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小说品读 >

子弹飞翔化信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王天德 秦富梁 参加讨论

    
    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创作纪实
    一颗饱浸抗日英雄陈年旧血且锈迹斑斑的子弹,由开国中将刘飞所携,从江南水乡呼啸而来,在历史的天空划出炫目弹道后,已然蝶化为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军旅作家高建国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因生动再现抗战传奇,在社会各界和读者中引起广泛关注。
    文艺界专家认为:“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历史或许已淡出世事流变的激流,但高建国却以坚毅自信、专注辽阔的姿态与豪情,把一段看上去人人皆知却难以真知、细知的珍贵历史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同时巧妙地将《沙家浜》形成的历史脉络及创作背景娓娓道来,作品以具体真实又鲜活生动的斗争史实,为对那段历史缺乏认知或了解又疑信参半者强烈补钙。
    报刊评论说,这部作品“在历史的还原中反诘与叩问现实”,“犹如一部探寻历史踪迹的X光机”,是“一部有着巨大历史容量与思想内涵的作品”,可谓“战争历程和文化精神的双重书写”。
    健在的“江抗”老战士、新四军历史研究工作者和“江抗”后代也一致认可该书问世填补了一段空白,了却了他们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再现“江抗”历史的夙愿。
    一本书缘何成为洞察“江抗”前踪后迹的信史?笔者日前就这部作品成书前后的有关情况,对作家进行了专访。
    灵光入心
    作品2015年12月出版,但从酝酿到成书却历经30年。
    1985年百万大裁军后,高建国一走入驻豫第二十集团军,便立刻发现了这支部队与其他部队的迥然不同处。
    ——同为离退休干部,其他部队的多有在家喂鸡种菜抱孙子者,而这支部队的“老员外”们,则乐此不疲写书照相做报告;
    ——同样南征北战,这支部队的历史与更多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密切相关:《东进序曲》《黄桥决战》《柳堡的故事》《红日》《战上海》《霓虹灯下的哨兵》,现代戏《芦荡火种》《沙家浜》,就取材于该部36个伤病员阳澄湖的斗争经历。1944年参加新四军的军文工团团长陈荣兰,转业后策划了《芦荡火种》创作。
    历史隐秘角,以“江抗”为代表的新四军部队所具有的鲜明文化特质,令高建国不禁怦然心动。原来英勇善战的革命武装,不都是目不识丁的大老粗啊!能打仗、有文化,这或许是我军若干劲旅本质但却长期被忽略甚至遭曲解的一个重要特征!
    高建国披阅史料得知,这支部队是保留最完整的新四军主力。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民众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大量青年学生、市民参加新四军,有不少高中生,手拿钢枪,兜揣钢笔。
    后来,高建国到这支部队工作,深入了解部队历史和不断接触“江抗”前辈,萌生了再现这段历史的想法并着手搜集资料。
    2005年,上海新四军“沙家浜部队”历史研究会组织老同志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高建国应邀与会。“当时楼上楼下坐得满满的,多来了100多人,现场有57副拐杖、26辆轮椅!”
    大会主持人公布的这个数字,令高建国深受震撼。他向几位老阿姨询问陈荣兰的情况,得知她1975年就在上海街头遇交通事故不幸辞世,心里猛地一沉,痛惜和缅怀之情潮水般涌来。那次会上,高建国还见到了《血染着的姓名》作者崔左夫。1948年11月,刘飞在大运河畔的窑湾古镇挥师歼灭国民党第六十三军,淮海战役首战告捷,新华社战地记者崔左夫赶来采访,刘飞对他提出采写36个伤病员坚守阳澄湖芦苇荡斗争事迹的设想。9年后,崔左夫赴苏南写出的这篇特写,为陈荣兰意外所获,于是成为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创作的滥觞。
    2015年上海之行,对高建国日后从独特视角再现“江抗”东进和红色经典演化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越来越紧迫地认识到,作为一个曾与创造历史辉煌的老“江抗”有过交集、占有较多史料且能以正确的历史观秉笔直书的后来者,应当责无旁贷地肩负起重述、再现和回放历史的责任。
    2014年夏秋时节,高建国利用节假日和工作余暇起笔写作。一开始,他写了中篇报告文学《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成稿后感觉比较平,只把大家大致知道的故事又讲了一遍,就放下了。
    这一年的10月2日,高建国来到苏州革命博物馆,伫立在陈放取自刘飞胸中子弹的展柜前凝神结思。1939年9月21日,“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率部在江阴顾山与来袭的“忠义救国军”激战,这颗子弹从敌步机枪中射入他的肺部,于是这位长征红军又有了芦荡养伤的经历,子弹伴随了他45年的军旅生涯。烽火远去,厮杀渐歇,但高建国感到,那颗黑与红的经历参半、烙印着特殊历史而又令人憎爱交加的子弹,70多年来从未停止过飞翔,不仅引发了红色经典创作,而且打开了透视中国共产党人战略运筹和苏南东路地区抗日英雄谱的窗口。
    思想的灵光一旦照亮视野,创作激情便喷薄而出。2015年3月13日起,高建国另起炉灶、重新架构,以《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为题,开始还原“江抗”和红色经典成长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