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现代性思想(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北京论丛》2014年4期 李进书/程志华 参加讨论

    二、众声喧哗:西马文化现代性的特征之二
    西马的“众声喧哗”多指理论家们对同一种文化存在着争论和分歧,或是对某种文化产生相反的认知,或是就某种文化展开多向度的阐释。这种众声喧哗与不和谐无关,它源自于理论家们的差异性认识与不同的审美期待,喧哗声主要集中于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身上。
    关于大众文化之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它是不是艺术;它的积极性如何。
    1.大众文化是不是艺术,这关系到它身份的高贵或卑微问题。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眼中,大众文化毋庸置疑就是商品,它遵循金钱逻辑,盘算着投资的数目与利润的多少;它采用多种伎俩,装饰和美化自己,如借助广告和包装吸引和欺骗受众;它批量生产,可相互置换且毫无不适之感,而独创性的艺术绝不能如此。它还将商品的贪婪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它竭力将所有人笼络其中,甚至十多岁孩童也是它榨取利润的对象。正因为是商品,所以,大众文化在乎受众的消费能力而非审美能力,在意消费者的数量而非质量,于是,大众文化粗制滥造,刻意逢迎受众的低俗口吻,受众收获欢乐但出卖了灵魂和思想;看似它启蒙了大众,实则控制了大众的意识。阿多诺指出:“文化工业的总体性效果就是一种反启蒙,如霍克海默和我所说,作为进步技术对自然的控制,启蒙变成了大众的欺骗,转变为一个束缚意识的工具。”[5](p.106)与阿多诺的界定不同,本雅明则把大众文化归为艺术。他认为艺术应是一种创作物,实施着救赎,给人以希望,虽然大众文化不是一种真正的创作物,但它带给大众以诸多解放的契机,如许多人通过参与电影的表演而名利双收,跻身于艺术家之列,他们还借助评论电影,晋升为评论家。基于这些欣喜发现,本雅明毫无顾忌地将大众文化纳入艺术家族,称之为“机械复制的艺术”,他赞扬复制技术让艺术摆脱了宗教仪式的束缚,赢得了自治。他还指出电影为艺术作品提供复活的机会,比如,通过改编为电影,许多作品再次获得人们的青睐,继续播撒着艺术的光辉。与本雅明相似,洛文塔尔认为,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文学,“文学中包含有两种强有力的文化合成物,其一是艺术,其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6](p.2)。自然,大众文化属于买卖性的文学,它拥有一定的乌托邦潜能,给了大众一定的知识与希望,所以洛文塔尔曾犹豫于popular culture和mass culture的使用,不过,批判理论家的责任让他最终确定mass culture这个称谓,并揭露这种商品文学如同腻子(putty)一样维护着统治秩序。
    而为了消除分歧,阿多诺曾与本雅明争论过,他于1935年、1936年、1938年给本雅明写了三封信,而后者仅在1938年回复了一封信,这就是著名的阿本之争。阿多诺认为,艺术可分为自律艺术和依赖艺术,前者说的是自我创新的艺术,后者指因技术而生的艺术,电影属于依赖艺术。阿多诺批评本雅明高估了电影的技术效果(如解放人的感知),却降低了自律艺术的地位,还批评本雅明陶醉于电影的社会作用(如为大众提供成名的契机),却无视电影的欺骗性和控制性。阿多诺说:“影院中观众的笑声——我已经和马克斯谈论过,他大概已经告诉你——绝非是善的、革命性的;相反,它充满了最低级的资产阶级的施虐狂。”[7](p.134)面对阿多诺的批评,本雅明只答复一封信,并且回避了原则性的问题。在本雅明看来,他们的分歧源于视角的差异,他自电影谈论电影,阿多诺则从爵士乐来理解电影;他从大众的立场体会电影的作用,阿多诺则以精英身份挑剔电影的不足。也就是说,两人并非站在同一平台上,就如同“关公战秦琼”(赵勇语)一样是错位的,所以他们的争论难以化解。不过,本雅明相信他们的观点可以互补,可让人辩证地看到大众文化的消极性与积极性。“对有声电影的分析构成了一种当代艺术的批判,这会为你我之观点提供一种辩证的调解”[7](p.153)。
