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白居易音乐诗论析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 平志军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唐代是诗歌创作的繁盛时期,也是音乐艺术繁荣时代,诗歌与音乐彼此交融,促使有关音乐性诗歌的大量涌现。作为诗人兼音乐家的白居易,由于对音乐艺术的极度喜爱与精深造诣,创作出了数量众多、题材丰富的音乐诗。这些诗实践着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主张,有着充实的内容与真切的情感,并因其高超手法与艺术成就为后人树立了典范,在诗歌发展史上是不可忽视的。
    关 键 词:白居易/音乐诗/题材取向/艺术特色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J009)。
    作者简介:平志军(1976- ),男,河南内黄人,西安医学院卫生管理系副教授,现为西北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
     
    古典诗歌从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歌咏所兴,宜自生民也”[1]1778。上古时期,原始歌谣以及《诗经》中的多数篇目均可用来演唱,传唱成为早期诗歌不可缺少的因素。到了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专门音乐机构——“乐府”,以搜求整理歌词,配以乐谱供朝廷祭祀或宴饮歌唱演奏,逐渐形成一种诗体——乐府诗。虽然此后呈现出诗歌与音乐相分离的趋势,但以象形为主的汉字,一字一音,一音一义,讲求声调音律,具有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的特点,使古典诗歌富有节奏韵律的音乐审美特征。[2]12“本性好丝桐”的大诗人白居易有着高深的音乐造诣,不仅精通音律、长于器乐演奏、精于赏析评论,并将这种对于音乐的喜爱融入具体创作,有关音乐题材的诗歌竟达八十首之多,包括描写音乐演奏及欣赏等内容。这些诗所具有的音乐因素更利于作品的传播和接受,也以其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艺术成就引起人们关注。
    一、题材取向
    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3]2789《寄康生》言“惟歌生民病”,[3]43这些文学主张强调诗歌为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与之相呼应,身为诗人兼音乐家的白居易,其音乐思想同样体现出积极用世、移风易俗的现实政治色彩。[4]白氏音乐诗无疑成为其诗歌理论的具体实践。其《问杨琼》云:“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3]1439提倡诗歌的声情并茂与抒情特征,相对于音乐外在韵律形式而言,他更看重诗歌的充实内容和真挚情感。
    首先,强烈的讽谕现实精神,甚至将批判矛头指向最高封建统治者。《礼记·乐记》载:“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5]415音乐的基调同国家兴衰和百姓命运息息相关,明确指出了音乐与现实政治社会的密切关系。白居易继承这一观点,在其《策林·复乐古器古曲》中言:“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政失则情失,情失则声失,而哀淫之声由是作焉。斯所谓音声之道与政通矣。”[3]3541进一步阐释了声乐与政治相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他的音乐诗常常针砭时弊,“不惧权豪怒,亦任亲朋讥”,常犯颜直谏而不避君讳。如《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筝。”[3]15语涉双关,以古琴自喻,用“羌笛”“秦筝”比拟弄权奸佞,“朱弦尘土生”揭示出贤臣疏远、小人得志的现实情况。中唐时期,君臣之间因相互猜忌而大权旁落,导致宦官专权、朋党倾轧的局面,诗人批判的锋芒指向最高统治者。与此相似,《华原磬》采用同样手法,表达出对以上朝廷乱象的批判:“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泗滨石,泗滨石,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乐工。乐工虽在耳如壁,不分清浊即为聋。……宫悬一听华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从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始知乐与时政通,岂听铿锵而已矣。”[3]153—154《史记·乐书》载:“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作者托物言志,通过泗滨磬被弃置不用而改听华原磬,映射君主因忘却戍守边关将士,而使将士心寒不肯为国效力,埋下了边疆危机。而《骠国乐》中的劝诫君王之意更为明显:“时有击壤老农父,暗测君心闲独语。闻君政化甚圣明,欲感人心致太平。