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看王全安的《白鹿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辽宁作家网 李厘 参加讨论
之前对电影《白鹿原》没报什么希望,大凡名著改编的电影多比不过原著。似乎看也可,不看也可。听说《白鹿原》上映了,还是想去看看。
    影厅里没有几个人,调了几次座位,找到最佳位置。张丰毅、刘威的出演让影片成功了一半。有些零碎,田小娥情史成了重头戏,尤其是结尾收在1938年,嘎嘣一就下断了,好像还有一部下集等着。
       影片看得很兴奋。浓浓的陕中乡土风情,集合了道统、宗族、礼俗、农耕文化、乡土意识以及方言、地方戏等等元素,绘制成一幅近代渭河平原惊心动魄的乡村画卷。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乡党之间、人与土地的关系,在片中真实地再现出来。那些依附于土地,以子嗣、吃饭为生存要义,老实巴交一脸木讷的农民,唱起苍凉高亢的秦腔,唱得风卷云起,惊天动地,一扫在人之下的压抑、卑琐。几次出现的秦腔成为影片的亮点,煽情之处。平常时,他们如散沙一盘。当官逼民反,外族侵入,他们疯吼秦腔时的豪气立刻焕发出来,变得顶天立地、变得不可欺侮。
       原著实在太厚重。人物、故事交叉繁绪,天地人鬼、恩怨情仇,从根系枝干讲到枝叶树梢,被冠以白鹿原的秘史。秘史之称,盖源于它不是以阶级斗争的正统观念叙述白鹿原的故事。红白黑绿各等人物,被家族、被亲戚里道剪不断理更乱的关系,被依从于乡约、族规又常常失控的欲望,被飘摇纷扰的乱世弄得一不是一,二不是二。若以当时的立场、情感论而言,至少是情感模糊,立场不鲜明。何况书中大量封建迷信、诲淫诲盗内容,虽是一部去伪存真,还原历史的巨制,在90年代初期,只能假以秘史,做冠冕堂皇之相,以见天日。  
       用156分钟的电影讲述陈忠实以半生的积累、50万字的篇幅写下的跨度半个世纪的故事,在文化多元的今天,实为一件众口难调的事儿。白鹿两家的二代故事最好讲,清亡之后,风起云涌,知识青年或奔着光明去了,或奔着私利去了。但那是三四代导演的绝活,影院的主力消费群60后们不会买账。据说片子剪成5个小时,就下不去剪子了。而今156分钟的公映版,实在是有点不成个儿。最后,还是以票房收入、大众趣味和观众的承受力做底线。原著中怕是10号人物都排不上的田小娥成了2号人物。不知道白家大小姐、革命先烈百灵是给剪掉了,还是压根没戏份。
       王全安一定很无奈。王全安毕竟是王全安。陈忠实的《白鹿原》提供了太丰厚的原始素材,文戏武戏情感戏全能走通,王全安只消用六代导演的眼光和技术重新诠释,加上好演员、好摄影,好音乐,大投入,加上强大的制作团队,王全安的《白鹿原》就大功告成了。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赚足票房拿大奖的事。陈凯歌、张艺谋都看好《白鹿原》,阴差阳错,成在了王全安手上。
       张丰毅、刘威把白嘉轩、鹿三吃得忒透,表演的实在出色,应该是他们又一部经典之作了。不知道民国二三十年代的关中女人究竟是啥样,俊俏可人的张雨绮实在热辣,没有一点扭捏遮掩之态。乱世之下,生死线上,像白嘉轩这样腰杆笔直的乡绅君子一劲地委曲求全,变得灰头土脸;而鹿子霖、白孝文,更被那凌乱的世道搅闹得人鬼不分。旗帜鲜明、坦坦荡荡的鹿三、黑娃、鹿兆鹏,包括田小娥,或是毁灭,或是成为乱世英雄,贼党黑匪。故事有些零碎,似乎影片的刻意之处并不在情节的贯通。影片再现了一个分崩离析的时代,一个存活在陕中平原的群体,张扬了这个群体内在的精神——复杂多重的人性和命运凝聚成一股民族的力量。它也许混沌落后,粗野血性,却如火山爆发般充满能量。这是电影《白鹿原》让我感动所在。当然,这份感动是以下种种共同成就的:它如原著般苍茫浩荡的气势,温暖的夕阳般的色调(非想象中的苍凉之景),极简且充满张力的结构,精美得仿佛视觉的饕餮盛宴的画面(特别是开头结尾被风吹得飒飒作响,颗粒饱满黄澄澄的麦田,充满意象)。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并为今天的中国电影骄傲。
       希望能看到220分钟的未删节版,看到结束于1949年,像原著本身一样完整的电影《白鹿原》。希望王全安的《白鹿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