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当前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武陵学刊》 陈定家 参加讨论

    四、网络文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问题
    网络文学研究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话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出与日俱增的势头。2014年,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100丛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隆重推出。这套丛书的出版,无疑是近期网络文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大事件之一。该丛书由七部著作/编著组成,分别是欧阳友权的《网络文学评论100》、曾繁亭的《网络小说名篇100》、欧阳文风的《网络文学大事件100》、禹建湘的《网络文学关键词100》、聂茂的《名作家博客100》、聂庆璞的《网络写手100》和纪海龙的《文学网站100》。有评论说,这套书是研究网络文学的入门之功和基元之论,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些网络文学前沿和基础问题的梳理与评辨,实现“广撷资源,夯实基础,明辨学理”的学术构想。丛书主编欧阳教授是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的开路先锋和领军人物,他的一系列著作为网络文学的本体探求、学科建设、学理建构、诗学追问等开辟了道路,辨明了方向。丛书的作者都是网络文学研究基地的学术骨干,如聂庆璞、曾繁亭、欧阳文风等都是网络文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声名赫赫的实力派学者,他们的加盟,无疑为丛书的学术质量提供了保障。丛书的总体设计别具匠心,特色鲜明,具体表现为:该套丛书不是纯学术著作,而是贴近网络文学现实的普及性、知识性读物;所设的七个论题切入网络现场,均是网络文学热点问题,备受文学界关注;七个选题填补了网络文学研究的空白,必将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
    2014年底由上海学林出版社推出的黄鸣奋的四卷本《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研究》[18],其篇幅与2011年出版的六卷本《西方数码艺术理论史》一样,也是300余万字的宏编巨制。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2013年同名课题的最终成果,分为基础、范畴、例析、扩展四篇。它勾勒了数码艺术由交叉学科、关联学科和分支学科构成的学术框架,并对其中的18种潜学科做了剖析。有关网络文学的研究对应于关联学科中的数码诗学。之所以这样处理,大背景是2011年艺术学在我国学位授予体系中已经从隶属于文学的一级学科上升为与文学等并列的第13个门类。这一新著有助于读者从学科的角度把握网络文学研究和同时代的各种新媒体艺术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一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基础研究》。数码艺术潜学科群的基础:一是原点研究。数码艺术具有艺术工具的可编程性、艺术文本的非物质性、艺术语言的互联性、艺术意识的可计算性、艺术规制的数码中介性、艺术身体的共生性等特征,和原先占主导地位的“美的艺术”有明显区别。对此,可从原点考察(包括艺术原点、艺术学原点、数码原点、数码艺术原点、数码艺术学科原点、数码艺术潜学科群原点)加以说明。二是艺术范式,包括艺术工具论、艺术材料论、艺术语言论、艺术意识论、艺术规制论、艺术身体论等。三是数码属性,包括可编程性、非物质性、互联性、可计算性、数码中介性、共生性等。第二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范畴研究》。以概念聚类为基础,提出整体上的分类框架,进而选择如下重点加以阐述:其一,形态层范畴,包括嵌入艺术、碎片艺术、微艺术、DV艺术、屏幕艺术、数码雕塑艺术等;其二,人文层范畴,包括数码智慧、数码阅读、新媒体动漫品牌、网/缘文化、冗余社会、生物化身等;其三,科技层范畴,包括情感计算、审美计算、媒体计算、人文计算、娱乐计算、生物计算等。第三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构成研究》。以国内外已知相关成果为根据,参照我国现行学科门类分类体系,从学术渊源、学科命名、研究对象、研究取向、论著成果和社会价值等角度进行分析。本书将数码艺术潜学科群设想成围绕作为基础理论的数码艺术学(笔者已出版同名专著)形成的三个同心圆,对应于以下三类新兴交叉学科:第一,数码艺术交叉学科,由艺术学和其他门类在数码化背景下相互渗透形成,有数码艺术哲学、数码艺术史学、数码艺术法学、数码艺术教育学、数码艺术管理学、数码艺术医学等。第二,数码艺术关联学科,主要是指和数码艺术学地位相当、关系密切的具体学科,有数码美学、数码考古学、数码新闻学、数码产业学、数码诗学、数码修辞学等。第三,数码艺术分支学科和数码艺术内部的样式划分相适应,有数码设计学、数码美术学、数码音乐学、数码表演学、数码影视学、数码生命学等。第四册《数码艺术潜学科群拓展研究》。一是观念追踪,主要和我国古典艺术理论接轨,以术家编程观、道家文本观、儒家媒体观、墨家文化观、佛家现实观、杂家进化观等示例。二是命题举隅,主要和当前数码艺术实践接轨,围绕数码编程、数码文本、数码媒体、数码文化、数码现实、数码进化等。三是嬗变研究,主要和当前我国占主导地位的艺术理论接轨,涉及工具嬗变中的危机与际遇、产品嬗变中的偏锋与正锋、语言嬗变中的复古与创新、意识嬗变中的天机与随机性、规制嬗变中的终结与新生、身体嬗变中的具身与离身等。
