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理智与情感的碰撞结合(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刘米杨 参加讨论

    《上帝的宠儿》:  
    个体灵魂与强大未知的战场 
    彼得·谢弗在连续两部作品获得成功的情况下,继续完成了或许是他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剧本。1979年,《上帝的宠儿》在伦敦的国家剧院上演,后转战百老汇,1984年由谢弗本人将其改编成电影,成就了不朽的经典。
    《上帝的宠儿》中,18世纪的维也纳,宫廷乐师萨列里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感恩上帝赐予他作曲的天赋,为他赢得崇高的地位和名誉。可是莫扎特的到来颠覆了这一切,这位生活中疯癫放纵的浪荡儿以其绝伦的音乐天赋很快征服了这座城市。萨列里无法接受完美的音乐才能竟然寄居在堕落的灵魂中,他对莫扎特的嫉妒逐渐转为对上帝的憎恨。他以毁掉莫扎特来完成对上帝的质疑,或者是一种惩罚。他直接造成了莫扎特的衰落与早逝,但从折磨中解脱的同时,也否定了自己那所剩无几的才能。萨列里的音乐在后世少有人知,而莫扎特及其作品却永世流传。
    《上帝的宠儿》很好地展现了彼得·谢弗创作的一个主题:在个体灵魂与强大未知的隐秘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政治,可能是宗教,也可能是我们自身无力改变的历史)之间建立了一片战场。在这里,总有一对人物(皮萨罗和印加王、阿伦和戴萨特医生、萨列里和莫扎特)彼此争斗,他们接受道德的凝视和审问,而结局往往是无人生还。
    在彼得·谢弗的创作生涯中,最优秀的作品在表达上都是克制多于倾诉,有时诡异地带给读者一种“聆听”的状态,无论是戴萨特医生聆听着阿伦的故事,还是《上帝的宠儿》直接将观众引入音乐国度,聆听艺术家的心灵之声。这些巨作也成为谢弗本人性格最全面的流露,他在剧本中隐藏自己,其实却无处不在。
    2001年,彼得·谢弗被册封爵士头衔,此后又奉献了多部匠心独具的作品。他曾说过,自己活得长久,一部部剧本排成一列,常常唤起自己对当时模糊的记忆,并永远停留在那些旧日时光里。在追悼他的众多奠文中,现任英国国家剧院艺术总监鲁夫斯·诺里斯说,“彼得·谢弗的创作生涯硕果累累,他留下的作品是英国戏剧伟大的遗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