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回到“事情”本身:重读《邪不压正》(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争鸣》2015年第201 罗岗 参加讨论

    当时是“减租减息”而不是“土地改革”。虽然清算了刘锡元,但并没有把他家所有的地都收走,刘忠家里还有“四十来亩出租地、十几亩自种地和这前院的一院房子”。农民把地主打倒了,分了地主的土地、房子和浮财,那么这些土地和财产分给谁呢?这又显示出赵树理的别具匠心,他从二姨写到安发,写安发的原因不仅仅是二姨要去找自己的弟弟,更重要的是安发这样的老实人——从前文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只会谈“庄稼话”的老实人——“减租减息”也给他带来了好处,分了一处房子给他。那么,清算地主的土地究竟分给谁了?赵树理通过狗狗和小昌的儿子小贵之间的关系,引出小昌老婆与安发老婆的冲突:
    二姨问“北房里住的是谁?”(这又是一个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和聚财家里的空间分布对照来看——引者按)。安发说:“说起来瞎生气啦,这一院,除了咱分这一座房子,其余都归了小昌。”二姨问:“他就该得着那么多?”安发说:“光这个?还有二十多亩地啦!人家的‘问题’又多,又是农会主任,该不是得的多啦?你听人家那气多粗?咱住到这个院里,一座孤房,前院都是刘忠的,后院都是小昌的——碾是人家的,磨是人家的,打谷场是人家的,饭厦和茅厕是跟着人家伙着的,动手动脚离不了人家。在咱那窟窿房里,这些东西,虽然也是沾邻家的光,不过那是老邻居,就比这个入帖多了!”
    “前院都是刘忠的,后院都是小昌的”,安发的这个话带出了“新问题”,清算地主之后,打倒了一种“不平等”,有没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一种新的“不平等”?打倒了刘锡元,为什么小昌又起来了?尽管小昌原来也是受苦受穷的,但他现在为什么一下“牛起来了”?这时,那个关键的人物“老拐”又出现了。就像竹内好说的那样,赵树理的小说无一处有闲笔。前面老拐来帮忙,带出了村里的阶级分化。这次老拐又出现了,正好是来拜年,问题当然是如老拐这样的穷人有没有从“减租减息”中得到好处?二姨笑着说:“老拐!你就没有翻翻身?”老拐也笑了笑说:“咱跟人家没‘问题’!”什么叫“没问题”?其实是一个“新问题”。安发说:“你叫我说这果实分的就不好,上边既然叫穷人翻身啦,为什么‘没问题’的就不能翻?就按‘问题’说也不公道——能说会道的就算的多。”
    在这段对话中,赵树理忽然很触目地插入了“问题”这个农民相对陌生的词语,前后的对话都用的是农民的口头语,唯独“问题”不是农民的口头语,而且农民也不一定清楚“问题”究竟是什么意思。具体而言,“问题”指的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关系,把剥削关系揭示出来叫“有问题”,所谓“清算”也即清算这种剥削关系;假如地主与你没有剥削关系,清算出的地主的财物也就跟你没关系,这就是“没问题”。关键的是赵树理为什么要用“问题”这个词,而且特意打上引号。实际上他通过这个打上引号的词语,表明了区上工作队的“减租减息”只是做成了一锅“夹生饭”,表现为工作队用农民不太理解的新名词,硬生生地嵌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语言中。农民即使会说“翻身”“问题”等新名词新说法,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很好地理解这些“名词”“说法”背后的含义。虽然农民不能自觉地把工作队所说的“问题”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但也能自发地发现清算的果实分得不公平,就像安发说的那样:“像小旦!给刘家当了半辈子狗腿,他有什么‘问题’?胡捏造了个‘问题’,竟能分一个骡子几石粮食!”
