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媒介文化生态的剧变与文艺美学的重构(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 何志钧 参加讨论

    数字技术创生了无原本、无原型的审美拟像,“超真实”的类像、仿真在传统的实物审美之外催生了非再现的拟像审美。这种“超真实”的审美拟像使传统的关于客观现实——再现/主观心灵——表现、真实/虚假的思维模式遭到冲击,由此,再现型的传统文艺美学范式势必遭到非再现的虚拟美学范式的冲击。如果说历史上美学范式曾发生过几度变换,产生过古代世界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伦理教化型美学、现代性文化的审美自律型美学,那么,数字媒介转型正在促成一种艺术—传媒化合型的新型美学范式。数字美学、网络美学、虚拟美学有可能成为21世纪文艺和审美中富有朝气的新范式。这客观上也要求当代美学研究突破传统的再现性美学、真实美学,更多关注数字美学、虚拟美学。历史上的模仿说和镜子说、再现说、复制说尽管有很大不同,但都显示出了对“真实美学”的信奉不移,相信存在着一个本真的、客观的外部现实,都重视客观再现,遵照相似性原则,力求使文艺化境与客观外物相一致。而历史上各种表现说、心灵说却更重视内在心灵世界的赋型和内心情感的传达,秉承的是心灵性、表征性原则。但它仍然相信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只不过相比于现实主义式的外在真实来说,它更推崇的是内在真实、主观真实、心灵真实。而超文本和拟像则彻底终结了这种传统的建基于真实/虚假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基础上的传统美学范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对于“超真实”的拟像来说,它无所谓真实,也无所谓虚假,它遵循的既不是相似性原则,也不是表征性原则,它不是某种真实世界的外化,它是一种无根的“虚拟真实”,作为电脑程序的外化物和运行结果,它追求的主要是技术高清,显示出的是一种新的特异的虚拟美学趣尚和科技理性诉求。如果说媒体技术的介入导致了当代文艺生产的技术本体化效应,那么当代文艺研究也理应正视文艺和审美的技术本体化现象。确如哈贝马斯、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所揭示的,现代以来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技术不再仅仅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辅助性的手段、设施、载体,而是日益成为一种自主性的“物自体”,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日益凌越于价值理性之上,成为了主导意识形态。同样,数字化技术越来越成为所有文艺门类的新的“DNA”,越来越成为具有相对自主性的文化本体。现代高科科技重新结构了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格局,也就势必重新结构文艺审美的格局,今天我们面对着科技——传媒——文艺审美的一体化格局。例如,在音乐领域,电声日益代替人声,电子琴等艺术—机器化合体层出不穷,人与计算机的化合体赛博格作者出现。随之,技术与文艺、商品与艺术、生活与审美之间截然对立、高下判然的界限日益模糊,商品日益审美化艺术化,各种新型的新媒介文艺、数码文艺显示出了文学发展的种种新的可能。BBS灌水、超文本接龙、博客个人秀、播客DIY等使文艺审美向“新生活方式”转变,文艺生产和文艺消费的界限趋于模糊,文艺实践和日常生活日趋合流。由此,与大机器生产时代产业分化、社会分化、文化分化相适应的审美自律、形式主义、文艺超然于世俗生活之外的传统文艺学、美学范式不再完全有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