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白居易音乐诗论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 平志军 参加讨论

    二、艺术特色
    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种类,诗歌与音乐有着相异的表达方式,前者以语言文字,后者用节奏、音响来抒情达意。古典诗歌借助声调抑扬与长短错落的音乐节奏,可以充分展示诗歌的声情之美。在中国诗歌史上,白居易的音乐诗所以取得如此成功,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使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音乐描绘生动传神,富有神韵。诗歌作为语言艺术,具有抒情、含蓄、跳跃等特点,需要通过读者的想象来完成情感体验;而音乐是直接借助声音来传达、抒发审美感受的。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则可以相得益彰。音乐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心弦,它是借助声音来表达审美感受的。而声音又是无影无形的,如何使之生动形象具体化,则要通过文字的描绘,发挥人们的联想和想象,而采用修辞手法是必不可少的,白氏音乐诗堪称此类作品的典范,其中比喻是最常用的,如《听李士良琵琶》[3]1050,琵琶“声似胡儿弹舌语”,听来“愁如塞月恨边云”,连用比喻摹声绘情、声情并茂;“闲人暂听犹眉敛,可使和蕃公主闻”,更是把听后的惆怅感受描写得深刻细腻、发人深思。与之相似,还有《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如言都尉思京国,似诉明妃厌虏庭。”[3]1122四弦不像琵琶,却像珍珠倾泻而下,飒飒悲鸣如同胡人口语。并以两事例说明愁苦之状,无形的悲愁显得具体生动。作者同样以比喻手法描述歌者歌喉,《题周家歌者》:“清紧如敲玉,浑圆似转簧。一声肠一断,能有几多肠?”[3]1860连用比喻描绘声音的清脆婉转,“一声肠一断”的夸张,渲染了歌者强烈的音乐感染力与过人技艺。有时借助典故的运用,来传达内心聆听音乐后的感受。同样给人凄凉之感的还有《听芦管》:“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3]3829,芦管善于演奏速度较慢而又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乐曲;“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连用屈原、苏武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音乐所带给诗人的感伤之深。此外,白居易善于运用象征手法,委婉曲折地表情达意,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如前文所言《废琴》,诗中用“羌笛与秦筝”象征宦官把持朝政,以“废琴”象征自己的忠言直谏被废弃贬谪的下场,给人印象深刻,赋予讽谏深意,令人回味悠长,讽喻现实之意鲜明。而白氏音乐诗中,更多的则是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使用,如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琵琶行》中,作者模拟比喻弹奏声,“大弦”“小弦”二句先以叠字拟声,又用“急雨”“私语”形象描摹声音,一如暴风骤雨,一如儿女密语,既有视觉娱目又有听觉愉悦的效果,用视觉烘托听觉,构思精巧。又如比喻、叠字的连用诗歌《五弦》:“大声粗若散,飒飒风和雨。小声细欲绝,切切鬼神语。又如鹊报喜,转作猿啼苦。”[3]94赵璧善弹五弦琵琶而最负盛名,诗人连用四个比喻来形容其演奏时韵律的变化:大声强劲如风雨大作,小声微弱如鬼神窃语若断若续;时而像喜鹊鸣叫让人喜悦,时而像猿声哀鸣令人神伤,并用“飒飒”“切切”等叠字模拟声音,无不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在另一首有关知名音乐家赵璧演奏诗歌《五弦弹》时曾这样描述:“第一第二弦索索,秋风拂松疏韵落。第三第四弦泠泠,夜鹤忆子笼中鸣。第五弦声最掩抑,陇水冻咽流不得。五弦并奏君试听,凄凄切切复铮铮。”[3]188—189诗人描写五弦琴不同音色:第一第二弦如秋风瑟瑟,第三第四弦似夜鹤哀鸣,第五弦如冻流呜咽;若五弦并奏,则又凄切铿锵,尤其“凄凄切切复铮铮”极言凄凉之感,极富音乐之美,巧妙地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诗中双声、叠韵和摹声词的选择,强化了诗歌的音乐效果与韵律节奏。文末以“冰泻玉盘千万声”的比喻、夸张手法,强调了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其次,注重场面细节与侧面烘托,营造美妙的环境气氛。