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理论的迷雾——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研究》2015年第201 王璐 参加讨论

    由这些语段,可以概括出“复调”一词比较宏观的意思。它是指作品中有不同声音的存在,且每一种声音具有同样充分的展示权利,这带来了作品思想的复杂性。然而,仅仅满足了上述条件,就能称一部小说为“复调小说”吗?那么,一部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作品(假设作者赋予每个人物鲜明的特色、表现了每个人物人性的复杂)、一篇拥有不同叙事视角的小说(且作者赋予每个视角一样的展示权利)、一位富有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的作家,都能与“复调”挂钩吗?当然不是这样。因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层层迈进地框定了“复调”的含义,在以上宏观性的较为抽象的界说之外,还有更为具体、更为明确的论说:
    所有的主人公都激烈地反驳出自别人之口的对他们个人所作的类似定论。他们都深切感到自己内在的未完成性……(17)
    他总是让这些主人公与他小说中的重要内容产生对话式的接触。在一部小说中,每一个表现出来的他人“真理”,必定又要被纳入到小说中所有其他主要主人公的对话式的视野之中。(18)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中,一切人一切物都应该互相熟识,互相了解,应该互相交往,面对面走到一起,并且要互相搭话。一切均应通过对话关系相互投射,相互辉映。(19)
    主人公的自我意识总是以别人对他的感知为背景。“我眼中的我”总是以“别人眼中的我”为背景。因此,主人公谈及自己的语言,是受到他人议论他的语言的不断影响才形成的。(20)
    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的具体描述还有很多,此处不可能全部摘引罗列。这里做一点概括和分析。
    我认为,在巴赫金那里,作家如何表现人物是判定“复调”与否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人物的描写,不论是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还是使用全知全能的视角,都必须把人物的内心所想全面、充沛地展示出来。人物的“自我意识”是复调小说的核心。但不要以为只要表现了人物的自我意识就可以了。这种“自我意识”必须是多层次的:它包含人物对自己的了解、对他人的了解、对他人关于自己印象的了解这些层面。这种“自我意识”还应该是全盘“对话化”了的。因为每个人物的“自我意识”都包含了对他人意识的洞悉,所有人就处在了一种对话关系中,每一种“自我意识”就都处在与“他人意识”的论辩之中。人物预想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猜测这种评价的语调和涵义,从而做出应答。“复调”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人物“自我意识”的复调,人物间对话关系的复调性。很多作家虽然也表现人物的自我意识,但并不表现自我所意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意识,不表现这种自我意识和他人对自己的意识之间的交流。那么,这种“自我意识”本质上还是单一的、封闭的、隔绝的,用巴赫金的话说,是被“客体化”了的。而复调型的艺术则不仅表现人物的自我意识,还表现不同人物的自我意识之间的交流,甚至人物意识和作者意识的交流——“主人公反对文学中把人看死的完成性”(21)。一个主人公心里所想的话题会出现在另一个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中,形成互相的激发与应答。这是复调小说的重要表征。
    在复调小说中,“对话”是又一个核心。“自我意识”是容器,“对话”是其中的盛载物,同时还是各容器间的联通道。这里的“对话”不是指一般意义的情节上的对话,不是在文本层面表现出来的戏剧性对话台词,而是一种抽象意义上的具有交谈沟通意向的存在。巴赫金认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因为人物的“自我意识”包蕴了众多的内容,甚至作者的叙述也作为众多“意识”中的一种而存在,整个小说于是呈现为一个对话的大舞台。“他把现实中完全分割开来的互不相通的那些思想和世界观,聚拢到一起并让它们互相争论。”(22)即使是写到人物内心独白的地方,对话的声音依然存在:“我们感觉得出这是一场交谈,尽管只有一个人在说话。还觉得出两个人谈得很激烈,因为每个对语都全力以赴地在应对无形的交谈者,暗示在自身之外存在一个没有说出的他人的对语。”(23)“对话渗透到每个词句中,激起两种声音的斗争和交替。”(24)如果我们对小说进行改写,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言说几乎都可以改为两个人甚至多个人的对话(巴赫金即做过这种工作)。人物说出其他人说过的话语,但为之加进了自己的情感态度。这就是巴赫金所定义的“双声语”(或者叫“双重声音”)。微小的“双声语”(比如人物的某一句话)就是一种“微型对话”,它们是“大型对话”的回声,和“大型对话”共同构成小说的“复调”形式。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建造的不是统一在作者意识下的相互绝缘的各人物意识,而是一些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即“大型对话”的展开。小说展现了人们的思考是如何包含着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以及对他人之于我的认识的回应。作者将这一复调性的过程描写出来,把这种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赋予了艺术的形式。在不同的小说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探索不同涵义的终极话题,揭示纷繁复杂的人性困境,但“对话”几乎是贯穿其所有小说的表现形式。如果我们把以这种形式表达的思想提取、综合在一起,这思想的内容或许没有变化,但失去了“对话”的交锋,就失去了形式的美感,在巴赫金看来,就不是复调型的作品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