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非由声。观身理国国可济,君如心兮民如体。体生疾苦心憯凄,民得和平君恺悌。”[3]194远在云南边陲的骠国,唐贞元七年(791年)向朝廷进献乐舞,于此《旧唐书·本纪》载:“献其国乐十二曲与乐工三十五人”[6]275,以表达臣服唐朝之意。极具异域风情的歌舞表演虽令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不过只是粉饰太平罢了,而要真正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君主则需体恤百姓疾苦,得到百姓的拥护。此诗巧妙借助老农父之口传达出作者本人“仁政”“爱民”等进步观念,这种思想客观上也有助于缓和封建时代的阶级矛盾。其“讽谕诗”中多有此类作品,体现出“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3]136的现实主义创作宗旨。
    其次,反映民生疾苦,关心底层人物不幸遭遇,尤其对歌女寄予极度同情。白居易生活的贞元、元和之际,赋税负担沉重,土地兼并引发尖锐社会矛盾,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带来政局动荡,使得百姓处于“冻馁并至”的凄惨境地。[7]452《伤唐衢二首》其二:“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3]46。因此,揭露黑暗社会、同情不幸遭遇成为其音乐诗的重要一面,如《歌舞》:“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门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3]95一边是王侯将相在高堂大宅里歌舞升平、觥筹交错的奢侈糜烂生活;一边是百姓因交不起租税身陷囹圄而冻死狱中的惨象,两相对比,谴责王公贵族的同时,流露出对处于贫寒交困中下层百姓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白居易对于为世人所鄙视的歌女艺人给予高度的评价与赞扬,不仅尊重她们的艺术创造与人格,而且同情关怀她们的不幸遭遇,引为知音或知己。如《醉歌》:“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3]701伶人商玲珑的精湛技艺使诗人深受感染,与之共鸣。“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传达出的是诗人对时光流逝、朱颜易改的人生感慨;而“使君歌了汝更歌”,对艺人的平等相待,则表现出对艺人人格的尊重。其音乐诗代表作之一《琵琶行》,[3]685—698琵琶女年老色衰沦落江湖,而诗人因谗被贬远离京城,更是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真可谓能所双亡,主宾俱化”。[8]49诗人与艺人竟然难分彼此,对处于底层的琵琶女寄予无限同情,这是之前诗歌中难以见到的。此前,在他被贬江州途经鄂州的一个月明之夜,诗人在《夜闻歌者》中曾这样描述一位邻船歌女:“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3]552作为他人玩偶,女伶不免被抛弃的下场,歌女身世可悲,因而歌声凄楚悲凉。而诗人能够摒弃世人偏见,联想自己被嫉恨远离京师沦落江湖的经历,为之伤心落泪引为知音,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是颇具进步意义的。
    再次,细致描述对音乐艺术的深刻感受。白居易《船夜援琴》中称:“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3]1616音乐伴随诗人一生,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乐天曾在《与牛家妓乐雨后合宴》中这样描述欣赏音乐的感受:“玉管清弦声旖旎,翠钗红袖坐参差。两家合奏洞房夜,八月连阴秋雨时。歌脸有情凝睇久,舞腰无力转裙迟。人间欢乐无过此,上界西方即不知。”[3]2360清丽婉约的音乐,伴以婀娜曼妙的舞姿,心情是何等的愉悦,对诗人而言世间乐事莫过于此!音乐已然融入诗人日常生活,成为每日必修功课,如《朝课》:“蕊珠讽数篇,《秋思》弹一遍。从容朝课毕,方与客相见。”[3]1506《冬日早起闲咏》:“晚坐拂琴尘,《秋思》弹一遍。”[3]2016每日清晨弹奏一番,才开始一天事务,晚间亦复如是,无论严寒酷暑,遑论早晚。联系诗人的遭际,正是遭受政治挫折之后,通过音乐来排遣抚慰自己内心的愤懑苦闷,音乐已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琴待月》:“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3]1790偶尔雨后新晴,竹院静幽,弹奏琴曲,待月慢慢升起,诗人以琴为伴,又是何等的享受!月下抚琴,极富情调。直至年逾古稀,白居易对音乐依然兴趣不改,《好听琴》:“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3]1578音乐不仅能够怡情养性,而且能够忘掉烦忧、安慰平生,或许这就是作者喜爱音乐的原因所在吧。《听歌》:“管妙弦清歌入云,老人合眼醉醺醺。诚知不及当年听,犹觉闻时胜不闻。”[3]2372,尽管声乐未必如从前一样悦耳,仍然沉迷其中独得其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