白氏音乐诗并不限于对声乐本身的直接刻画,还注意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诗代表作之一《琵琶行》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别时茫茫江浸月”,开篇即渲染离别场景的凄凉;之后“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人物上场时的扭捏作态渲染歌女的神秘非凡,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继而“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四弦一声如裂帛”,采用多种艺术手段对音乐场面进行细致描绘,彰显演奏者的娴熟与乐曲的流畅;曲终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显现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具有余音绕梁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无限的回味空间。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有《筝》:“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3]1205弹筝女头挽云髻,花容月貌,旖旎婀娜;双眼明如秋水,十指宛若新葱,运用比喻手法,极度地渲染夸赞,给人无限遐想:如此美艳之人必能演奏绝美声音。果不其然,整个演奏过程可谓惊心动魄、妙不可言,曲终“柱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侧面的渲染,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乐声的美好尽在不言中。此外,在《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中,诗人用幽默风趣的笔调叙孩童吹奏场景:“山头江底何悄悄,猿声不喘鱼龙听”,乐声使得山头猿声静谧、江底鱼龙跃出倾耳倾听,极尽夸张渲染之能,说明小童吹奏的震撼之深;文末“若教头白吹不休,但恐声名压关李”,通过夸赞小童若假以时日恐超越知名音乐家关璀与李兖的侧面描写,展现出乐声带来的美妙震撼与技艺绝妙而不直言,表现出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和吹奏的精彩。此外,《五弦弹》言:“曲终声尽欲半日,四座相对愁无言”[3]188,借助人们沉迷演奏音乐境界,同样侧面烘托出艺术的感染力量与演奏者技艺的绝伦。
    最后,汲取民歌等民间音乐特点,音乐诗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流畅。白居易诗明白如话、平易浅畅的语言风格,与他“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的诗歌主张有着紧密联系。王安石评论白居易诗的语言特点:“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9],显然是汲取民间语言营养的结果。乐天曾聆听民间的流行乐《桂花曲》,此曲词意孤寂,曲调凄婉,随即吟诗一首《醉后听唱〈桂花曲〉》:“《桂花》词意苦丁宁,唱到嫦娥醉便醒。此是世间断肠曲,莫教不得意人听。”[3]2343由于是仿作乐曲,故而白诗韵律和谐悠扬,易于入乐、适于吟唱。此外,白居易忠州刺史任时,非常喜欢当地民歌——《竹枝词》,其声调凄凉哀怨,感受颇深,他曾写出系列组诗《竹枝词四首》。[3]1183同时还模拟另一种民歌格调,写出同名组诗《杨柳枝词八首》,白居易自序曰:“杨柳枝,洛下新声也。”其一云:“《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歌。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3]2167《六么》《水调》《白雪》《梅花》均为乐曲,语言明白如话,清新婉转,读来朗朗上口,纯如民间山歌小调。
    需要注意,白居易诗歌本身有着浓郁的音乐性,也是本人刻意的艺术追求,而并非仅限于音乐题材诗歌本身。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云:“唐人诗谱入乐者,初盛王维为多,中晚唐李益、白居易为多”[10]275,而乐天自言“舞看新翻曲,歌听自作词”[11]478,他的许多诗显然是可以入乐传唱的,尤其是创作的新乐府。元白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虽然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3]136形式上为入乐提供了可能,并且主观上希望这些诗能被朝廷音乐机构采用、歌唱。[12]265白居易诗歌鲜明的音乐性特点,显然是其有意为之的结果,而这种音乐特点又极大地扩大了诗歌的影响力,唐宣宗《吊白居易》言“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13]160,被同邦、异族的幼童、稚子们广泛传唱,或许也是白诗为人喜爱、广为传播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白居易身兼诗人、音乐家,擅长乐器的演奏,精于音乐的鉴赏评论,他所创作的音乐诗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不仅数量丰富、题材广泛,而且艺术手法多样,有着充实的现实内容与进步意义,是其现实主义诗风的具体体现,在中国诗歌史乃至中国音乐文学史上,自应占据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