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水星》杂志与中国现代文学空间的开创(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新文学史料》2015年第 文学武 参加讨论

    《水星》是一个有同人倾向的刊物,但并不是一个宗派刊物,它办刊的方针是开放性的。它在致力于展现京派文学的学院派特点之外,也对其他文学流派和风格的作品表现出兴趣,尤其是给具有强烈社会现实性的作品以不小的扶持,使其在纯正文学理想的追寻中增添了现实因素,具有了深广的人间情怀。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格局中,具有左翼文学背景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周起应(周扬)大力倡导文学的真实性:“对于社会的现实取着客观的,唯物论的态度,大胆地暴露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揭穿所有的假面,这就是文学的真实之路。”(18)茅盾则要求作家们在创作时应该把握作品的时代性,使自己的作品反映出时代运动的趋势和规律:“一篇小说之有无时代性,并不能仅仅以是否描写到时代空气为满足;连时代空气都表现不出的作品,即使写得很美丽,只不过成为资产阶级文艺的玩意儿。所谓时代性,我以为,在表现了时代空气而外,还应该有两个要义:一是时代给与人们以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19)这样的要求在《水星》上同样反映出来。《水星》的编委中,靳以、巴金和郑振铎都是深受左翼文学影响的作家;在《水星》的作者群中,除了京派作家之外,左翼作家和以表现社会真实为主旨的作家阵营也相当可观,如:茅盾、张天翼、蹇先艾、何家槐、艾芜、老舍、丘东平、荒煤、臧克家、万迪鹤、朱雯等。难怪多年后卞之琳回忆这段经历时认为在《水星》上发表作品的大多数作家思想都有进步倾向,后来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丘东平更是走上战场,将一腔热血洒在了抗日的最前线。
    《水星》发表的这类作品中,描写底层民众疾苦的题材占了很大比重,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时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对统治阶级的罪恶进行了无形的控诉,也客观展示了中国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万迪鹤的《劈刺》(第1卷第2期)描写了军队底层士兵的生活。一个被拉夫到军队当兵的人,到了军队后慢慢泯灭了人性,竟然在战场上无情地杀掉了自己的叔叔,即使面对叔叔的百般求饶也不放过,堕落的人性让人震惊;蹇先艾的《灯捐》(第1卷第5期)则描写贵州穷苦的人民被无休无止的捐税榨干了最后一滴血;张天翼的《呈报》(第1卷第4期)则写出了官吏面对人民的灾难无动于衷,丝毫也不因灾荒而免除他们的赋税。此类作品还有很多,像何家槐描写监狱犯人生活的《木匠》(第1卷第1期),荒煤描写底层水手生活的《刘麻木》(第1卷第3期),沈从文的《失业》(第2卷第3期),蹇先艾的《看守韩通》(第1卷第3期)、《两个不幸的人》(第2卷第3期),丘东平的《赌徒》(第1卷第5期)等等。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作家在描写底层人物生活悲剧的时候,并没有忽略他们身上存在的种种弱点,尤其是精神上的愚昧、麻木,缺乏抗争精神等,把社会批判和国民性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老舍的《毛毛虫》(第1卷第4期)、《邻居们》(第2卷第1期)在不乏幽默笔调中讽刺了小市民的短视、庸俗;张天的《二磨》(第1卷第6期)中的主人公二磨是一个穷苦又麻木的农民,他有句口头禅:“管他娘嫁谁,咱跟着喝喜酒。”实际上这是逃避现实、自我麻木的心态,然而这样的逃避并不能保护自己,他最终还是被抓走,这也宣告了阿Q式生存方式的破产,读来让人深思。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连以前很少关注此类题材的作家如靳以、芦焚、萧乾等,在《水星》上也都发表了不少关注现实题材的作品。如萧乾的《篱下》(第1卷第2期),芦焚的《寒食节》(第1卷第5期),靳以的《泥路》(第1卷第2期)、《求乞者》(第1卷第3期)、《茫雾》(第1卷第4期)等,都在较为开阔的时空背景下描写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辛酸、农村的凋敝和落后,增强了小说批判的色彩。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五四“为人生派”文学和当时兴起的普罗文学运动的延续和发展。《水星》在1934年10月的创刊号上刊载的几位作家的序言和题记很有代表性,明显反映出时代波动对作家创作产生的影响。郑振铎在《〈刀剑集〉序》中抨击文坛上存在的“腐化”和“恶化”的倾向;臧克家在诗集《罪恶的黑手》序言中也开始把笔触伸向乡村,“画出了一个破碎恐怖的乡村的面孔。”靳以则更清晰地表露了自己创作转向的原因:“现在我是走进社会的圈子里来了,这里,少男少女已经不是事件的核心。这里有各式各样活动着的人,在不同的生活形式之下,他们各有自己的苦痛,这种苦痛也是我所习见的,为了想知道更多一点,我也曾更细心地观察……于是我深深地悟到展在我眼前的已不是那狭小的周遭,而是广大无垠的天地。只要我能张开我的眼睛,那将有无穷尽的事物在我眼前涌现。”而且他断然宣布,《虫蚀》“将结束了我旧日的作品”。(20)因此他发表在《水星》上的作品已经和早期重在人性解剖、描写知识分子个人心迹的作品有了很大的不同,在更深的社会层面展现了悲剧的成因,调子苍凉而悲愤。
    《水星》发表的作品还有不少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感,对帝国主义殖民侵略的痛恨,拓展了文学表达的领域,如靳以的《离群者》(第1卷第1期)、《亡乡人》(第1卷第5期)和萧乾的《皈依》(第1卷第6期)等。靳以的这两部小说都以“九一八”事件为背景,着重表现了东北沦陷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巨大的精神冲击。萧乾的《皈依》则以文学史上较为少见的宗教为题材,揭露了西方传教士的虚伪、无耻,反抗的情绪是非常强烈的。
    毫无疑问,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在审美形式上看更多的是一种“力”的文学,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李健吾曾说:“时代和政治不容我们具有艺术家的公平(不是人的公平)。我们处在一个神人共怒的时代,情感比理智旺,热比冷要容易。我们正义的感觉加强我们的情感,却没有增进一个艺术家所需要的平静的心境。”(21)这样的审美心态,必然导致不少作品没有顾及艺术的审美本质和规律,从而导致作品不同程度地充斥着概念化的倾向,影响了作品的价值。总的看来,《水星》所发表的此类作品普遍存在这样的缺陷,如缺乏深度开掘,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大都停留在表面,只是浮光掠影的描写,很少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有的作家受到当时流行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影响,用观念图解现实的痕迹相当明显。艺术手段大多较为粗糙,缺乏典型化的概括,没有能够奉献出像阿Q、闰土、祥林嫂、祥子这类经典的人物形象。与《水星》上发表的圆熟、纯正的京派作品比较起来,艺术的差距也是较为明显的。
    《水星》的编委们原本抱着极大的热情和信心来创办这个刊物,但后来却发生了种种的变故,编委们也各奔东西。刊物主要的负责人之一卞之琳由于生活压力等原因,在编了《水星》第1卷第6期后到了日本,而巴金也已经于较早时候去了那里,主要的编委只剩下了靳以。后来随着北方局势的日益紧张,靳以也离开北平到了上海,《水星》出版到第2卷第9期的时候正式停刊。《水星》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由于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它成为了一个包容、风格多样而又有独特个性的刊物。不仅堪称京派文学的重镇,也为不同政治信仰、不同艺术追求的人们提供了文学阵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版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