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历史一个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在这个伤口汩汩流出的鲜血中,有很多不能忘怀的故事。战争敌我双方的较量、战事的跌宕起伏,以及爱情花朵的绽放,都给此类小说增添了奇妙的色彩。一些军旅题材小说都以历史为背景,选取某个战役或某些角度深入地挖掘整理,形成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给战争和历史做了一次生动的补充和说明。《特务》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相互联盟,又互存芥蒂的故事。在旧上海,书中主人公张森、张爱敏还是少男少女时,就已被中共地下党司马朔慧眼识珠。非常时期,共产党不重出身,广纳人才,积极吸收一批知识分子进入延安“中社部”的情报培训班学习。才情出众、端庄秀美、出身富贵的张爱敏误打误撞,成为其中一员。张爱敏在延安情报培训班还未毕业,就接到前去重庆的任务,代号“眼睛”。为了掩护自己的身份,与军统破译高手,也是她青梅竹马的恋人张森以兄妹相称。张森始终沉浸在恋人重逢的喜悦中,却不知心爱的“妹妹”真实身份。在故事的结尾,为了国家和人民,张爱敏以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最终放弃了刻骨铭心的爱情,怀揣着对爱人的深深眷恋,毅然决然与敌人步入婚姻的殿堂,将发生在战争中的爱情谍报故事演绎到了极致。 战争是残酷的,爱情的纠葛何尝不是心酸的。小说《特务》分为《蓄谋颂》《诱惑颂》《密电颂》三个部分,一共46个章节。对于发生在战争里的爱情,特别是谍报人员之间的爱情,张艳荣以环环相扣的叙述,表达着理性的思考。如果说张爱敏为了逃婚与张森来到大上海就读无线电学校是这部小说的引子,那么她在老师司马朔的刻意安排下去延安,成为中共谍报人员,以及回到重庆与已经成为中统特务的恋人张森的相见,则是作者大胆巧妙的安排。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很多都是无巧不成书。而这样相聚和分离的一步步推演,既让小说合情合理,又使小说包袱不断。 在《特务》中,我们看到了谍报工作和爱情背后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相见时难别亦难,一些故事情节带有残酷、凄美的意蕴,也给这部小说留下了悬念和看点。因为工作需要,张爱敏从延安来到重庆后,出入中统间谍机关与间谍机关人员交往,这过程中发生在张爱敏与张森、文义、彭刚,甚至中统特务刘卫之间的恋情,成为这部小说的另一条主线。从文义把张爱敏带到延安,在延安接受特训,张爱敏由雍容华贵的大小姐和青年学生,转而成为我党我军第一批谍报机关战士,再到重庆敌占区,为我军传递重要情报,反映出一个人的成长,也暗喻我党我军的成熟。 法国思想家福柯曾说:“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年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那些爱已成往事,张艳荣以历史为依据,很好地处理了那个历史时期信仰与爱情、理性和谍战之间的关系,才让我们感到除了枪炮隆隆的战事,还有一块没有硝烟的战场,隐蔽战线的战斗同样惨烈,同样有着流血牺牲,同样有真情的闪现。其中的情感交织令人身临其境,一对相亲相爱的青年男女不能执手偕老让人扼腕惋惜,这也为解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打开了多重阅读空间。 这部小说的写作有很大的难度,包括大量的文字叙述、故事的撷取和章节的设计等等。其一,宏大的历史背景、史实,需要准确的定位和把握;其二,涉及“特务”的专业术语和专门知识的使用要符合逻辑;其三,书中人物和事件的挖掘、梳理更要符合当时背景、特定环境。张艳荣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演绎着心中的故事,让人们觉得仿佛自己也在亲历,那些情境就像在眼前一样。不用说,张艳荣在创作之前一定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或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很多历史事件被她穿插其中,如上海东方图书馆被日本飞机轰炸,张艳荣通过张爱敏在此险些被炸死反映了出来,可见作者对战争史当中一些“细枝末节”有清晰的了解。在抗日战争中,恶贯满盈的日本籍间谍川岛芳子确有其人,她去上海被暗杀也确有其事。还有日军轰炸重庆,也都有史实存在。延安城南七里铺——这里有曾经培养了中共高级间谍的“延安情报训练班”,第一批36人,以及摩尔斯密码这样的专业术语……如果不深入研究那段历史,不深入研究中国的谍战史,恐怕难以写就这部长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