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将“症候解读”引入文学批评——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姚文放 参加讨论

    五、文学哲学:文学生产的后现代转折
    马舍雷提出“文学哲学”的概念,对于文学与哲学之关系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走向和逻辑进程进行了梳理,从而揭晓了“症候解读”的生产性功能的后现代性质。
    “文学哲学”的概念,是马舍雷在1990年出版的《文学在思考什么?》一书中提出的,距他此前“文学生产”理论的提出已有近四分之一世纪,其中的主要观点仍不乏一致性,但已理所当然地发生了与时俱进的演变和跃迁,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历史眼光得到进一步的加强。马舍雷认为,从古到今,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经历了从“未分化”到“分化”再到“去分化”的三段论。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在古代处于“未分化”状态,文学与哲学的对抗被消泯在一个古老的圈子里。它们就像被绑在同一台纺车上,永在相互推动,这个推动那个,那个又推动这个。例如在柏拉图那里,秘索思(muthos)和逻各斯(logos)不可分割,前者代表艺术,后者代表理性,它们被认为是共出于一源。
    文学与哲学浑然天成的状况一直持续到两者正式分化,即“文学”脱离传统的含混用义,作为“想象的作品”在现代意义上被使用之时,其标志就是1800年斯达尔夫人的著作《从文学与社会机构的关系论文学》的问世。康德则在哲学、美学上将这种分化合理化,其批判哲学打破了真与美之间浑然天成的状态,在两者之间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康德认为,如果将思辨的话语交给情趣去判断,那就降低了理性的含量。黑格尔描述了绝对精神从艺术到宗教到哲学的逻辑运动,指出艺术终将让位于宗教和哲学,这就导致了他将艺术的黄金时代放在过去、断定艺术在现代必将衰亡的思想。这种将审美与理性割裂开来的思想后来发展为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将直觉与情感奉为艺术的绝对主导,从而否认对形式与内容进行区分的必要,导致了一种偏执的唯美主义。总之,这一分化的时代将文学和哲学确认为两个对立的现代范例,它们分道扬镳、各自为政。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如今人们又到了质疑分化的时代是否已经过时的节点。在今天的作品中认定什么是哲学的、什么是文学的,又成为新的问题,它既不同于古代的未分化状态,又不同于现代的分化状态,它恰恰是去分化的,所谓“去分化”,就是对于此前的分化状态的祛除、否定、解构。正是在这里,马舍雷提出了“文学哲学”的概念:
    那么,“梳理”文本中什么是哲学的,什么是文学的,这就需要明晰文本的表达和结构,解开哲学与文学之线相互缠绕的复杂线团。这些网线互相交织,互相缠绕,欲理还乱,互相混合,织成一体,形成一个分化的网络。在网络内部,网线聚集在一起,却不混杂,勾画出具有特殊、难懂、混合含义的轮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方能谈论“文学哲学”。[20](P6)
    可见,“文学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文学与哲学的复杂交融,它既不同于最初的浑然天成,又不同于后来的截然二分,它是经历了离合聚散以后达成的新的融合。而这种新的融合又是有其特定要求的:一是它首先必须是文学的,以文学经验为基础的;二是它必须是真正的交融,而不是名义上的,是融合而不是捏合;三是不能将文本意义的探寻仅仅归于思辨的目的;四是它肯定文本有多重构成,同时肯定对于文本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研究方法。
    以上马舍雷通过文学与哲学的关系演变的三段论的勾勒,将当今时代定位于“去分化”和“文学哲学”的时代,显示了后现代转折的清晰迹象,尽管他并未给自己贴上“后现代”的标签。值得注意的是,马舍雷是将他倡导的“文学生产”纳入了后现代转向的进程之中。他在《文学在思考什么?》一书的结论“赞文学哲学”中明白宣称:“我们这里提出的文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说的不是定位问题,而是生产问题。”[21](P297)马舍雷非常重视“文学哲学”的练习性、操作性和生产性,该书有一个副标题“文学哲学的练习”,就点明了这一点。在他看来,无论文学还是哲学,首先要考虑的是操作层面:“正是在文学工作本身中,我们可以探寻到这种思想生产的痕迹,找到这种首先引起哲学兴趣的思想生产,因为哲学自身也可以被视为一项工作、一种操作、一种生产。”[22](P298)
    这里马舍雷所说的“生产”仍是从文学作品的无意识层面着眼,这正与他此前的“症候解读”之说一脉相承。他认为“文学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一个潜在的、匿名的集合体,它先于诗学和叙事形式而存在,并且影响着诗学和叙事形式的实现。因此文学作品产生思想就像肝脏制造胆汁一样,它是一种体液分泌、渗透和流淌:“缓慢积累的思辨精华渐渐堆积并集中到意义无法企及的保留地,使这种思辨精华长期以来不被人们所发觉;然后有一天,它带着过量的意愿和满溢的思想突然流溢出来,使它的表现显得有些过分,甚至有些出格。这种紧抓和放松的交替使用将文学哲学始终放在过分的位置上,或与其表达相比处于缺失的位置上。”[23](P300)因此文学表达从不中规中矩,它不是有分寸有条理的叙事抒情,也不是在严格控制下的思想涌现,作者表达的东西比起他们知道的东西不是更多就是更少,这种过犹不及的状态泄露了无意识在背后的推手作用,从而在文学作品中总是留下许多空白和缺失,而思辨就建立在这种空缺之上。马舍雷将文学与哲学比作一个话语的反面与正面,它们往往以相互交替的方式展示彼此间的消长起落:“在此中显示为饱满而又连续的形式,到彼中却表现为缺失和省略的形式。”[24](P303)因此,人们往往会在文学哲学中看到这样的情况:哲学思辨的理性化努力,恰恰被文学以特有的叙事方式表达为一种空白的、破碎的、无规则的形式。这就使得文学哲学成为马舍雷所说“破碎的镜子”,正是在这面镜子中,世界以更为真实的面貌得到展示,如果不借助这面镜子来观察世界,世界就不会变得如此真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