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部诗性但不完美的作品

http://www.newdu.com 2017-10-18 辽宁作家网 傅汝新 参加讨论

胡小胡是一个才子型作家,这一点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篇小说《阿玛蒂的故事》就显露出来了,90年代的长篇小说《蓝城》,尤其是《太阳雪》,这方面的特征就更为突出。除了建筑和文学,小胡对音乐、美术、围棋、饮食都很有研究,这对他的小说创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或者说也形成了他的小说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高雅、华贵、文学性和书卷气。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我觉得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有余,而文学本体方面的东西不足,导致回头盘点的时候,能够留下来的“经典”并不很多。
    长篇小说《寻找郁达夫》距《太阳雪》已经10年。怎么评价《寻找郁达夫》这部小说呢?我的看法是,小胡的小说艺术整体有所提高,但小说的价值与意义并没有超越《太阳雪》,《太阳雪》仍然是小胡长篇小说的代表作。
    我说小胡的小说艺术整体有所提高主要是指《寻找郁达夫》所表现出来的叙事的诗性与语言的散文化。小胡在这部小说里,不再把注意力放在故事与情节上,而是兴致盎然地对生活本真状态进行轻松自如的讲述与描摹,并且赋予它们以诗意。生活本身并不见得怎样志得意满,有时甚至是龃龉与困厄,但作家在回顾与反观时却是浪漫与诗性的。小说的诗性与诗性的小说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小说的内在本质,后者是小说的外在风格。我觉得,在当前的小说创作里,这两种小说似乎都不多见。近些年来,大家都“现实主义”起来,都世俗化起来,更有甚者欲望化起来,诗性或者浪漫似乎有些奢侈起来。林贤治评价说,沈从文的《边城》是才子加观光客的味道,这里就多少带有一点贬意了。《寻找郁达夫》是不是林贤治说的这种才子加观光客的味道?小胡毕竟是想表达“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奋斗,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寻找郁达夫》后记),即便是那些到美国寻生活的新一代知识分子,小胡也在讲述和描写他们的苦难与挣扎。但在我看来,林贤治说的这种因素肯定也是有的。如此,小说的诗性多多少少就打了些折扣。听几位读了《寻找郁达夫》的朋友说,读这部小说感到非常轻松。这种轻松就与小说的叙述语言有极大的关系,就是我前边说到的语言的散文化。散文的语言与小说的语言是不同的,即便同是讲述也是不同的。散文的语言更加感性一些,小说的语言则要逻辑得多,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表的,它们的质地不一样。我一直认为,作为优秀的作家,只能够写小说是远远不够的,衡量其艺术品位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他的散文写得怎么样。不能写散文,或散文写得不好,没味道,这样的作家离优秀就远了很多。因为散文里蕴含着诸如语言、诗性、情境、意境、思想等诸多文学性的东西。
    《寻找郁达夫》的故事结构很完整,小说采用复线方式叙述起来很舒服,作家自己都会觉得很有趣味;但我对此却并不满意。由于历史与现实并没有构成一种隐喻关系,便使得历史与现实的内在逻辑不充分,甚至可以说是脱节。这是这部小说致命的缺陷。近几年军旅长篇小说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交融时采取了隐喻的方法,使历史与现实处于一种内在的同构关系,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思想。小胡自己表白:“在20世纪的上半世纪,我关注的是郁达夫;在20世纪下半世纪,我关注的是琼斯太太。”(《寻找郁达夫》后记)但我认为,这两者都没有写出来。并不是说蜻蜓点水式的讲述就不能表达郁达夫,也不是说更多的讲述郁达夫的爱情就不能表达郁达夫;我想问的是小胡想表达郁达夫什么呢?或者说郁达夫的什么思想与精神能代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呢?我在小说里没读出来。琼斯太太就更没啥东西了,与郁达夫的那一点爱情关系太浅显,而“文革”的命运也不见多少独特性,她的那些苦难别人也同样经历过。总而言之,关键的问题还是出在作家自身,即小胡本身对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的命运的认识、理解与追问,还缺乏应有的深度与独特的角度。想表现中国20世纪知识分子的命运的想法非常好,但哲学与思想的匮乏阻碍了小胡的探索。昆德拉也是在探索知识分子的命运,但他发现或者说研究出了许多让我们深思的且颇具哲学意味的问题,比如存在的“轻”与“重”、嫉妒、晕眩、虚弱、媚俗,还有“玩笑”和“遗忘”等等。昆德拉并不忌讳别人说他的小说过于哲学化,但他不喜欢“哲学小说”这一说法,他把自己的小说称为“思索的小说”,他说,“我并不想证明什么,我仅仅研究问题”。我想,这就是我们与大师间的差异,或者区别。连远在美国的聂华苓都说:“现在的作家已经没有以前那一代作家的经验深度、思想深度和文化深度了,这是今天的作家跟前辈作家的重要区别。”(《南方周末》2008年7月24日)我之所以更看重《太阳雪》,是因为那里面有小胡更多的有质地的生命体验与思考,他几十年来都浸泡在国有大型企业里,真正地经历了它的荣辱与兴衰,他从生命体验里提炼出国有大型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与命运。这种体验与思考在建国以后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作家里面是不多见的。在这方面,《寻找郁达夫》就差了不止一层。以我对小胡的了解,这部小说的创作多少有一点“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感觉,甚至有硬写的味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