    2.大众文化的积极性如何?在阿多诺眼中,大众文化难言积极性,它暗地里扮演着统治者帮凶的角色,如社会水泥(social cement)一样维护着统治秩序。它通过提供乏味的娱乐而剥夺了大众的思考,借助俘获所有人而将他们尽可能地简单化、同一化,这样的受众懒于思考、惧怕反抗,极容易被权威愚弄和控制。这意味着大众文化这个廉价商品兼备意识形态的功能,辅佐着统治者操控民众,可怕的是,它以和风细雨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以水滴石穿的耐心扩展自己的王国,以悉心服务将受众照顾得无微不至。这使得它的危害更严重,更难以抵抗,正是基于这种忧思,阿多诺等人不遗余力地揭露大众文化的丑陋性,批判它的意识形态功能。不过,西马家族不是一言堂,因为我们还听到赞美大众文化之声,比如威廉斯分析过电视的积极作用。在他看来,电视类似一个全景式(panorama)窗口,拓宽人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电视具有一些民主功能,如电视辩论为公众提供了质问和批评政治家的机会;教育节目普及了专业知识,使一些人因学习知识而获得工作。最令威廉斯欣喜的是,电视拉近了全球的距离,增进了人们的亲近感,这有助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另外,詹姆逊肯定大众文化富有一定的乌托邦潜能,增加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那么,到底如何评价大众文化的作用呢?应该辩证地评判,避免偏执一词。为此,威廉斯在认可电视积极性的同时,也揭露出它的消极性,比如,看似公正的电视辩论其实是被设计好的,公众没有真正的民主可言。詹姆逊在凸显大众文化乌托邦潜能的同时,也批判它的物化特性,即它将所涉及的事物都商品化了。当然,这不是说阿多诺那样的严厉批判是错误的,其实我们最钦佩带来深刻思想的人,哪怕他有些偏激。这也是批判思想与肯定思想始终不缺继承者的缘由所在,其代表人物分别有波兹曼与费斯克。波兹曼揭示了媒介文化将人们引入娱乐致死的境地,潜移默化地修改人格,如通过将儿童与成人视为同等的消费者,大众文化消除了两者的应有界限,致使人类纯真的童年消逝了。而费斯克相信大众绝非大众文化的受虐者,他们积极参与其中,丰富着大众文化的内涵,自身也从中收获自信和反抗的力量。
    至于后现代主义上的分歧,主要纠结于它到底有几副面孔,因为大家对其商品文化的身份没有太大的争议。在詹姆逊眼中,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的“文化文本”,“文化变成经济,经济变成文化”,即文化是幌子而经济是目的,这远不同于唯意义至上的现代主义。基于经济目的,后现代主义采用戏仿和拼凑手段来模仿经典作品,制造出貌似崇高严肃实则肤浅随意的产品,只是为了以新异的事物吸引受众而赚取他们的认同。而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后现代主义放眼于世界,通过吸纳异域的文化因素赢得异域人的认可,如美国电影就以这样的伎俩俘获全球的受众,这也是它能不断地拓展世界市场的秘诀所在。在伊格尔顿看来,后现代主义恰似早熟的儿童,天真、幼稚、急切,这是指它的性格缺陷。比如,后现代主义天真地认为宏大叙事已经过时,今天是微观叙事的时代,因此,人人可纵情于琐碎事情,其实,宏大叙事远未退位,诸多威胁人类幸福的全球性问题依旧存在,如贫富差距悬殊、气候问题等。再如,后现代主义幼稚地将诸多灾难归罪于现代性,埋怨这个“父亲”“爱说空话”却没有魄力解决重大事件,为此,它僭越了“父亲”的位置,心急地实施所谓的宏大计划,结果造成一片废墟,如人变得虚无和浮躁。而在后现代主义的鼓噪下,许多人沉迷于文化碎片而逃避理论思考,结果变得浮于事、懒于思,这正是伊格尔顿最担心的。为此,他呼吁,我们需要理论思考,否则就没有反省的人生。与詹姆逊、伊格尔顿不同,韦尔默则看到后现代主义的许多可喜之处,如民主潜能,因为它提倡多元共存,希望每个个体发出声音,所以,这是一个众人狂欢的场所,所有人的潜能尽力地发挥着,这是自由与民主的体现。而自由和民主保证后现代主义不会故步自封,使它在集思广益中不断进步,为此,韦尔默以它为基石建构着后形而上学现代性,继续着现代性的未竟事业。可以说,他们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后现代主义的肖像,使我们看清它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便扬长避短,更合理地对待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