇报告文学《大庇天下》。     喜迁新居,一些人望着那座便,不晓得是个什么物件,不知道怎么拉屎撒尿了。这不是个冷笑话。先拆旧房,再建新房,水、电、气、暖配套,炉台、水池、座便俱全,搬进去就是个现成的家。这还不够,还要降低物业费,实行自助式管理,还要用预留部分商业房的经营收入,解决特困户的困难。而最重要的,当然还是保障宪法赋予他们劳动的权利,这样,那家庭资产一下子就增值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家里,才会有恒久的生机活力、欢声笑语。     有支叫《国家》的歌唱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任何国家、社会,只有棚户区的千万家幸福了,才有国家、社会的幸福,和谐,安定。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辽宁200多万曾经的棚户区人,不一定知道辽宁是下岗工人最多的省份,也是城市棚户区最多的省份,也就难以想象省委、省政府当家人承受的压力,甚至风险,新中国成立以来辽沈大地上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又是多么举步维艰。他们是从切身经历的巨大变迁和体贴入微的细节中,感受到这个“一号民生工程”(如今全国各地的棚户区改造都叫“一号民生工程”了)中的“一号”的分量和暖意的。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这话无论出没出口,也无论曾经有多少愁苦、失意、牢骚,那一刻的幸福都不带任何虚妄地写在每一个棚户区人的脸上。     《大庇天下》全方位记录了这场被称作21世纪“新土改”的棚改,昂扬着阳光灿烂、蓬勃向上的主旋律。     2012的春寒料峭中,以杂文著称的王重旭成了行者,在辽沈大地全部的14个地级市奔忙,去那些过去时和即将过去时的棚户区采访。无论科技手段怎样缩短时空距离,报告文学这个行当,都少不了脚到眼到耳到嘴到,没人可以代劳。报告文学作家笔下的世界,那些生动鲜活的人物、故事、情节、细节,字里行间的那种感觉,必须由作家亲自去触摸、感知、采集。正如一场足球赛,坐在荧光屏前,无论什么样的天才和超级球迷,也绝难获得置身于人浪中的那种激情、亢奋和快感。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家在房子里,家徒四壁也叫家,无房即无家,也无所谓什么家产。豪宅里也有悲剧,棚户区也有妻贤子孝、其乐融融,但别墅区与棚户区的幸福指数高低,则是不言而喻的。生活永远比文学精彩。曾经的棚户区的每一扇窗口里,几乎都是一个局外人难以想象的世界,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挥洒空间。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今日之社会,没有比棚户区的那些房子再大的民生问题了,也没有比那些房子的变迁更能展示社会的文明和发展、进步了。     《大庇天下》这个值得大书特书的题材,应该说主题、立意并不难透视、把摸,唯因人物众多,涉及地域之广,其采访量之大,其难度可想而知,尤其考验脚力,这就需要功夫、时间。有责任感的报告文学作家,没有不肯在采访上花功夫、下气力的。至于完成这样一部作品,采访工程需要多少时日,因人而异,难以定量。毫无疑义的是,任何报告文学作品的质量,绝对与采访的广度、深度成正比,而这种广度、深度是需要时间保障的。现代科技给了人神行太保的脚力,可面对一个个采访对象,要想触摸他们的内心世界,捕捉那些抓心抓肝的细节(细节有时就是大历史),却是个耐心细致、耗时耗力的活计。就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你可以闪婚,却不能闪生,进了洞房就能抱上孩子。     重旭是个快手,坐到电脑前,手抚键盘即文思泉涌。脚也勤快,无论采访中有多少苦辣酸甜,都不偷工减料,也不怕苦累。他说这是他写得最苦最累的一部作品。半年时间,采访写作,难得从容,难免影响情绪、心态。否则,以他的功力,自然会写得更好。 (张正隆:著名军旅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