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古风:“意象”范畴新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战线》 古风 参加讨论

    二、“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由于古人使用概念的随意性,在明清时期,“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就是混用着的,不加辨析,也难以区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这种状况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譬如有人认为,意象的内涵是情景交融;但也有人认为,意境的内涵是情景交融。那么,如果真是这样,“意象”与“意境”不就成为相同的范畴了吗?这种概念的混淆,势必要导致理论的混乱。因此,有必要进行辨析。
    第一,“意象”与“意境”的渊源不同。“意象”萌生于上古,形成于东汉初期,成熟于齐梁时期,《周易》是其理论的渊源;“意境”萌生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盛唐时期,《庄子》与佛教思想是其理论的渊源。因此,“意象”与“意境”两者各有渊源,各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史。
    第二,“意象”与“意境”的内涵不同。这两个范畴有一个相同点,即都具有“意”元素,而且又都是“意”字开头,揭示了中国文艺抒情写意的民族特色。其内涵差异主要体现在“象”与“境”两个字上。所谓“象”,即物象,指单个自然景物。旧题白居易撰《金针诗格》云:“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④所谓“境”,即众象,指由多个自然景物构成的艺术形象。皎然《诗议》说“境”是“义贯众象”⑤。王昌龄《诗格》说的“张泉石云峰之境”⑥,即指此“境”是由泉、石、云、峰四种意象构成的。清人蔡宗茂《拜石山房词抄序》说:“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⑦可见此两“境”都分别是由众多意象合构而成。所以,“意象”是指“意”与“象”的统一,即由主体之意(或情)与一个单纯的自然景象(或景物)合构而成;“意境”是指“意”与“境”的统一,即由主体之意(或情)与若干个自然景象(或景物)合构而成。因此,意象内涵单一,意境内涵丰富;意象内涵小,意境内涵大。
    第三,“意象”与“意境”的功能不同。这首先要从“意境”的概念及其标准说起。笔者认为:“所谓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意溢象外和人与自然审美统一的意象结构和美感形态。”⑧由此可见,“意境”的内涵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的层面:一是“情景交融的意象结构”,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景)与主体的思想感情(情)相融合而构成的意象结构。“情景交融”是本于唐宋明清人的共同看法。这是“意境”的第一层要义,从作者的创作出发,概括了中国抒情文艺的文本特征。二是“意溢象外的美感形态”,即“象外之意”的美感形态,它的获得需要接受者积极参与。接受者通过含蓄在意象结构中的情意的暗示和延展,才会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内涵。“意溢象外”是本于南朝宋以来人的共同看法。这是“意境”的第二层要义,从接受者积极参与的角度,概括了中国抒情文艺的审美特征。三是“人与自然审美统一”,即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这是“意境”的第三层要义,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概括了中国抒情文艺的最高境界⑨。
    那么,如何判断意境的有无和优劣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条标准:(1)有无情、景;(2)情景是否交融;(3)有无象外之意。此三条都具备者为优,具备前两条者为良,具备前一条者为劣。如果此三条都不具备,就没有意境可言了。其中,第一条标准是对于“意境”最基本的要求和条件,后两条标准都是建立在第一条标准之上的。如果达不到第一条标准,后两条也就不复存在了。就是说,第一条是基础,也最关键。如果有情而无景,或者有景而无情,就不存在“交融”的问题,也不会有“象外之意”了。所以,“情”、“景”两个元素非常关键,两者缺一,就没有“意境”了。
    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分析一切抒情文艺的意境了。譬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写了月夜景色,有景;抒发了相思之情,有情。这符合第一条标准。钟惺《唐诗归》说:“(此诗)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⑩这符合第二条标准。这首诗由眼前月写到古时月、由今人写到古人,既有象外之象,又有象外之意。这符合第三条标准。所以,这首诗是抒写意境的优秀之作,成为“孤篇盖全唐”的精品和经典。一般说来,意境大多表现在抒情作品中,但叙事作品也可以对其加以表现。如《西厢记》写张生、莺莺看月时各有各的心情。金圣叹评云:“字字写景,字字是人”;“写人却是景,写景却是人”。(11)可见其意境也是很美的。
    综上可见,“意象”与“意境”的功能不同。就是说,“意象”只是构成“意境”的一个基本元素,而“意境”的内涵和外延要比“意象”大许多,两者不是一个层级上的概念。现在有些学者只是将“意境”等同于“象外之意”,即只在第三个层面上求意境,而忽略了前两个层面。这是导致“意境”概念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四,“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如上所述,可见“意象”与“意境”是两个不同层级的概念和范畴。“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而“意境”则是抒情文艺的表现形态。一般说来,“意象”是指单个景物在人心中的映象和在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其中,“意”中有“象”(或“情”中有“景”),“象”中有“意”(或“景”中有“情”),由两者融合而成。譬如心中的桃花是一个意象,诗歌里的桃花或者绘画里的桃花,也是一个意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象只是一个情与一个景交融而成,如“桃花”意象。在这里“一个”是意象的本质规定。但是,“意境”却不同,它是由若干个意象构成,也就是由若干个情与若干个景交融而成。譬如“人面桃花相映红”,则是由“桃花”和“人面”两个意象构成的,也就是由两个情(诗人前后两次的情感不同,前者得意,后者失意)与两个景(人面、桃花;此人面不是彼人面,此桃花也不是彼桃花)交融而成。由此可见,“意象”与“意境”虽然都是“情景交融”,但实质上是有区别的:即前者是单数,后者是复数;而且,“情景交融”几乎是“意象”的全部内涵,但却只是构成“意境”内涵的一个层面,而不是全部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