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利奥塔之后的法国当今美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争鸣》2014年4期 卡萝尔·塔龙-于贡 参加讨论

    对于利奥塔而言,所谓审美化是艺术对试图将其扼杀的西方合理性的有力回击,并不是说感性对抗所有意义的形式。利奥塔所排斥的是逻各斯的意义,换句话说是意指。他所认可和推崇的是另一种意义的形式,这种形式位于艺术、眼睛和感性那边。通过对这种感官之义的肯定,利奥塔涉足了现象学的意义领域,从1954年初到1970年代初为止,利奥塔在其前期作品中就认同现象学的方法。
    毋庸置疑,艺术的美学范式通过强调对感性现象性的关注,而不是关注物体世界的概念组织,自然会在现象学中找到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因为现象学是一种现象性的思想,也就是说使每种现象成为现象的东西——其出现、表现、提示和真理的思想——它在理解美学体验的现代方式中找到了哲学的基本直觉的应用。亨利·马勒迪奈在评论塞尚时明确建立了这种亲缘性:“塞尚所唯一认可的眼睛的逻辑,是一种‘现象-逻辑’(phé nomé nologie)(15)”,即胡塞尔所说的意思:“只有在看的时候,我才能明确所看的究竟是什么,对这种看的固有解释,我只能通过看才能进行解释”(16)。当利奥塔谈及画作对现代绘画究竟是什么时,并没有别的什么说法,只是说画作是“一个物品,其中表现出万物的孕育,先验活动的本身”(17)。对于利奥塔而言,正如梅洛-庞蒂之见,塞尚是现象学绘画的使者:因为其画作的空间不再是现实主义的再现空间,并且实现了“视野场域的弧度范围对焦点区域的解构”,画家“展现了正在让人观看自身的圣维克多山”,换言之,这是“我们在观看它之前就能看到的这般风景”,这样一来,“便让我们看到了‘看’究竟是什么”(18)。因此,艺术的审美体验是一种现象学还原的实践,它将针对事物或事件的任何评判悬置(é pokhê)起来,从而将世界看作一个纯粹的现象。这个“存在”的思想遍布于利奥塔的整个作品:“纽曼的一幅画作就是一个天使。它不宣告任何东西,它就是宣告本身。”利奥塔在《非人——时间漫谈》(19)中如是说。
    面对克洛岱尔所说的“用眼睛聆听”这一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程序,现象学用“观看不可见之物”的程序取而代之。利奥塔渐渐脱离了这一思潮,不再将这种不可见之物看作现象学的不可见之物,而是看作弗洛伊德的不可见之物,即冲动、无意识、欲望等。在感性意义的旁边,还存在另外一个意义,即力比多的意义。现象学跳出了“我”的局限,而实现了“大家”的广度;但即使它不再是第一人称的哲学,它仍然是主体的哲学。必须更进一步,更深一层:从“大家”过渡到“本我”。因此,梅洛-庞蒂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躯体就是事件发生的场所,并且扰乱了言语活动,而“一种巧合的语言,一种让事物自身说话的方式都是可能的”(20)。这对利奥塔来说完全是一种错觉:梅洛-庞蒂没有看到对抗语言的根本之所在,从而造成了误解,认为思想无所不能;他曾经以为能够“身在此处又可到达彼处”(21)。于是,现象学便如整个西方哲学那样被判定有罪,说它试图磨灭这种欲望,“将另一欲望当作同一欲望。”(22)
    精神分析的原理既是现象学批判的武器,就积极意义而言,也是近几年数经考察的艺术视角的原则,这些原理成就了利奥塔在艺术领域经久不衰的地位。因此,艺术被构想为欲望的萌生:“(它)处在相异性中,充当着可塑性和欲望,弯曲的广度,面对不变性和理性,区分的空间”(23)。它表现出一种不可表现性,向“现象学意义上的意识范围之外的某种东西”靠近。
    然而当不可见之物无法表现时,又怎样表现这个不可见之物呢?怎样表现不可表现之物呢?这里则需引入“形象”这一关键术语。形象——既是绘画中的感性形式,又是文学中的修辞形象——它是表现来自他处的冲动的地方,是话语中一种不可缩减的能量。由此出现了“形象与欲望之间的完全默契”(24)。《话语,形象》强调了创作和做梦之间的相似性。两者均服从于同样的操作,以解构关联的话语。于是塞尚的形象空间便成了无意识的造型对等物:经过初次工序和二次工序的加工,成为一个“摇摆不定的空间,让多个没影点共存,成为非场所性的空间”(25)。作品带有创作该作品的手段的所有痕迹:移位、颠倒、对立统一、漠视时间与现实;在这种意义上,作品是“展现初次工序的作坊”(26)。至于诗意的作品,则是“通过形象进行加工的文本”(27),这里就是说通过修辞形象,超越了词汇和句法的一般规则。当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创造出“mobled(蒙住脸的)”这个形容词时,那是用来形容王后(“蒙面的王后(The mobled Queen))”;纪德译作“遮面的王后(La reine encamouflé e(28)”),初次工序的操作便显露出来。“mobbled”一词来自于“mother”、“mob”(下等人)、和“motley”(混杂的)这几个词的缩合,利奥塔将其诠释为“原始无意识的空间碎片,来到话语空间留下其痕迹”。当亨利·皮切特(Henri Pichette)描写到心爱女人写下“我印刷你”“我撑开你”或“我音乐你”时,他使用了移位的字眼,这表明“深层中有一股力量,一种扰乱系统秩序的能量”(29)。诗意并不构造意义,而是解构意义,这样一来,诗意并不说出真实,而只是“从事寻找真实性的工作”(30)。
    这就是利奥塔的力比多美学。艺术作品是强度、布置、转移和力量的事物。在20世纪80年代,受康德对崇高问题研究的影响,利奥塔的艺术思想发生了变化。崇高的体验是一种经历痛苦的快乐体验(“快乐就是理性超越了任何再现;痛苦则是想象或感性不能达到概念的高度”)。对于色彩的体验也是如此:这不是视网膜的简单快乐,而是快乐和痛苦的并存,因为这是对深渊的回忆,或者正如利奥塔评价萨姆·弗朗西斯的画作所说的,“献给观看所能和不能之事的矛盾花束。”(31)因此艺术不再是对于不可表现之物的间接的、意外的、迂回的再现场所,而是那个事实表现的场所,即存在不可表现之物。崇高针对绝对的闪光,而绝对同时又显得是在回避:“绘画的‘主题’就是那个瞬间,那个刺眼的闪光,是一次显灵。”(32)后现代艺术被利奥塔阐释为这种负面表达的场所。为了说出《浩劫》中的不可言说之物,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则比普里莫·莱维的《如果这是一个人》或者是埃利·维瑟尔的《夜》更可取(33)。因此,从《话语,形象》到他最后的美学著作,利奥塔都支持这样一个观点:艺术证明了再现中存在的空洞,证明了这个原始无意义,这在起先叫做“形象”,然后叫做“差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