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中“可见”与“不可见”的主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欧美文学论丛》 涂卫群 参加讨论

    最终,凡特伊的作品的独创性证明的是“灵魂的无法消除的个别存在”、“灵魂构成成分的固定不变”,而肯定了灵魂的个别存在,在普鲁斯特那里则意味着肯定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因为,正是在肯定了灵魂的个别存在之后,普鲁斯特紧接着写道:“这支不同于其他人的,类似于他自己所有作品的歌曲,凡特伊是从哪里学来、听到的?由此看来每位艺术家像是一个陌生的、被他自己忘却的国度的公民,这个国度与另一位即将起程奔赴地球的大艺术家的国度不同。”每一位大艺术家来自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不同的世界,因此有无数不同的世界。然而这些不同的世界是否有任何共同之处?在此,音乐所归属的另一个世界有了更为具体的含义;它意味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的“失去的国度”、“内心的国度”。然而另一个世界并非纯粹为艺术家所创造。因为这里涉及的是回忆的问题;当然不是主动的回忆,而是不由自主的回忆:虽然无从记起,却在无意识间与之保持协调,其标志则是艺术家在与之保持协调时体验的非凡的快乐。
    凡特伊的音乐创作尤其显示为对属于他自己的另一个世界的不断接近,由于他心心念念不离那个世界,他的眼光所能看到的那个世界的景象日渐清晰。他的创作不只运用另一个世界的原则,甚至是对那个世界的重建,因为他在自己的音乐中表达的是“天堂的快乐”的主题。如果凡特伊创作并非为了延续在此世的生命,那么他是为了回返自己的故国?难道艺术创造有助于回返?
    音乐展现的世界,一再被主人公称为“天堂”,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欢乐,则“似乎是来自天堂的难以言喻的欢乐”。而主人公本人在倾听这来自天堂的音乐之后返回“现实”世界时则意识到,“我真的如同一个从天堂的陶醉中坠落的天使,落入最无意义的现实中。”仿佛是音乐使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的来源和归属。由此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眼前的世界:“这重返未经分析的世界(l’inanalysé)如此令人陶醉,以至于从这一天堂走出,与或多或少聪明的人们的接触,使我感到格外无聊。”叙述者设想,“正像某些生物是被自然所舍弃了的生命形式的最后见证,假如没有语言的发明、词语的形成、观念的分析,那么音乐也许会是灵魂交流可能的情形的惟一例证。它如同一种没有下文的可能性,人类踏上其它的道路,也即口说和书写的语言。” 在此,可以明确的是,灵魂接纳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信息,其中介则是音乐而非口说和书写的语言,也许因为语言的分析功能与另一世界的“未经分析”的混沌状态难相匹配。
    马塞尔与其他听众倾听相同的音乐,却看见不同的景色。在他看来,一个接一个的乐句构成了“轮舞,对于大部分听众而言不可见的神圣的轮舞,因为在他们面前只有一张模糊的面纱,透过面纱他们一无所见,却以赞赏的感叹随意附和这重他们认为烦人至死的持续的烦扰”。很明显,由于见的能力不同,所见的内容亦不同。最终,也许与见的能力的差别不无关系,倾听凡特伊音乐的结果,对于斯万和马塞尔不同。对马塞尔而言,凡特伊的音乐显示为一重召唤:“召唤走向超越尘世的欢乐(une joie supraterrestre)”,“奇特的召唤,从此我一直不停地听到,——如同一重许诺,存在着我在所有的快感和在爱情之中感到的虚无之外的东西,它无疑能够为艺术所实现。”它包含了“与凡俗生活(la vie terre à terre)所指派(assigne )给人的最为不同的预感,对彼世的喜悦(les allégresses de l’au-delà)的最为大胆的逼近”;并且“能够最准确地描述——与我其余的生活、与可见世界(le monde visible)形成鲜明对照——那些在我生活的不同时期失而复得的印象,这些印象如同用来构筑(la construction)一种真正的生活的基准点(les points de repère)、搭接石(les amorces):面对马丁维尔的钟楼、巴尔贝克附近的一排小树产生的印象。” 从而,凡特伊的音乐对于马塞尔构成了一重终极召唤,这一召唤照亮了所有其他在他生活中间歇出现的印象,使它们成为他日后进行建筑的基石。
    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的关系再次得到揭示。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的对比,实际上是俗世与超凡脱俗的世界的对比(如果说这一段落中代表俗世的是大提琴家、女主人的表演、客人们的谈话以及在倾听的某些瞬间马塞尔惦念的阿尔贝蒂娜,那么代表超凡脱俗的世界的则是弹奏竖琴的少女和她的姿态所令人想起的女预言家、音乐本身以及它所唤醒的天堂的喜悦等等);这一对比始终存在,并且它们在进行着某种争夺主人公的角逐。在整个倾听过程中,与斯万不同,马塞尔努力区分爱情与艺术带来的快感的差异。他做出了与斯万不同的选择:如果我们不能够简单地说他选择不可见的世界而放弃可见世界,选择艺术放弃爱情,选择天堂放弃人间,至少可以说他将前者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因为最终马塞尔没有为爱情舍弃不可见的现实;而是驱散爱的迷雾——“我努力排除对女友的思念以便只想着音乐家”,并最终走向和凡特伊一样的使不可见的现实成为可见的艺术创作之路。
    如果说不可见的现实与音乐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由于“对音乐的爱”能够“丰富对绘画的兴趣” ,绘画同样打上了另一个世界的烙印。小说中,音乐经常起着启迪人对其它艺术形式(特别是绘画和教堂建筑)深入理解的作用,仿佛音乐是“通灵”的并且能够唤醒人“通灵”的能力。另外,音乐与绘画经常处于一种互相映照的关系中。在“斯万的爱情”中,斯万在与奥黛特初交时,正在写一部关于十七世纪荷兰代尔夫特画家维米尔的论著。作为他与奥黛特“爱情的国歌”的小乐句的出现,则被比喻为与维米尔同时代的代尔夫特画家彼得•德•霍赫的室内画:“房门半开着,狭窄的门框使画面显得格外深邃,在远处柔美的光影中,这个小乐句以一种别样的色调出现了,带着舞蹈的节奏,田园的风味,时断时续,犹如一段小小的插曲,属于另一个世界(un autre monde)。” 在上述马塞尔倾听凡特伊的“七重奏”的段落中,小说家一再将音乐家的世界与画家埃尔斯蒂尔的世界相对照;同时,他的作曲行为被描述为绘制“巨幅音乐壁画”,如同米开朗琪罗绘制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小说家将演奏《七重奏》的音乐家中的竖琴女乐手与女预言家建立联系,有可能来自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的启示,那上面画了几位女预言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