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马克思主义批评视域中的文学事件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张进 参加讨论

    一、事件论作为一种理论方法
    “事件”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理论术语,不同思想谱系的理论家对之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形成不止一种“事件论”。然而,其理论要旨仍然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阈中得到揭示。
    首先,事件论是在批判近代以来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非实体的关联本体论立场,这个过程延续了马克思的思想洞见。在旧唯物主义的实体世界观中,世界由诸多直观可见的实体构成,感性的直观为抽象思维的基础。马克思批判其“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考虑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维度,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P449-501),实践将人与事物关联起来,这种关联乃是基础性的。只有“通过实践,思维与存在、意识与感觉或者物理物质、精神与自发性被重新统一起来”[10](P38)。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构成了“事件”理论的基本立场,“事件”与“实践”一体两面。巴赫金强调,“存在即事件”,事件作为“现实存在”的“唯一性”和“统一性”整体,是将各种知识活动关联起来的根本所在。人的行为唯有作为一个整体,才是真正实际存在的,才能参与“这一唯一的存在即事件”[11](P3)。因此,他反对静态的、非历史的对世界的思想理论考察,强调认识活动“每次都必须体现为某个现实的、真正的思考着的人,以便他连同他的内在生活的整个世界(这是他认识的对象),能够与实际的历史和事件的存在(他只是这个存在中的一个因素)联系到一起”[12](P9)。巴迪欧认为,“事件”的发生乃是存在得以在世呈现的良机,事件在本质上并不是作为“是什么”而现成地存在,事件总是作为“正在发生”而活生生地到来,它是正在生成中的那个“到来”本身。正因为这样,事件就成了存在的条件,事件使一切存在成为可能。[13]事件是正在生成并随时变动的张力关系,每一个“独特的真理都根源于一次事件”[14](P7)。怀特海认为,事件就是“通过扩延关系联系起来的事物”,事件“展示其互相关系中的某种结构和它们自己的某些特征”[15](P138),不存在静止的、稳定的事物,只有动态的、连通性的、时间—空间扩延关系中的“事件”;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具体事实就是“事件”,牛顿机械物理学的立场是不成立的,机械唯物论的立场应该被纠正,而代之以一种“关系”实在立场。广松涉则试图确立一种新的关系主义的“事的世界观”,认为所谓“事”并非指现象或事象,而是存在本身在“物象化后所现生的时空间的事情(event)”,关系性的事情才是基始性的存在机制。[16](P15)这种关系主义存在论将“实体”放置到一个连通性(connectivity)基始之上,而所有的“物”,事实上是与其他物共生共在、关联互渗的“事”或“事件”。
    其次,事件论是在批判近代以来将历史过程与历史认识二分对立的史学观念基础上形成的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过程性的观念。福柯将“事件化”(eventualization)视为一种“反结构主义”的历史研究路径,在他看来,结构主义“不但要从文化人类学中,而且要从其他一系列科学乃至历史学中排除事件概念,并为此做了最系统的努力”,他反对将历史视为具有自身理性规律的进程,其历史研究的核心思路在于抓住历史转型期和断裂处,澄清其中的复杂机制,将其充分事件化,“对事件所属的网络和层次加以区分,同时要重构将诸事件联系在一起并促使它们相生相成的纽带”[17](P432),以一种考古学或谱系学的方法,对事件的复杂历史性和多维关联性,对事件的影响和效果、事件的生成和断裂所构成的历史进程进行考察,建立一种历史的事件过程论。德里达将其思想的核心概念“解构”视为一种“‘事件到来’的思考方式”,强调“从一开始,解构就不仅仅要求关注历史,而且从历史出发一部分一部分地对待一个事物。这样的解构,就是历史……解构全然不是非历史的,而是别样地思考历史。解构是一种认为历史不可能没有事件的方式”。他认为,“事件”的经验是一种“可能”的经验,它与“偶然”、“事故”等范畴亲近,“事件不应该是可预见的,而是不能计划的,没有方向的”,是“无理由的”。[18](P69)
    再次,事件论是在弥合美学与史学、文学与社会、文本与实践二分对立的文艺美学观念演替中形成的,强调文艺活动的历史性、物质性和“具身性”的观念方法。在海德格尔那里,“事件”意味着“缘构发生”,真理、艺术作品都可以是一个个事件。“艺术作品的存在不在于去成为一次体验,而在于通过自己特有的‘此在’使自己成为一个事件,一次冲撞,即一次根本改变习以为常和平淡麻木的冲撞”,因此,作品“不仅仅是某一真理的敞明,它本身也就是一个事件。”[19](P107)事件(event)是发生之中、时间之中的事实(fact)。从视艺术作品为“事实”走向视其为“事件”,也就将作品放置在时间和发生之中。[20](P145)这种事件观念广泛渗透在文艺美学领域。伊格尔顿指出:“总体说来,有可能区分出两种不同的看待文学作品的方式:视作品为实体(object)和视作品为事件(event)。前者的典型个案就是美国新批评,对它来说,文学文本是一个有待切割的符号封闭系统。”[21](P188-189)而“事件”则与“行为”(act)、“策略”(strategy)、“表演”(performance)含义相近,彰显的是动态性、开放性和历史性。在他看来,“文学作品自身不是被视为外在历史的反映,而是一种策略性劳作——一种将作品置入现实的方式,为了接近现实,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为现实所包含——由此阻止任何头脑简单的内在与外在的二分法”[22](P170)。文学作品悬挂于事实与行为、结构与实践、物质与语义之间,它们是“自我决定”的,但这种自我决定活动与它们对其环境的“行动”方式是无法分开的。因此,“文学事件”并不是一个可以脱离语境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它通过行为和表演而与历史和语境相互构成、共生共荣。
    总之,“事件论”是一种渗透在人文学科各分支的理论学说,过程性、生成性、连通性、历史性、物质性、具身性等一系列观念方法聚合在它的周边,从而为审视文学作品/文本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参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