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附体”于笔尖的精神创痛——田耳小说的底层精神书写(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 王俊 参加讨论

    可以说,这部田耳的成名作,是一篇另类的“底层作品”:我们在这篇小说中看到的不是一般底层人物生存的艰难,是他们那种发自本能的,无所依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可能不会如文人雅士所描绘的那般细腻精致,但质感朴拙同样也可以让人感动。可以说,田耳用这样的一篇小说,写出了“底层的孤独”,这种孤独使得我们在审视这些人的时候,获得了一种情感共鸣——毕竟人的情感具有天然共通性。
    田耳在《一个人张灯结彩》里为我们展示了城市底层的孤独后,并不是一味循着这条创作道路重复自己。在另一个中篇《金刚四拿》里,他将目光投向乡村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样貌的“底层”:这部获得2016年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提名奖的作品,用一种类似于荒诞和戏谑的笔法,重新思考了在乡村和城市的二元格局下,农村青年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何选择自处,以及这些青年在返乡之后如何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怎么被乡村社会再次承认,以便取得精神上的获得感。
    谈到这篇小说的创作缘起的时候,田耳曾经感叹如今的乡村,“在乡下有一种现象,就是人老了,常常连抬棺材的青壮年都凑不齐了”,“我就曾见过有的人家,因为找不够抬棺材的人,就直接叫拖拉机拉走的。死去的人虽然看不到这一幕,但这让活着的人看了倍感凄凉。” 也正是基于作家对于如今中国乡村景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切体认,田耳在《金刚四拿》里以“我”——残疾人——田拐的视角,塑造了罗家垭打狗坳进城务工后返乡的青年罗四拿。小说中的罗四拿与其父罗代本的矛盾冲突,既是天然的父子之间的代际冲突,也是某种意义的时代表征:中国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结果,要求城市必须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充实到城市各行各业当中去,而这些劳动力的来源只能是中国人数众多的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然而,作为曾经的农村支柱的青壮年农民兄弟,他们的离开,使得他们身后的广阔的乡村逐步呈现出“空心化”的态势,而乡村“人死无人抬”的情况也绝非个例。
    《金刚四拿》里的罗四拿正是在上面所提及的背景下返回罗家垭打狗坳的,即使是经过多年的城里打工生活,他也并没有能够融入城市,成为一个“城里人”,反而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他再也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在自己的家乡成为了“外乡人”。这种两难的处境,可以说在近些年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困境,田耳在小说中为四拿找到了“八大金刚抬棺”,这种中国乡村葬礼上的仪式,通过他为大爹葬礼寻找“金刚”一事,为他赢得了乡邻的尊重和认可,重新在家乡获得地位——成为村长助理。这种认可,也对四拿精神上所急需的获得感给予了满足——有尊严的生活,恐怕是任何人都需要的。可以说,在《金刚四拿》里,田耳再次从底层的精神生活入手,将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这种有尊严的生活和获得感的满足同样有普遍性的意义。
    如果说田耳在《金刚四拿》里还可以以一种近乎黑色幽默的笔调来回应四拿面临的困境,那么在他近期的中篇小说《附体》里,当他将目光投向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下岗失独家庭的时候,其笔触无疑是相当沉重的。小说让家庆以一个外人的身份介入表哥表嫂的生活后,他看到的是一个因失去独生子而濒临破碎的家庭真面目。在这个家庭里,痛苦弥漫在每个人的头顶,如挥之不去的乌云,压迫着每个人,性情懦弱善良的表哥,不仅要承受丧子之痛,还要面对同样经历丧子之痛而性情古怪的强势表嫂。家庆和林黎怀以及小李他们一起生活在表哥家里,虽然可以转移一下他们的注意力,但是一个人的痛苦却不能与其他人分享,人与人的沟通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尤其处于痛苦中的人们更是这样。表嫂似乎在家庆的身上看到了她早夭的儿子海程的影子,她几乎是强制性地把亡子海程的影子投射到家庆身上,家庆即使顺从了表哥的意愿,表面上扮演了海程的角色,可是这对他来说也是痛苦的——他的存在减轻了表哥表嫂的痛苦,那么他的痛苦又有谁可以体会。痛苦是人类共有的感情,不过落实到确切的每个人身上,很难说谁能体会到或者说愿意体会到他人的痛苦——每个人的痛苦有时候并不能通约。这篇小说结尾的时候,家庆终于还是没有坚持到最后,他离开了表哥家。表哥和表嫂也无法将痛苦生活延续下去,他们离了婚,并且又各自重新婚育。田耳在小说中没有让这种绝望且令人窒息的痛苦无限生长,他斩断了它,也为我们保留了希望的火种,毕竟痛苦本身没有意义,展示它也还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活下去。
    如果我们拉长一个时间段来看,对底层的关注与描绘其来有自,自新文学诞生伊始,当时所提倡的“平民的文学”,正是今天所谓“底层文学”的先声。田耳小说里对人的精神世界各个层面的描绘,尤其是对底层人们各种精神创痛的探索,为这类文学开辟了新的路向,他的创作,未来值得期待的还有很多。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