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古人情怀那么高 七篇文章全搜尽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广州日报 刘黎平 参加讨论

        文/广州日报记者刘黎平
     
    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必有情怀,有情怀必有文艺,文字便是文艺的表现方式之一,所谓读其文知其人。中华民族当然是个很有情怀的民族,如果写成文学史、美学史,可能要穷尽一生去阅读去研究。然而,文字也是个讲究简约的技术活,会心的话,知心的文,或许寥寥几行,也就概括得尽善尽美,而且余味无尽,例如李白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简约之至,蕴含深厚。
    要问中国人的情怀雅致,或许有七篇短文,可以说得淋漓尽致,是哪七篇呢?
    高雅别致:
    我的情怀我知道 独一无二是必须
    这七篇文章,且不按时序来排列,而是从情怀的角度来排列。关于一个民族的审美,当然有大众的,主流的,大面积被接受的。例如,山欲其高,水欲其深,方能显得深邃高远,然而,唐朝的刘禹锡则不然,他的审美观和处世观,就那么特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的不是高和深,而是名和灵,自然条件的不足,可以由仙和龙的高超来补充。刘禹锡的这种情怀,为中国人的审美艺术开拓了新的领域,简陋的先天条件不能成为享受和快乐的障碍,反而,主体的超然和坚强,能给客体注入美好的元素。哪怕自然界的山水都能改造过来,山不高不要紧,我就是仙;水不深不要紧,我就是龙。个体能点化平凡的山水,使之成为传奇。而这种情怀,其思想源头则是孔子的“何陋之有”。以人格来改造自然,升华自然,这就是刘禹锡的情怀,又渐渐地演变为中国人的情怀,这就是《陋室铭》在审美领域的地位。
    追求独一无二的情怀,一直是中国文人艺术家的目标,总会不经意地从一些作品里跳跃出来。杭州西湖,是展现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一个场所。怎么看西湖,何时看西湖,各种姿态,各种表态,都一一陈列在诗文和画作当中。明末的张岱,偏偏以不合众的姿态游玩西湖,天下大雪,可谓万径人踪灭,千山鸟飞绝,“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他却驾着一叶扁舟来了,于众人不看时看,于众人不赏时赏;另辟蹊径,与众不同,我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我,我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西湖。其实,是通过张岱的神来之笔,发现并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西湖。缘何神来之笔?因为有神来之思。这种独一无二的情怀,用文中的话来概括就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其实也和《陋室铭》一样,用自己的审美情趣,改造和升华了自然景观,而且是在众人不留心之处。
    这种我就是我,不一样的山水,其实就是一种情怀,在苏轼身上也有。在承天寺的某个夜晚,月光如水,万物皆静,苏老师睡不着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真的是失眠吗?非也,而是不想辜负眼前月光,户外月色,于是叫起老友张天民,一起漫步月色。这也是于众人忽略处发现美,再重塑美,苏轼强调自己的审美是独一无二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个“闲”字,透露出苏轼高于世俗的审美需求。《记承天寺夜游》展现出一个在审美上与众不同的苏轼。
    在陋室中自足,点化平凡山水的刘禹锡;大雪满天时游西湖,强调痴狂的张岱;月夜不眠,邀友徘徊的苏轼。他们的情怀另辟蹊径,不趋于众,说明艺术是孤独的。然而,他们的情怀又被大众所接受,所传颂,这又说明,独特有个性的情怀才是大众的,民族的,曲高未必和寡,这也说明中华民族的情怀是独特而有趣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