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名字取自于《诗经》中《郑风》的第10首。这意味着《山有扶苏》试图回返到中国古典诗性写作的源头——《诗经》。由此源头出发,小说《山有扶苏》生发出一径“活水”,流经小说的主题、小说中的少男少女形象、诗性结构及叙事基调,最终形成了这部内含现代意蕴的古典诗性美学风格的成长小说。 熟悉《诗经》的读者或许知晓:《诗经》中的《山有扶苏》主要描写了一对小儿女在幽会时女孩子怀着惊喜之心对恋人娇嗔的俏骂,表现了纯美的爱情主题。诗中的“扶苏”、“乔松”、“荷华”、“游龙”等意象,寄予了中国古典诗性文学中原初理想的少男少女形象。正如《诗经·山有扶苏》中所想象的那样:男孩子健硕、勇毅;女孩子高洁、娇俏。小说《山有扶苏》同样表现了小儿女之间的纯爱主题,同样复现了原初理想的少男少女形象,同样选取了旋律感很强的诗性结构,同样传递出欢快的基调。但是,小说《山有扶苏》并不是对《诗经·山有扶苏》的改写,而是借助于《诗经·山有扶苏》来复活上世纪80年代中国沂蒙山地少男少女的成长记忆。换言之,小说《山有扶苏》实践了“70后”儿童文学作家在新世纪背景下对西方“成长小说”叙事模式的本土化叙写。 为此,小说《山有扶苏》不仅源自《诗经》这一古典诗性文学流脉的源头,而且还承接了中国诗性文学流脉的美学精神。如:芦雪场小学的命名、少年金伞在寻找碗底做的砚台时对有与无的恍惚感、小说人物的宿命感和鼓手演奏的《葬花吟》都明显汲取了曹雪芹小说《红楼梦》的悲剧精魂;少女简简的凄美神情、放河灯的场景、女孩儿戴银“生的顽强”的个性都浸润了萧红小说的感伤主义气息;“山地”的意象,简简的性灵,乃至萤火虫的描写都复现了沈从文小说中的“边城”意象、翠翠的影像和沈从文的恒与变的文学观念;每一章以古典意象命名,高贵的美学主张都深受曹文轩文学理念的影响。甚至,小说的人名与地名还巧妙地化用了古典诗歌中的经典名句。如:卜满旗这位少年的名字,就化自李商隐《重过圣女祠》中的诗句:“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珠箔寨这个地名,是化自李商隐《春雨》中的诗句:“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小说《山有扶苏》既让读者感到古典诗性文学流脉,又实现了新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的古典美学风格的现代性转换。 《山有扶苏》主要讲述了本世纪初沂蒙山地少男少女们的成长故事。山地少男少女的纯美心灵与不可预知的命运之间的反差、对照,既构成了少男少女想象力和童真得以展现的一种方式,也构成了这部小说的主题。但是,无论二者之间的反差、对照如何设置,都有别于西方成长小说的主题类型。一般说来,西方成长小说的主题大多放置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体系中,倾向于选取寻找与叛逆的主题,在反差对照中讲述少年对既有文化秩序的颠覆,而中国本土成长小说特别是很多儿童文学作家则大多坚持现实主义或古典主义的文学观念,倾向于表现少年主人公的寻找与回归,注重于在反差对照中讲述少年对既有文化秩序的重建。《山有扶苏》亦将成长理解为被梦想召唤之后的重新诞生。所以,小说的结尾颇具隐喻性。少年主人公金伞在结尾处,原本是为了寻找山外的世界,但翻过一山又一山后,又回到了出发的原点。也正是在回返到原点的时刻,他完成了他少年成长的加冕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