    拙著《文之舞:网络文学与互文性研究》[19]是笔者关注网络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笔者认为“文之舞”三个字较好地体现了读屏时代写作与阅读的特点,面对电脑荧幕上下翻飞的文本,这个超言绝象的“舞”字,使超文本和互文性的基本特征和网络文学的独特性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呈现。我们知道,从读书到读屏的转化,是网络时代文学阅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学作品从白纸黑字的信息化石,变成了绘声绘色的表意精灵,文本的这种格拉忒亚式的觉醒,以此“通巫入冥”之“舞”为喻也未必真能曲尽其妙,但“舞”这一概念本身却包孕着极为丰富的内涵:“舞”不仅是既原始又现代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时也是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形式最直观、内涵最丰富的表意方式,尤其是以网络为背景的“文之舞”,既能不断开拓现代技术隐含的审美场域,又能充分激发人类与生俱来的视听潜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之舞”是一个跨越超文本技术与互文性理论的综合性概念,既不缺乏互文性所负载的厚重人文底蕴,又拥有超文本所隐含的高新技术理性,还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麦克卢汉式的新媒介概念。
    由欧阳友权主编的《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20],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网络文学文献数据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据介绍,这部《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正是承接2008年“十年盘点”之后的一次网络文学大清理。全书分别从文学网站、网络写手、网络文学作品、网络文学阅读、网络文学语言、网络文学理论批评、网络文学影响力、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互动交流、网络文学产业经营、博客微博和微信文学、网络视频和微电影、网络作品影视改编、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网络女性文学、网络儿童文学和外国网络文学概览等16个专题,描述我国网络文学从2009~2013年这五年发展面貌,真实而全面地记录了我国网络文学的五年发展历程,以图为诞生时间不长便蔚为大观的网络文学保留这一时期较为完整的珍贵史料,为其立此存照。
    此外,近期网络文学理论与批评对网络文学的审美追求、主体性缺失、体制谱系、理论创新等众多问题,也都展开了相当深入的探索与讨论,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研究成果。如单小曦《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一文认为,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及其理论建设需要澄清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网络文学的严格学理定位应是“网络生成文学”。网络生成文学即计算机网络启动传播性生成、创作性生成和存在性生成等全面审美生成活动的产物。网络生成造就出的数字虚拟创作模式、复合符号性赛博文本、“融入”性审美体验,构成了网络文学的审美特质亦即美学追求[21]。在讨论网络写作主体性问题的文章中,汪代明指出,商业时代网络写作的主体性因为读者和网站的合谋而缺失,网络文学作家变成了写手。网络写作主体性缺失话语的背后,隐藏着众多传统文学理论误区,需要网络文学批评者深刻反思、与时俱进,才能不负时代重托,建构起有别于传统文学批评的网络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实现其历史使命[22]。