    小旦本来是地主家的狗腿子,可是会见风使舵,就在“清算”中成了“积极分子”。回到小说的题目“邪不压正”,表面上看邪正分明,刘锡元是“邪”,受压迫的农民是“正”。可是在“正”与“邪”之间,往往还有“灰色地带”。“灰色地带”就会出现像小旦这样的人物,他根本不是地主,也成不了地主,好吃懒做,还抽大烟,给他多少地,他吃的吃,卖的卖,永远是穷光蛋。如果按照经济地位来划分阶级,那么小旦只能是贫农,但他作为流氓无产者,见风使舵,直接转化为“坏干部”。所以安发这样说“小旦”:“不用提他了,那是个八面玲珑的脑袋,几时也跌不倒!”(16)那么,正邪之间的“灰色地带”究竟怎么处理?共产党、八路军和工作队该如何对待小旦这样的人物?这是赵树理在《邪不压正》中提出来的严峻的问题。在根据地,往往因为小旦这样的“坏干部”,使共产党之前取得的成就化为乌有,影响老百姓对于“新力量”的认同。(17)
    在新的形势下,由“旧历”中秋节标志的传统农村世界在经受“民国”以来的变动后,再一次因为共产党、八路军的到来,开始发生某种新变化。这些变化对村里哪些人产生了什么样影响?安发分到一间房,老拐什么也没有得到,小旦和小昌好像“发了”,而且变得“牛气了”。……那么,聚财家发生了什么变化?“说理”的问题又再一次出现了,软英应不应该与刘忠退婚?二姨去找大姐也就是王聚财的老婆,王聚财老婆告诉妹妹,在应不应该退婚这件事上,父亲与女儿完全闹翻了。王聚财和软英为什么闹翻了?父亲有一套父亲的道理,女儿有一套女儿的道理,两套道理通过二姨表达出来。通过这两套不同的道理,我们可以看出王聚财代表了老一代的农民,而软英则是成长中的新一代农民,他们面对八路军、共产党带来的新变动,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首先看王聚财怎么对二姨说这件事。二姨先去探王聚财的口气。王聚财说:“年轻人光看得见眼睫毛上那点事!一来就不容易弄断,二来弄断了还不知道是福是害!日本才退走四个月,还没有退够二十里,谁能保不再来?你这会惹了刘忠,到那时候刘忠还饶你?还有小旦,一面是积极分子,一面又是刘忠的人,那种人咱惹得起?他们年轻人,遇事不前后想,找出麻烦来就没戏唱了!”按王聚财的理解,这个世道究竟有没有变,我们不知道,要看看再说。这就呼应了小标题“看看再说!”。更重要的是,王聚财心里面所想的并不仅仅是“看看再说”,背后有一个更深的打算,这个打算代表了中国农民对世界更基本的看法,如果说“算账”,这也是“算账”吧,但不是现代经济理性的算账,而是传统小农经济的算账。这就是看你会不会“过日子”。他说小宝是一个不会“过日子”的人,不会为自己打算:“去年人家斗刘家,他也是积极分子,东串连人,西串连人,喊口号一个顶几个,可是到了算账时候,自己可提不出大‘问题’,只说短了几个工钱,得了五斗麦子。人家小旦胡捏了个问题还弄一个骡子几石粮食,他好歹还给刘家住过几年,难道连小旦都不如?你看他傻瓜不傻瓜?只从这件事上看,就知道他非受穷不可!要跟上小宝,哪如得还嫁给人家刘忠!”王聚财是一个中农,他的“算账”,就是如何为自己着想。所谓小农意识建立在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上,决定了他光会为自己着想,不会为别人想。而小宝这样的农民,只为别人想不为自己想,在王聚财心目中,这就是不会“过日子”的表现:“嫁刘忠合适就嫁刘忠,嫁刘忠不合适再说,反正不能嫁小宝!”王聚财斩钉截铁地说了这个结论。“聚财说了这番话,二姨觉得‘还是大姨夫见识高!应该拿这些话去劝劝软英。’”二姨认同了王聚财对小宝的判断,也认为小宝不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不能把女儿嫁给他。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农民对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有一套自己的理解,而且看起来很有道理。
    接下来,二姨就去劝软英。软英也对二姨说了一番道理。软英要嫁给小宝,不愿意嫁给刘忠。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是简单地反抗自己的爹,和他对着干。她说:“要以我的本意,该不是数那痛快啦?可是我那么办,那真把我爹气坏了。爹总是爹,我也不愿意叫他再生气。我的主意是看看再说。刘锡元才死了,刘忠他妈老顽固,一定要他守三年孝。去年八月十五到九月十三,二十七天还能变了卦,三年工夫长着啦,刘家还能不再出点什么事?他死了跑了就不说了,不死不跑我再想我的办法,反正我死也不嫁给他,不死总要嫁给小宝!”软英说完了,二姨觉得这话越发句句有理。两个人各有各的道理,两套道理放到一处是对头,不过也有一点相同——都想“看看再说”,都愿意等三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