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两位超拔的“死的赞美者”——鲁迅与索洛古勃比较研究之二(9)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化学刊》2013年3期 李春林 参加讨论

    (四)在关涉死亡题材时对于先觉者与民众的关系的表现有所不同
    索洛古勃张扬殉道者为民众而牺牲,并未表现民众对殉道者的麻木乃至围剿(这与本属于同一营垒的阿尔志跋绥夫不同);而鲁迅不独表现孤独者为民众牺牲,而且表现民众却是牺牲的看客。这是从先觉者与庸众的关系的角度,从救赎者与被救者关系的角度探求死亡的意义,不独更具悲剧精神,而且更具现实意义。索洛古勃那里显然更具神话色彩和浪漫精神。鲁迅与索洛古勃的死亡意识都与人的解放紧密相关。但实现途径迥然不同。一立足于此岸,一立足于彼岸。
    索洛古勃立足于将来,对此岸世界似乎已不抱任何希望,只是在宗教神话中去实现以先觉者个体的死亡来获取众人的新生,在对彼岸的幻想中实现终生宿愿。从而使之带有自慰自欺、“精神胜利”的质素。事实上,索洛古勃是将现实问题移到了神话世界——“创造的神话”,就其本质而言,是最后逃避了现实。切鲍塔列夫斯卡娅指出:“诗人在指出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不完善的同时,经常呼吁通过幻想和建立功勋的途径来改造野蛮的生活。”[57]他“是在非生活中寻找生活”[58],将理想寄托于彼岸世界,他认为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幻想来实现。
    而鲁迅却是执着于此岸与现实,主张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抗争,乃至“绝望的抗战”,以先觉者的现实牺牲,唤醒众人的觉醒,从而走向真正的现实解放之途。鲁迅始终直面现实,始终采取一种韧性战斗的立场,不肯在对于将来的“黄金世纪”的幻想中实现向死而生。尽管鲁迅深知,先觉者个体生命的短暂与众生解放的漫漫长途构成了一对似乎永远难解的矛盾,他却始终坚持西西弗的“偏向绝望抗争”的精神,从而将神话移到了现实。就这样,鲁迅的哲学意义上的死亡本体论付诸于现实生活意义上的实在论的实践,形而上与形而下最后实现了统一。而索洛古勃的死亡本体论,却是付诸于宗教神话的“实践”,所以其不能完成形而上与形而下、本体论与实在论的统一,只具有哲学品格,而缺乏真正的实践品格。
    鲁迅与索洛古勃的死亡观还有一个最大不同,那就是鲁迅对于死亡始终是持唯物主义的态度,他“是到底相信人死无鬼的。”[59]索洛古勃作品中的不时出现的人鬼对话的场景绝少在鲁迅作品中出现。
    虽说索洛古勃到宗教神话中去追寻浴火重生,以死求生,向生而死,但鲁迅始终执着于现实生活的以死亡创造新生,似乎有着不同的路径。但索洛古勃即使逃避了此岸的探索与追寻,却并没有完全放弃这种探索与追寻,只不过改变了场域。这同样是一种韧性的表现。竹内好说:“象鲁迅这样的强韧的生活者在日本也许是找不到的。在这一点上,他接近于19世纪的俄国文学家。”[60]此言甚是:鲁迅现实生活的西西弗精神同索洛古勃神话世界的西西弗精神其实高度一致。鲁迅盛赞索洛古勃为“死的赞美者”,引为同调,原因盖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