    一篇题为《网络文学体制谱系学反思》的文章指出,网络文学对中国文论发展最为深刻的影响,在于让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学体制谱系出现技术改写或悄然置换。突出表现为:从主体身份看,网络文学生产用普罗“草根”僭越了知识精英的文学话语权,创作范式上用自由写作颠覆既有的文学秩序,文学格局上以恒河沙数般作品存量遮蔽文学经典,价值认同上用传媒市场的商业导向对抗文学高度,而在观念传承上,则以“技术至要”搁置了传统文学的逻辑原点。由此引发的传统文论规制与传媒技术宰制的博弈,从体制谱系的学理本体上,把文艺理论转向与转型的时代命题推到了当今文论建设前沿[23]。网络文学的快速崛起改变了文坛格局,其自身存在的矛盾也日渐凸显,正面临“数量与质量”“技术与艺术”“市场与审美”“解构与建构”等一系列悖论性选择。要化解发展中的矛盾,调适这些选择性悖论,一要有网络文学创作和经营主体的观念自觉,二要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三要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真正构建起网络时代的文学观。在积极引导网络文学正确选择与矫治的同时,我们应该允许其有一个自我调适的过程[24]。在《从电子文学、网络文学到数码诗学:理论创新的呼唤》一文中,作者黄鸣奋认为,数码诗学涵盖了西方电子文学理论和我国网络文学理论等分支,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其基本使命是总结数码文学经验,提炼数码文学精神,进而从新的角度思索文学的本性、探询艺术的价值。当前,它面临着计算主义崛起、Web升级和文化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我们可以借鉴作为世界观的计算主义,对艺术本原、艺术分类等问题进行新的阐述;随着数码媒体的发展而更新网络文学的研究视野,将Web 3.0所体现的各种新趋势列入议事日程;关注后产业社会艺术生产呈现出大批量个性化生产等特点,开拓数码诗学的创新思路[25]。
    网络文学的市场化运作、影视改编、商业化出版等问题,近期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关注。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学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中国网络文学步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网络文学的产业化进程刺激了文学活动的开展。以《失恋33天》和《等风来》两部网络文学改编剧为例,媒介融合为网络文学改编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但网络文学改编剧的良性发展更需要创作者平衡商业性与文学性之间的矛盾,加大对剧本的关注[26]。也有学者对网络文学提出了要“GDP”更要文学价值的要求[27]。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时代的典型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目前,“高收入”“数量多”“速度快”“篇幅长”等等这些似乎带有极大正能量的词汇,已与网络文学紧紧相挂钩,甚至还成了其代名词。然而,网络文学“热”的盛世繁荣背后却暗藏着重重“杀机”,网络文学创作者的整体水平低下,网络文学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等问题也很突出。还网络文学一片晴天,为社会释放更多的正能量,还需网络文学加强自身管理,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管。
    有研究者指出,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学也蓬勃兴起。由此,网络文学出版这一新的出版形式逐渐进入读者的视野,其自由、平等、个性的可贵特征备受作者和读者的青睐,因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然而,由于版权保护的困难及其滥用自由、膨胀个性、创作失范等缺陷,也使网络文学出版的发展遇到了较大障碍。网络文学出版合乎历史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可观,但只有国家、作者、读者、编辑、传统出版等各方协调联动,网络文学出版才能破除发展的障碍,走上蓬勃发展的坦途[28]。
    刘新少在《网络文学产业驱动与艺术审美的矛盾》一文中指出,依赖技术与市场双重推力打造的网络文学商业模式,在助推网络文学繁荣局面的同时,也导致了这一文学艺术旨趣和审美品格的逐渐消融乃至缺失,其原因或在于网络文学产业驱动与艺术审美各要素价值权重之间出现的若干背离,比如重产业化与轻艺术性的市场定位、重快感体验与轻思想意蕴的价值取向、重传播度与轻文学性的动力选择以及重奇异性与轻创新性的艺术表达,等等。化解上述矛盾与问题的方法很多,但传统文学体制的吸纳与改造、主流文学批评的引导与教化以及意识形态与法律法规的影响与制约,将是确保网络文学在产业驱动下仍能秉持其“艺术审美正向”特质的重要手段与途径[29]。
    此外,南帆的《网络文学:庞然大物的挑战》、龚举善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于当代文学史的建构功能》、韩伟的《从差异空间到权力空间:新型网络文学的实质及变革》、马季的《蓄势待发与酝酿新变——2013年的网络文学》、贺月华的《刍议网络文学进入图书馆的价值与适度原则》、徐杰的《现状、界定与研究方法——少数民族网络文学批评基本问题》、许苗苗的《网络文学研究:跨界与沟通——贺麦晓教授访谈录》、欧阳婷的《海外华文网络文学的贡献与局限》等文章都是值得研究者密切关注的年度力作。从一定意义上说,有关网络文学研究的这些成果,是最能体现当前文艺理论“关注现实、注重创新”之时代特色的热点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