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哈贝马斯的纸片(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读书》2007年第2期 曹卫东 参加讨论

    然而,费斯特在二○○六年的德国思想文化界掀起的最大波澜,或许既不是作为电影脚本的《帝国崩溃》一书,也不是对格拉斯的冷嘲热讽,而是一张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下落的发黄纸片。当然,主题还是一个:与纳粹帝国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和“格拉斯事件”一样,这次也是一本自传惹起的,那就是费斯特的自传。费斯特去世不久,他的自传《我没有》(Ich nicht)由Rowohlt出版社出版。在快要结束叙述的时候,作者别有用心地讲了一个小故事:第三帝国行将就木的时候,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人物正在担任希特勒青年组织的负责人。他不仅忠于帝国,而且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纳粹运动之中。一九四五年初,面对帝国节节败退的危局,他发出了一份署名通知,呼吁青年人和他一起行动起来,为保卫帝国、迎接最后的胜利而战斗。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的一位同伴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通知,重新归还给了这位重要人物。然而,出于恐慌和为了消灭证据,这位重要人物竟然不顾一切地吞下了发黄的纸片。在费斯特看来,这个重要人物这样做,其实是“一种清除弊端的方式”,是“对自身历史包袱的一种摆脱”。
    费斯特言语虽然尖锐,但始终没有点明这个重要人物究竟是谁。要不是布施(Juergen Busche)一语道破天机,人们恐怕永远都只能是猜测而已。布施先后在《法兰克福汇报》(一九七二——一九八七)、《汉堡晨报》和《南德意志报》任职,现为自由撰稿人。布施与费斯特不但是工作上的好搭档,也是学术思想上的同路人。费斯特的自传刚刚出版,布施便在德国著名政治文化刊物《西塞罗》(Cicero,二○○六年第十一期)上撰文《哈贝马斯有没有吞掉真相?》(Hat Habermas die Wahrheit ?),对故事做了进一步的发挥,明确宣布主人公不是别人,正是鼎鼎有名的哲学家哈贝马斯先生。他还说,那个保存通知到发黄并交还给哈贝马斯的人,就是哈贝马斯的同乡和挚友、德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魏勒(Hans-UlrWehler)先生。
    布施认为,哈贝马斯和魏勒不但在中学时就加入了纳粹青年组织,而且在战后上大学的时候,一个选择了罗塔克(Erich Rothacke)和贝克尔(Oskar Becker)作为导师完成自己的哲学博士论文,众所周知,罗塔克与第三帝国之间关系暧昧,而贝克尔则是海德格尔学生中唯一一个加入纳粹的;另一个跟随了席德尔(Theodor Schieder)学习历史,而席德尔为了在战后高校中找到位置,不惜大肆修改自己的简历。布施言下之意,哈贝马斯和魏勒二人从思想渊源上就“不干净”。发生“纸片事件”,可谓是情理之中。布施还对纸片上的内容做了大胆的猜想,认为这上面肯定不是什么国家机密,也不会是什么关乎法律的内容,很可能有一个问候,而且是一个标准的“德意志问候”:“Heil Hitler”(希特勒万岁),以及哈贝马斯的签名。否则,哈贝马斯不会那么不顾一切急于吞掉纸片。
    费斯特的自传出版后,哈贝马斯和魏勒或许已经看出是针对他们的,但费斯特既然没有明说,他们又何必附会呢,因此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但布施的文章发表后,他们再也坐不住了。于是,哈贝马斯致信《西塞罗》杂志的主编魏玛(Wolfram Weimar),对布施的文章提出严正抗议,并为自己做了详细的辩解:
    由于身体缺陷,我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失去了认同主流世界观的机会。我也没有像编辑所认为的那样,“对最后的胜利深信不疑”。我当时想做医生,所以也就加入了希特勒青年组织(这个组织其实是当时每一个人都必须加入的),成了军医助理,自己还主持了一个培训课程,召集那些自愿者来接受培训。汉斯-乌尔里希·魏勒也参加了这个培训课程。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有了进一步的交往,他提醒了我他也曾参加过我的培训课程。当时,他还把一直闲置的“证据”邮寄给了我:这是一个当时常见的“通知”而已,也就是一张印制的纸片。我当时发出这个通知,目的是想把参加培训的人组织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